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少榮
【摘要】小學科學主要是以圍繞實驗探究展開,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但是教學中,很多教師還是忽略實驗教學內容、過程等方面的設計,為此,筆者認為,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適當點撥,營造認知沖突的情境,愛護、激活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成長。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策略;探究能力
在《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倡導探究式合作學習,探究合作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小學生的探究能力。而小學科學作為一門開放性的課程,科學實驗是課堂的主要內容。但從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還是有很多教師在科學實驗課堂上缺乏有效的教學手段,往往采用照本宣科、重復實驗等教學方式,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以及對于科學的熱愛之情。為此筆者結合教學經驗,對于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愛護、激活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成長,提出一些看法。
一、小學科學教學問題分析
(一)照本宣科,限制思維活動
許多教師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喜歡照本宣科,完全按照課本的教學內容來,探究的過程缺乏新意和驚喜。
案例:動物教學
要求學生使用放大鏡觀察螞蟻,了解螞蟻的身體組成部分。
分析:雖然說在科學活動開展了探究活動,但是學生的觀察活動完全是按照課本教材的內容來進行,實質上只是一場簡單的觀察活動,活動課堂缺乏探究的環節,學生討論交流的內容僅僅知識課本中的知識,比如螞蟻洞穴是什么樣?有哪些螞蟻種類?均無法在課堂上完成探究。
(二)以課設課,限制思維發展
案例:形狀與抗彎曲能力實驗教學
要求學生思考:圓形、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W形等形狀的紙橫梁比平板紙橫梁抗彎曲能力大多少?為什么改變形狀也能提高材料的抗彎曲能力?
將學生分成5人一個小組,每個小組每個成員準備一張相同的紙張,并折成圓形、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W形,進行實驗。
分析:雖然說這堂課實驗目的十分明確,但是教師這種分組探究的方式,每個學生只能夠折一種形狀,怎么保證學生喜歡的就是這種形狀。還有沒有其它的形狀抗彎曲能力比較好呢?按照這種規定好的步驟,學生也很難發現其中的規律。
(三)機械重復,缺乏思維鍛煉
案例:溶解實驗教學:一杯10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
學生需要提前準備好一杯100毫升水,然后往杯子里面加食鹽,并且不停地進行攪拌,一直到水不能溶解食鹽為止。
分析:雖然實驗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參與了,但我們從實驗的過程來看,所有的學生都只是在完成一個動作內容:往杯子加鹽,攪拌杯子的食鹽。而極少有學生提出質疑:100毫升水真的能完成實驗嗎?不同小組的水溫是否也會有不同。但是由于這樣的固定的實驗步驟,導致學生的思維被固定在這重復的操作當中。
二、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策略
(一)愛護、激活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成長
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方式。
案例:種子發芽探究
實驗步驟:
第一步:各個小組成員準備6粒綠豆種子、2個塑料盒,在塑料盒內墊上面巾紙,保持面巾紙濕潤。
第二步:每個塑料盒裝3粒綠豆種子。
第三步:把其中一個塑料盒放置于陽臺上,另外一個則是放入家中的冰箱里面。
第四步:觀察綠豆種子的發芽情況,各個小組互相討論和探究。
教師:這個實驗設計有什么問題嗎?
學生1:陽臺中的塑料盒和冰箱中的塑料盒有兩個不同的條件:陽光和溫度。做實驗的時候一般都是保持一個條件不變,這個實驗中有兩個實驗,種子發芽的原因有可能是陽光、也有可能是溫度。
教師:同學們,我們應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2:要保證他們的陽光條件一樣。
學生3:冰箱里沒有陽光,把陽臺那個用黑色塑料袋扎起來。
學生4:而且要把冰箱外的那個塑料盆放在冰箱所在的那個房間里,其它條件不變。
分析:在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實驗中存在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促使學生找到存在的問題,然后共同商議提出新的設計方案。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的問題發現、問題解決能力,同時在交流的過程中促使學生形成多視角看待問題的習慣,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探究的精神。
(二)營造沖突,促進探究思維發展
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是開展科學這門課程的重要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勤動手的習慣,同時還需要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
案例:彈簧測力計的使用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又給大家帶來了一件神氣的寶貝——彈簧測力計,它可以測量很多東西。首先我們來看一看彈簧測力計的結構有什么特點。
教師通過多媒體以及收集投屏等技術,給學生詳細展示了彈簧測力計的結構。然后教師開始指導學生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但是在測量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測量同樣的物體,幾次測得的數據卻不一樣。許多學生對于彈簧測力計測量功能表示了懷疑。
教師:今天,有點奇怪了,我們用的都是一個鉤碼,為什么測量物體的重力變化有那么大的差別呢,是有其它的原因嗎?
學生1:可能指針沒有校準。
學生2:是不是剛剛彈簧拉得太用力了,導致測量數據不準確。
學生3:測量的時候是不是沒有垂直,吊鉤和外殼有摩擦?
分析:在教學中營造這樣的情境,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有意識地去思考,引導學生進入“探究”狀態,提升問題的解決能力。
(三)產生好奇心、想象力,引發質疑,培養問題解決能力
案例:電磁鐵
分析:學生已有的探究能力,需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來分析實驗結果。
教學過程:(各組做的電磁鐵吸引了多少枚大頭針)。學生一邊匯報,教師一邊把數據寫在黑板上:3,5,8,12……
師:從這些數據中你們可以發現什么?
生:吸起大頭針的枚數不同。
師:吸起大頭針的枚數不同,說明什么?
生:磁力大小不同。
師:我們在做實驗時,鐵釘吸導線的大小長短粗細是不是一樣的?
生:是一樣的。
師:那么,不同的電磁鐵為什么磁力大小會不同呢?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呢?
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和電的接觸有關”“和電池的新舊有關”“和電流方向有關”“和線圈纏繞的疏密。在教師的努力下,把教學任務轉化成學生探究的對象,同時也驅使他們積極尋求方法,促進探究思維發展。
三、結語
在科學實驗教學中,需要教師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靈活應用教學策略,愛護、激活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成長。
參考文獻:
[1]黃玉清.淺談小學科學探究式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考試周刊,2019(46):28.
[2]陳利霞.提高小學科學探究活動有效性的教學策略[J].文學教育(下),2020(1):102-103.
責任編輯? 李?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