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黎霞
摘要: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新課程標準也強調,教學要立足生活。初中科學本身就是一門與生活聯系十分密切的學科,以生活“源”,可達到讓學生秒“享”科學的效果。因此,初中科學教師強調生活與課程教學的結合,挖掘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和素材,喚醒學生學習意識,促進學生主動探究科學知識,有利于提高科學教學效果。鑒于此,本文結合初中科學教學案例,對初中科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實踐展開分析和討論,并提出具體可行性建議,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學習思維的發展,從而收獲高效的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科學;生活化教學;教學實踐
新課程標準提出,立足學生生活,關注學生生活,將知識與生活相結合,可達到激發學生求知欲,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合理性的目的。所以,初中科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善于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學生認識到生活與科學之間的密切聯系,更加愿意主動地投入到科學學習中,體會科學學習的樂趣,有效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從而為學生全方面發展奠定基礎。然而實際的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仍然過于重視知識的講解與傳授,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如何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呢?下面,文章首先闡述科學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意義,接著提出初中科學生活化教學實踐的有效策略,以期能為廣大教師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初中科學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體現以生為本理念
在初中科學教學中運用生活化策略是落實以生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舉措。而且初中科學生活化教學符合科學課程教學特征,滿足學生學習需求,能充分地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動性,促進學生在生活化課堂有效學習科學知識。
(二)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科學生活化教學中,以學生熟悉的生活資源、問題及活動進行教學,有利于喚醒學生學習意識,在熟悉的環境中學習科學知識,可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科學問題進行主動思考與解決問題,有助于實現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深刻理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
科學這門課程包含多方面的知識,有效的教學可激發學生思維、鍛煉學生能力,促進學生綜合學習力的提升。生活化教學方式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到科學學習中,而且能夠將理論化的科學知識變得立體起來,在明確科學的嚴謹性的同時,讓學生明白到將科學應用于生活中的復雜性。當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相關問題時,則不會單純地將事情看成簡單的科學模型,而能夠結合現實生活的復雜性,考慮多方面的綜合因素,更好地運用科學方法去解決現實問題。
二、初中科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利用生活問題,導入科學知識
導入是引入新知識的重要環節,對整節課教學的成敗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為了提升初中科學課堂教學效果,利用生活化教學手段導入科學新知,能改善課堂氛圍,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知識,從而發揮課堂導入的引導作用,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科學知識。
例如,在光的反射和折射這部分內容教學時,在課堂導入環節,我就結合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出問題:“為什么我們能看到物體?”學生若有所思,接著我繼續提問:“把吸管放到透明水杯里,為什么我們看到的吸管發生了彎折?”這都是在生活中常常見到的問題,有預習過的學生說道:“因為光的折射。”有學生則一臉茫然,于是我讓學生之間展開討論,以調動學生的知識和經驗來思考并解決問題,生活問題的啟發和課堂討論有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在學生討論了片刻之后,我指名幾名學生說一說討論結果,為了驗證他們的結果是否正確,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說:“學了這節課知識之后,我們就能用科學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這對學生集中注意力認真學習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捕捉生活素材,提高科學意識
鮮活的生活素材可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意識,全方面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在實際生活中都蘊含著豐富的科學素材,為此,教師要善于從生活中捕捉素材,并結合科學內容進行加工和運用,為科學課堂增添活力,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例如,在《金屬》這部分知識的教學過程中,首先利用多媒體投影展示生活中的各種金屬材料,同時拋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問題設計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對金屬物理性質產生求知欲,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了解金屬有哪些物理性質。接著,當講到金剛石和石墨時,教師就可從學生熟悉的鉛筆來切入,讓學生思考“鉛筆是由什么制作而成的。”學生都能回答出使用鉛制作的,于是我又提問:“那么在鉛筆上寫著2B、HB、2H等等型號代表什么呢?”學生緊皺眉頭,對此我進行了相關的解釋,消除了學生的困惑。在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我又列舉了生活中常見的鐵鎖生銹打不開的現象,讓學生動腦筋想解決的辦法。片刻之后,我告訴學生:“用一段鉛筆芯,將其碾成粉末,再把這個粉末倒進生銹的鎖孔里,就可以打開了。”這時,學生對這個問題很是不解,他們非常渴望得到正確答案,趁著學生求知欲強烈,我把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順勢給學生講解了一遍,學生全神貫注地聽講,對石墨的一些性質和用途有了深刻理解。如此一來,在科學教學中教師合理引入生活素材,不僅能吸引學生學習興趣,還能調動學生學習能動性,促進學生專心致志地投入到學習中,有利于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三)創設生活化情境,探究科學過程
情境創設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有極大促進作用,教師將情境創設與生活元素向捷克,可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增強意識,從而獲得更加理想的學習效果。而且,創設生活化情境可把抽象的科學知識形象化,便于學生從生活經驗中理解與感悟科學知識,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電路》的教學過程中,課堂上教師不要著急傳授學生知識,可先以實驗的方式向 學生展示一個家庭電路的現象,然后針對實驗的現象,向學生提出問題:“有一盞燈不亮了,你能找出原因嗎?”這個時候全班學生的思維都跟著實驗活躍起來,通過進一步地探究驗證,學生找到了正確答案,而且對這部分內容有了更濃厚的學習興趣;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電路設計及實驗探究,并探討“什么情況下電路中會產生電流?導體導電的相關條件及因素有哪些?”在生活情境的引導學生下,學生有了較強的學習動力,而且積極參與到實驗探究中,并主動分析與解決了科學問題,促進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獲得能力發展。
