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冬艷
摘要:地理核心素養是地理學科的靈魂,也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要求。高中地理教師要重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貫穿地理學科四大核心素養,并采用更符合課標要求以及學生學情的新方式開展教學。本文基于核心素養的培養,探討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策略,以期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高中地理;核心素養;課堂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明確提出:我國的中學地理教育教學應以培養學生四大核心素養為目的,即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觀。要求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摒棄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采取新的符合地理學科素養培養的教學方法。
一、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方法原則
(一)以學生為主
以學生為主是素質教育的基礎,是核心素養培養的前提條件。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地理學科教學強調學科素養教學時,需要考慮高中生的具體學情,了解學生地理學習的實際情況。高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邏輯推理能力,對抽象性的地理知識有一定的構建能力,但在內容推理方面依然存在不足,主要表現為在地理計算、地理空間構建、地理思維導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嚴重影響了學生地理學習的興趣和素養的培養。以學生為主的地理教學觀念,就是在素質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開展教學指導,滿足學生的地理學科學習需求,提升學生地理學科學習能力。
(二)以學科應用為主
以學生應用為主深刻體現了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高中地理的核心素養,包括人地協調觀、區域認知觀、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等內容,在學習過程中,知識的應用與學科的轉化是學生學習的重點,也是學生提升能力的主要表現。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地理學科所學知識轉化為具體的應用,并解決實際問題,以此幫助學生完成地理知識的學習。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方法策略
(一)課堂導入,引導地理學習
地理課堂導入是引入地理學習的有效方式。教師在地理學科學習過程中,要準確把握地理學科的學習實際,積極開展教學指導工作,利用導入的契機開展地理學科實踐,在導入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完善知識內容的學習,實現地理有效學習的目標,讓地理學習成為學生主動學習意識發展的主要內容。以“地球的宇宙環境”為例,在學習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教材內容先行進行知識探究:探究的問題的包括:①晚上觀察到的銀河是銀河系的全貌嗎?②廣州的銀河和黑龍江的銀河會是一樣的嗎?通過開放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實現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調動。事實上,絕大部分的學生并沒有觀察過晚上的銀河,學生對銀河的認識也僅限于科學實驗,以及語文學科的描述,而通過教師預設問題后,學生學習積極性明顯提升。問題預設后,教師可以繼續用問題引導學生,你對銀河系了解多少?你對人類探索宇宙了解多少?通過問題引導的方式繼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學生給出的答案來看,很多與中國航天有關系,如我國的空間站、剛剛返回的神舟十二號以及被派出差半年的神舟十三號等,通過導入問題預設,有效激發了學生對課堂內容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實現了課本知識的有效吸收和課外知識的拓展。
(二)課堂提問,掌握地理方向
課堂提問是提升學生地理知識學習能力的有效方式。教師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要利用課堂提問的有效契機,開展教學指導工作,利用課堂提問掌握地理課堂的教學方法和內容,利用課堂提問,幫助學生完成地理知識的學習與拓展,利用提問,引導學生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實踐,最終提升學生地理知識的學習能力。以“地球的圈層結構”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開展課堂提問,可以有效掌握地理的教學方向和內容,對提升學生地理知識學習能力具有十分重要意義。例如,在地震相關知識的學習時,教師可以利用“四川省九寨溝縣發生的地震”為例開展問題指導,具體問題為:①地震預警和地震預報是屬于同一個概念嗎?如果是請說明原因,如果不是則需要說出為什么?②討論開展地震預警應用的意義,要從多方面進行討論而不能單純局限在課本上;③當地震發生時,不同地方、不同情況應采用不同的應對策略,鼓勵學生根據策略討論不同的避震方法和措施;④繪制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并繪制地震相關示意圖,給其他人介紹地震發生的機理與地震波的傳播情況等。每一個問題都是對學生地理知識學習的綜合應用,在問題分析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將教材中所學的內容融入其中,還需要進一步拓展,例如,地震預警和地震預報顯然不是同一個概念,但在解析的過程中不能只說一個區別,而是要從其發生的機制、用途等多方面進行討論,并尋找到具體的答案,以此幫助學生完成有關內容的學習,實現知識的有效內化。
(三)技術應用,構建地理場景
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技術應用,對學生的學習有積極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好技術設計與應用,通過技術應用將地理知識轉化為形象、直觀的內容,構建起地理學習的場景和框架,對學生地理指導產生一定的幫助。課堂技術應用包括電子白板、微課展示等諸多內容,這些都可以作為課堂應用與地理知識結合的具體體現,進行合理的拓展,提升高中生的地理學習能力。以“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為例,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的場景:在導入階段,教師可以準備一些視頻資料,包括桂林山水、黃龍彩池等,通過視頻快速讓學生欣賞到不同的地貌特征,并以此為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圖片+視頻”的方式展示地貌的內容,例如,教師可以先播放關于桂林地區冠巖溶洞的巖壁的視頻,讓學生感受到溶洞的鬼斧神工,然后準備細致的圖片資源,每一張圖片都有溶洞的巖壁,這些巖壁中有很多的凹坑,教師可以結合圖片提出問題:凹坑的形成與水滴有什么關系?結合圖片和視頻的資料,猜想一下喀斯特地貌是如何形成的?介紹了喀斯特地貌后,在海岸和冰川地貌同樣用類似的教學方案,如教師先利用視頻的方式,給出支撐材料,包括海蝕崖、海蝕柱、沙灘、角峰和峽灣,這些視頻內容展示后,再用圖片的內容進行逐一展示。每一張圖片展示完成后,教師要讓學生識別地貌類型并說出外力作用的因素及外力的形式,讓學生逐步完成內容的學習。信息技術的應用,讓學生對地理場景的內容有了更多學習的空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抓住每一個視頻、圖片的展示內容,引導學生用所學課本知識,對內容進行討論與研究,從而幫助學生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構建地理場景、用信息技術,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在新一輪的高考改革下,新修訂的課程標準對高中地理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地理教師要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積極探索核心素養所要求的培養學生區域認知能力、綜合思維、地理實踐能力和人地協調觀。因此,教師在貫徹落實地理核心素養的過程中需要積累更多的課堂教學實踐經驗,反復探索課堂設計。這對一個教師來說,是一個艱巨、漫長又有趣的過程。教師通過將地理核心素養滲透到地理課堂教學實踐中,可以使學生通過對地理學科的學習,成為一名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周寧銀,鄭宇醒.地理實踐力中“關鍵經驗”的習得策略[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17).
[2]田剛.中學地理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研究[J].求知導刊,2021(14).
[3]王瑋.高中地理核心素養課堂建構:以“自然界的水循環”一課為例[J].基礎教育論壇,20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