張先鵬
摘要:在生物核心素養的大環境下,如何積極地進行生活化教育,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已成為廣大教師所關心的問題。因此,高中生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目前的教學狀況,合理設定生活化教學目標、科學選擇教學內容、選擇生活化教學、實施生活化教學過程、設計生活化課后作業、生活化教學評價等措施,真正實現生物學教學的生活化教學,最大限度地促進生物核心素養的落實。
關鍵詞: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策略分析
1確立生活化教學理念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師必須要從傳統的課堂教學理念中解放出來,尊重“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內在聯系,樹立生活化教學理念,旨在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具體來說,在生物化教學理念下,教師應指向生物核心素養的內容,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層面,設計出與實際生活相契合的教學目標,更好地指導生物課堂教學。
2合理挑選生活化素材
教學目標的最終落腳點就是課堂教學內容。因此,教師在實施生活化教學時,必須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和改進,精心選擇具有生活化的素材,將其融入課堂教學中,才能真正推動生活化教學模式的順利開展。首先,對教材進行研究,挖掘其中蘊含的生活化內容。線性的生物教材基本都是圍繞新課程標準而進行編寫的,其中包含大量的生活化元素。基于此,首先,高中生物教師在開展生活化教學之前,必須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全面、深刻的解讀,并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從中挖掘具有生活化的教學內容,以便于更好地開展生活化教學。其次,科學、恰當選擇生活化教學素材。高中生物教師在選擇生活化教學素材時,部分素材已經進行了精加工,可直接拿來進行運用,而部分生活化素材不夠成熟,教師在選擇生活化素材時,必須要進行篩選和甄別。最后,還應對生活化素材進行再加工。在生活化教學模式下,高中生物教師還必須要對所選的素材進行加工、處理,包括:剪接、整合等,使其滿足課堂教學需求,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所服務。
3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本原理
一方面,類比生活事物。基于高中生物的特點,由于其更加宏觀、抽象,學生在學習中面臨著較大的困難。面對這一現狀,在生活化教學模式下,教師必須要結合教學內容,選擇學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對其進行類比,以便于學生深刻理解生物知識,真正提升生物課堂學習效果。
例如,在“細胞質”的教學中,就借助了這一教學形式,將整個細胞比作為王國,將細胞核比作為王宮,里面住著國王;線粒體、葉綠體則是不同的行政區、直轄市,具備一定的主權;核糖體則是生產工廠,主要負責合成蛋白質的工作。通過生活事物的類比,可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內化理論知識等,最終提升高中生物課堂學習效果。
另一方面,自制生活化道具輔助課堂教學。在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模式下,為了強化課堂教學效果,還應堅持生活化的原則,自制課堂教學道具。具體來說,教師可將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再使用的物品自制為教具,或者將其制作成生物模型,以便于實現生物知識的生活化教學。
例如,在“染色體”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區分染色質和染色體,就借助生活中廢舊的電線,將其制作成染色質模型,以便于學生在生活化的生物模型中,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識。
4完善生活化教學評價
在生活化教學模式下,教師還應從傳統的教學評價中解放出來,緊緊圍繞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內涵,構建與其相契合的生活化教學評價體系。一方面,評價主體多元化。在生活化的教學評價模式下,教師還應堅持多元化的原則,不僅要進行教師評價,還應將學生這一主體納入教學評價中,借助學生最為真實的教學評價模式,反映出課堂教學效果;另一方面,實施多角度的評價。在生活化教學模式下,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不僅僅要關注學生的成績,還應關注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真正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新課改強調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是新課改的一個重要內容,新課改要求學生所學的內容要與生活緊密結合,以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新時期的需要。新課程改革對學校和教學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學校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即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
5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生物核心素養”,并將其作為課堂教學的指導思想、總任務。在這一背景下,生活化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成為落實生物核心素養的關鍵手段。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同,生活化教學模式倡導“回歸生活”,要求教師在組織和開展課堂教學時,應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面向全體學生,尊重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在生活化的學習模式下,加深理論知識的學習,并將其科學合理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旨在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馬鴻燕.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策略探微[J].成才之路,2021,(18):118-119.
[2]錢學進.新課改下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策略淺論[J].求知導刊,2021,(13):34-35.
[3]黃運生.基于新課改下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的思考[J].新課程導學,2017,(S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