(四)緊密聯系生活,培養科學思維
教育的邊界就是生活的邊界。知識從生活中來,所以也應回歸到生活中去。初中科學中的很多知識源自于生活,但只靠教師的口述講解,學生很難理解,所以,教師就要想辦法將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引導學生從熟悉的生活實際來理解科學現象,幫助學生認識到科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道理,培養學生科學思維。
例如,在《來自微生物的威脅》這一課教學中,教學中教師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教師以聊天的方式問學生:“大家有沒有見過家里的一些剩菜、剩飯或者水果長毛的現象呢?”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見過。”有學生說:“有些水果放時間長忘記吃就長毛了。”有學生說:“有些菜沒有及時放到冰箱冷藏也會長毛。”教師說:“長毛的飯菜我們就會扔掉,大家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學生說:“因為長毛的東西就有細菌了,人們吃了會生病的。”“嗯,實際上飯菜中長出的這種毛是一種微生物,不過有的微生物對人身體有害,也有的微生物可以服務人類,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就能對微生物有更多地了解。”接著帶領學生共同學習與探索微生物的知識。
(五)開展生活活動,提高科學學習力和實踐能力
1.開展生活化實踐活動
教育的邊界就是生活的邊界。知識從生活中來,所以也應回歸到生活中去。初中科學中的很多知識源自于生活,但只靠教師的口述講解,學生很難理解,所以,教師就要想辦法將知識與生活實踐活動相結合,引導學生從熟悉的生活實踐活動中理解科學現象,借助生活實踐活動來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知識的價值,提高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探索欲望,滿足學生在實踐中探索科學知識的需求,讓學生親自體驗科學探究,從中領悟科學知識內涵,讓學生更努力地學習科學內容,進而在促進學生的科學思維在生活中得到有效發展。
例如,在教學“質量轉化與守恒”這一部分內容時,在課堂上我一改往常教學方式,以學生熟悉的“不斷擰礦泉水瓶直到瓶蓋噴出”的行為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讓學生親自體驗,鼓勵學生根據活動現象思考其中的原理;活動中學生異常興奮,對此興趣極大,不斷有學生舉手示意要親自體驗,這不僅有利于活躍課堂氛圍,而且能有效激發學生思維,促進學生思考其中的根本原因。如此一來,在初中科學實際教學過程中,貼近實際生活開展實踐活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的興趣,非常有助于學生學習科學知識,同時也能促進學生科學思維和科學學習能力的提升。
2.開展生活化實驗活動
實驗是科學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內容,通過實驗活動可有效培養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實驗活動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學習綜合能力。因此,在生活化的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生活化科學實驗活動,促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科學實驗情境中積極動腦,鍛煉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與解決能力,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與發展。
例如,在教學《大氣的壓強》這一課知識時,課堂開始,我說:“今天老師給大家變個魔術。”學生興趣高漲,紛紛期待我的魔術表演。接下來,我拿出提前準備好的——裝有兩種酒且帶著兩個小孔的酒壺,以及透明的一次性杯子,并堵住酒壺的兩個孔往外倒,這時,我讓學生認真觀察,并提出問題:“大家觀察看有什么發現沒有?”學生紛紛搖頭,且一臉的驚奇,然后接著操作,把酒壺的一個孔堵住,往外倒,白酒流出來了,這時學生開始思考……我說:“我還能倒出紅酒。”“真的有紅酒流出來。”“大家想不想自己操作一下,看看誰能掌握這一魔術實驗的技巧?”學生躍躍欲試,然后我陸續找了幾名學生,讓他們上臺來親自嘗試,以此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由此可見,在科學課堂上,組織學生開展恰當的科學實驗,既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到科學實驗探索中,同時還讓學生通過實驗操作掌握了科學原理,切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六)結合實際生活,布置課后作業
作業是鞏固教學和知識延伸的有力手段,也是反饋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知識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挖掘生活中的科學資源,為學生布置科學作業,讓學生在課后實踐中完成對科學知識的深入掌握,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另外,科學與生活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布置生活化科學課后作業具有開放性、實踐性的特點,一方面能有效緩解作業所帶來的束縛感,引導學生積極將現實生活和科學學習結合起來,在鞏固做學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科學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另一方面還能滿足學生在課堂上完不成的科學探究需求,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科學問題,實現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師可為學生布置這樣的課后作業:(1)從搜集生活中各種避免噪聲的資料;(2)調查周邊人的身高和腳長的關系,并制作統計表;(3)了解當地環境污染的情況,寫一份環保建議,內容如何實際;(4)利用家里的廢舊電器制作電鈴,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創作。在教學結束之后,教師從生活角度出發,為學生布置課后作業,讓作業成為學生精彩生活的一部分,有利于實現檢測學生課堂學習效果,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目標。
總而言之,初中科學本身就和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初中科學教學中運用生活化教學方法,不僅符合新課改的要求,也符合初中科學課程的特點,更有助于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有效學習。因此,作為新時代科學教師,必須遵循課改要求,更新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生活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生活興趣,讓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學習科學知識,真正實現科學教學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根本目標。
參考文獻:
[1]曹蓓蓓.初中科學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分析[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9,48(16):38-39.
[2]宋向明.淺談初中科學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的運用方法[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11):106.
[3]高樂.貼近生活讓生活詮釋科學——初中科學生活化教學之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4(09):62.
[4]蔡臻建.揚起生活的風帆——談初中科學生活化教學嘗試[J].數字化用戶,2013,19(04):77.
[5]傅利興.生活化教學方式在初中科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中學課程資源,2012(12):44-4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