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是學生個體與文本之間的深層次對話和交流,不僅僅是一種個性化的學習行為,也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因此,面對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要求,積極開展個性化閱讀教學,促使學生在與文本進行深層次對話的過程中,理解文章內涵,感悟閱讀興趣,最終落實語文學科素養下的教學目標。故對個性化閱讀教學的開展現狀進行簡要分析,并隨之提出針對性的改進策略。
關鍵詞:個性化閱讀;核心素養;小學語文;改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21-0046-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21.015
個性化閱讀與傳統的閱讀形式不同,是一種新型的閱讀教學模式。在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基本上都是按照閱讀文本中的內容,帶領學生逐字逐句地進行分析,最終完成既定的閱讀教學目標。在這一過程中,不僅降低了學生的閱讀自主性,也限制了學生思維發展。基于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優化閱讀教學時,應積極開展個性化閱讀教學,促使學生與作品進行深層次的對話,并在這一過程中,形成獨特的情感體驗,品味其中蘊含的人文素養等,真正落實新課改下的閱讀教學目標。
一、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開展現狀分析
(一)教師個性化閱讀意識薄弱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依然以提升學生閱讀成績作為首要目標,并帶領學生逐字逐句對文本中的字詞進行講解;還有部分教師為了完成閱讀教學任務,秉承“拿來主義”的觀念,直接使用他人的觀點,并在課堂教學中將自己的觀點直接灌輸給學生,學生的個性特點沒有發揮的空間,只是被動接受教師的文本解讀,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降低了學生的閱讀效率。
(二)教學過程中忽視學生個性化理解
在個性化閱讀教學模式下,要求教師應徹底從“重視閱讀結果、忽視閱讀過程”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引領學生與本文內容進行多角度、深層次對話,還應與作者產生深刻的情感共鳴,最終形成個性化的理解。但是在調查中發現,當前的小學語文閱讀依然以知識傳授作為閱讀教學的核心,旨在提升學生的語文成績,忽視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和理解。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基本上都是采用“死記硬背”的模式,對相關知識點進行記憶,并未與文章、與作者進行深刻的對話,只是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很難與文本的情感產生共鳴,實現個性化的解讀。
(三)缺乏個性化的評價語言
在個性化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在對閱讀文本進行多維度閱讀、思考和討論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一些創造性的觀點,甚至偏離文章的主旨,還有的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會產生胡編亂造的現象。面對這一現狀,教師必須要進行個性化的評價,或鼓勵或激勵或引導,才能最終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但是在調查中發現,教師依然沿用傳統的評價模式,以標準答案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并且評價語言單調,難以真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制約了個性化閱讀教學的開展[1]。
二、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開展路徑分析
(一)制定個性化目標,鼓勵個性化閱讀
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指導閱讀目標是開展個性化閱讀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最終的歸宿。可以說,個性化閱讀教學目標制定得科學與否、成功與否,直接決定了個性化閱讀效果。教師要遵循學生的個性,因勢利導,讓學生個性化觀點和解讀有釋放的空間,制定能夠彰顯學生個性的目標,凸現學生閱讀的自主性思考,在個性閱讀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并感受到進步,最終形成良性循環,自主、高效地參與到文本的閱讀中。
一方面,個性化閱讀的主要對象是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情況是教師制定個性化閱讀教學目標的關鍵。因此,教師唯有對小學生進行全面、深刻的了解,結合不同學段學生群體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在遵循“三維目標”的基礎上,設計出與學生實際情況相契合的個性化閱讀目標。具體來說,針對低學段的學生來說,由于其感知能力弱、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穩定性差等,在設計個性化閱讀目標時,可集中在閱讀興趣、閱讀習慣的培養上,并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循序漸進提升自身的表達能力;針對中學段的學生來說,由于其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可將個性化閱讀目標設置為“思考和發散”,不僅要會讀,還要善于運用工具書進行閱讀,激發學生的思考,形成個性化的見解;高中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注意力水平、想象力等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教師在設計個性化閱讀目標時,還應關注學生的閱讀思維過程,鼓勵學生從不同的層面進行分析、批判,并在閱讀中提出自己的質疑。
