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燕?
摘要:現代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需要各類人才具備優質的專業技能,還要擁有深厚的知識體系以及良好的道德、思想、法治素養等等。由此可見,道德與法治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一些法治意識、道德認知法治觀念的培養時,一定要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為主,對當前的教學進行思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生;道德與法治
引言:
現代教育的核心素養理念就是在保障學生的知識、文化、理論等基礎得到掌握后,再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素質、認知、思想等等,讓學生逐步養成優良的道德思想和品格素養,以此促進小學生學習態度的端正。因此,教師一定要對道德與法治相關的教學展開詳細的分析和思考,并基于核心素養的條件下開展相關的教學,采用多樣化且具有創新性的教學模式,來促進小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保障小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性。
一、通過資源整合,提高教學效率:
道德與法治主要是以培養小學生道德思想和法治、法律觀念為主,而這些內容多數于我們的生活相關,對學生的行為和意識具有規范和引導的基本作用。由此可見,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知識點所涉及的范圍較廣,教師在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時,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的核心,尋找一些課外的相關資料和內容,并將其進行有效的整合。這類基于核心素養為重點的課堂教學,能夠有效擴充當前的教學內容,對小學生視野的刷新和眼界的擴展起著積極的作用,有助于當前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比如:《應對自然災害》這一章節不僅需要教師教會學生怎樣提高自身在自然災害中的自護、自救、自保能力,還要加強小學生保護地球的責任感,讓小學生感受到地球對我們的重要性。所以教師在進行該章節的講解時,除了可以運用汶川地震的視頻和資料以外,還可以搜集一些近年來洪水、雪災、泥石流等災害的相關信息,并對這些災害信息進行總結,反思造成這些災害的自然條件,提高學生保護地球的意識。這種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條件下,進行資源的有效整合,能夠進一步提高當前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效率。
二、豐富教學方式,強化核心素養:
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感受直接影響了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習的興趣,而興趣的濃厚直接與學習的效果形成了正比。特別是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的思維還不夠健全,正處于進階階段,如果教師長期采用講述、傳統、枯燥的教學方式,很容易磨滅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根本沒有辦法接受。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師需要盡可能的創新和豐富當前的教學方式,以提高學生課堂的體驗和感受為主,促進他們核心素養的強化,并基于此素養提高當前課堂的教學效率。
比如:當我們在學習《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時,教師除了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一些我國各地的文化藝術來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藝術的熱情以外,還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搜集一些簡單的東北秧歌讓學生進行吟唱,或者讓學生親自體驗一場皮影戲、陶瓷的制作過程,豐富當前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親自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多樣性。這種內容比較豐富的教學模式,脫離了傳統教學的思維能夠更好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多樣化的教學過程中深刻感受我國的傳統文化,有效的強化了小學生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的核心素養。
三、結合理論實踐,創設相關情景:
道德與法治學科中的理論與實踐知識都十分關鍵,巧妙地將其結合有助于學生良好思想、意識、行為、習慣的培養,這同時也是基于核心素養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效率的主要方式。所以,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教師可以創設一些相關的情景,讓那些枯燥的理論知識更加形象、具體、生動的轉化成實踐活動,形成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進而促進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比如:當我們學習《慧眼看交通》時,教師除了需要對基本的交通規則和理論知識進行講解以外,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中聲圖并茂的優勢在教學的過程中創設一些相關的情景,讓學生感受到交通堵塞的不便以及汽車尾氣和長期鳴笛給我們耳朵造成的負擔。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讓小學生擁有低碳出行的意識,還能夠讓小學生懂得遵守交通規則,以及我國各大法規條例制定的重要性。這類將實踐和理論有效的進行了結合的教學,能夠創設相應的教學情景,更符合小學階段學生接受的程度,能夠有效讓小學生的行為意識和思想觀念得到強化,是核心素養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開展的主要途徑。
結束語:
綜上所述,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是多彩、多樣的,教師一定要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實踐內容和理論知識,并創新與豐富現階段的教學,在核心素養強化的條件下,督促學生各方面意識、認知、思維的成長。畢竟,道德與法治的課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涉及的范圍極廣,同時具有一定的生活性,對小學生起著終身受益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瑾.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研究[J].小學時代,2020(11):87-88.
[2]李春景.核心素養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新思考[J].中小學校長,2019(09):42-43.
[3]丁文娟.基于核心素養下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思考[J].新課程(中學),2018(0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