另一方面,圍繞教學內容特點,設計個性化閱讀教學目標。在現行語文教材中,選擇的文章具有“文質兼美”的特點,不能夠與學生經歷、情感產生共鳴。因此,教師還應依據每一篇文章的內容,結合文章的類型、體裁等,制定出差異化的個性化閱讀目標。具體來說,針對寫景類的文本,可將個性化閱讀目標設計為“感悟語言美,體會境界美”;針對說明性的文本,可將個性化閱讀目標設計為“對說明性語言的準確性、客觀性進行感悟”;針對敘事性的文本,可將個性化閱讀目標設計為“通過生活和環境描寫塑造人物的方法”[2]。
(二)合理創設課堂情境,引入閱讀課題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使學生產生一種想要親身參與知識學習的情感,是引導學生實現知識建構的必要條件。所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首要條件就是打開學生的心扉,使教學內容更好地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而情感的優化,很大程度上有賴于營造一種適當的環境氛圍。尤其是在生本理念指導下,更需要通過良好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因此,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創設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情境,以此來幫助學生體驗蘊含于文本當中的內在情感。同時,借助教學情境,有利于實現教學過程的直觀化,有利于幫助小學生準確理解文本內容,從而實現新知識的建構。個性化閱讀的有效開展,需要以學生的主動參與為前提。只有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從而誘發學生的積極思考。
從實際情況來看,在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中,創設教學情境的基本途徑有以下幾種形式:第一,聯系生活場景創設情境,以此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感性認識。第二,利用音樂渲染環境氛圍。音樂中獨特的節奏與旋律可以塑造出一種獨特的音樂形象,從而將學生帶入到一種獨特的意境當中。第三,利用語言描述創設情境。語言對學生的認知活動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同時,符合小學生認知特點的語言描述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文本感知的效應,從而使教學情境更加鮮明。第四,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信息化教學情境不但可以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而且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總之,在恰當的情境中引出閱讀內容,能夠有效促進個性化閱讀的開展。
(三)鼓勵學生多元對話,形成獨特的感悟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也是開展個性化閱讀的關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唯有真正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對象展開分析,才能更好地開展個性化閱讀教學設計。但是在調查中發現,部分小學語文教師由于缺乏了解學生實際情況的意識,對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水平了解不夠,致使選擇的閱讀教學內容、設計閱讀教學方案,存在較大的局限性,難以真正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因此,教師引導學生與文本展開深刻的對話,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對其進行解讀,最終形成獨特的感悟。這主要是因為教材上的文本具有多義性,讀者不同,對作品的見解、產生的感悟也有所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個性化閱讀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對文本展開充分地閱讀,并逐漸沉浸在閱讀文本中。同時,還應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結合有效的思考,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展開多角度思考,最終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對話,并與作者形成情感共鳴;另一方面,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還應明確閱讀過程實際上就是創造力發展的過程,應引導學生走出思維的禁錮,結合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思考,將自己形成的感受表達出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無須拘泥在標準答案中,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感受進行交流,并在交流中實現思維的碰撞,形成獨特的體驗,最終實現個性化閱讀教學目標[3]。
(四)組織合作學習,促進閱讀交流
除了和文本之間的對話之外,還需要組織學生和其他同學進行對話。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新課改背景下,更加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而主體作用的發揮不僅僅是指組織學生進行獨立學習,也包括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因此,在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的實施中,組織學生進行合作閱讀是極為必要的。
在學生的合作閱讀中,需要關注以下幾點。第一,從不同維度全面了解學生。教師應該明白,分組時不僅僅要關注學生現階段的閱讀能力和語文學習成績,還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潛能、性格特點、性別差異等。第二,“同組異質,異組同質”。在小組內部,要體現出學生的閱讀差異性,從而使學生在合作閱讀中實現優勢互補。而對于不同的小組,要將各小組的整體能力控制在大致相等的水平,以此來保障小組之間的公平。第三,合理控制小組人數。一般來說,4~6人是比較合理的人數,如果人數過多,會使有些學生無法獲得參與閱讀活動的機會,如果人數過少,則無法發揮出合作的作用。第四,動態調整。閱讀是一種動態的過程,學生在閱讀中更是會不斷發展變化。所以隨著學生的變化,需要及時對學生的分組情況進行調整。總之,在個性化閱讀中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是極為必要的。
(五)引導學生質疑,加深文本思考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僅是知識接受的過程,也是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這一過程恰恰是促進學生個性思維形成的重要途徑。教師鼓勵學生閱讀過程中進行質疑,在質疑過程中加深文本的思考,讓閱讀成為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首先,引導學生敢于質疑。敢于質疑是激活學生思維的前提,學生在民主、和諧、輕松的閱讀氛圍中,才敢于發現問題,并將其提出來。其次,教師還應指導學生學會質疑,指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從課題處、重難點處、空白處、矛盾處、關鍵細節、文章結構等方面進行質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促使學生在問題思考中,逐漸產生獨特的感悟。最后,學生能夠發現閱讀中的問題,對教師或同學的文本解讀提出質疑,并與教師、同學進行共同的分析和解決,在這一過程中內化知識,彰顯個性,加深文本思考,有效獲得知識。
(六)拓展閱讀面,強化個性化閱讀效果
為了推進個性化閱讀教學的順利開展, 還應該豐富的學生的知識儲備,只有學生學識淵博,才能對文本進行深入的個性理解,加深對文本的再思考。
具體來說,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教師在拓展閱讀面時,應關注兩個方面:一方面,應結合課文的單元內容、單元主題,給學生推薦備選的課題,并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點,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閱讀內容進行拓展和延伸。另一方面,教師在推薦個性化閱讀文本時,還應關注閱讀材料和教材中內容之間契合度,可圍繞教材中的內容對進行延伸,引領學生在統一題目、統一作者等文本閱讀中,逐漸加深教材中文本的理解深度,最終形成個性化的閱讀感悟[4]。
(七)開展個性化閱讀教學評價
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學生在與文本進行深刻對話的過程中,由于自己的知識結構、思維發展不同,常常會產生不同的觀點。在這些觀點中,有的比較鮮明;還有的學生觀點逐漸偏離了文章的主旨,也有的學生觀點純屬胡編亂造。面對這一現狀,教師在優化評價時,應實施個性化的評價,針對觀點鮮明的學生則應進行鼓勵,針對偏離主題的學生應采用激勵、引導性的評價,但切記打擊其積極性;而針對胡編亂造的學生來說,則應及時制止,以免影響個性化閱讀教學的開展;在優化個性化閱讀教學評價時,還應關注不同群體學生的實際需求,不僅要關注成績好的學生,還應關注學困生,切忌對其不理不睬。應結合其渴望得到教師關注、肯定和表揚的心理,給其提供發言的機會,并及時進行鼓勵和肯定,引導其更好地參與到思考、討論中。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轉變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科學設計個性化閱讀教學目標、鼓勵學生開展多元閱讀、形成獨特的閱讀感悟、在閱讀中進行質疑、拓展閱讀面、實施個性化的閱讀教學評價等,讓學生的思維和個性特長有發揮的空間,積極地獲得閱讀知識,提升自身的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 項仲初.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研究[J].江西教育,2021(12):48.
[2] 李亞玲.小學語文高年級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J].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2021(4):21.
[3] 楊倩芹.小學語文高年級個性化閱讀教學的現狀分析[J].新智慧,2021(9):113.
[4] 薛佳佳.探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個性化閱讀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5):153.
作者簡介:李有恩(1968.3— ),男,漢族,甘肅武威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