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彩珠
【摘要】以學定教是“以教為主”轉化為“以學為主”的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模式,也是根據學情把課堂上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活動,改變為學生自主或合作開展的“學習”活動,讓學生的學習活動占據主導地位并且貫穿始終,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本文從意義、困惑和策略方面對“以學定教”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進行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以學定教;閱讀教學;自主學習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要做到有效的“減負提質”,就要讓學科教學的“主戰場”移到課堂。教師要學會調整課堂教學模式,做到因材施教,對于學生已經學會的知識不需要重復講解,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以學定教,變教為學。
一、“以學定教”的定義
“以學定教”就是傳統意義上的“以教為主”升級轉型為“以學為主”的高效課堂模式。也就是把課堂上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活動,改變為學生自主或合作開展的“學習”活動,讓學生的學習活動占據主導地位并且貫穿始終。這樣的課堂摒棄了教師“填鴨式地教”、學生被迫“洗耳恭聽式地學”的模式,始終關注學生的學習活動,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學生的“學”占據主導地位,讓每一位學生都有話說,都有活動參與,都有獲得提高的機會。
“以學定教”提倡“教師少干預,學生多自主”的教學理念,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教”是為了“學”服務的,在課堂上教師不再是過去的“傳道授業解惑”者,而是拋磚引玉、穿針引線。教師依據學情確定教學的起點和策略,在課堂中提出學習的主題和需要解決的問題,為學生搭建支架,給予學生支持和鼓勵,適時作出恰到好處的點撥,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知識的建構。“以學定教”的課堂,學生的學習活動是自主、自由的,他們通過自主合作學習,與同伴通過不同見解的交流,互補長短,共享學習的收獲。
二、“以學定教”的困境
傳統的課堂教學,無一例外就是以教師的“講授”貫穿始終,學生的學習活動幾乎是全程處于被動狀態的。而新課程標準倡導的是“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在這種新理念的指導下,教師的教學從“以教定學”轉變為“以學定教”。這種方式的轉變,對于教師來說,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
(一)教師不講不放心
每位教師都想把學生教會、教好,潛意識里總覺得教材里的每個細節都不能放過,生怕學生學不會、做不出、做不對,經常說的就是“不講怎么能會呢”。因此,當一節課的內容講完了,卻發現有學生還是不會,教師就會繼續重復地講。事實上,無論教師如何聲情并茂地講授,總會有學生分神沒有聽,或者聽了也不懂。這樣,教師不遺余力的講解就是做無用功,講了等于白講,這樣的課堂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這種教師言語乏力的現象告訴我們,在課前精準把握并確定教學內容,制訂目標,突出重點難點,設計有效可行的學生學習活動,就是“以學定教”所面臨的一個困難。
(二)教師對課堂把握沒信心
在“教師少說話、學生多活動”的“以學定教”的課堂上,所生成的教學結果是多樣化的,往往超出備課時的“預設”。學生提出的問題常常會讓教師難以辨別,甚至難以回答,這就讓授課教師有一種失去課堂控制的心理壓力,更使得原本一節課能講完的內容無法完成。這樣的情況會讓教師覺得很無力,更會使得課堂陷入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這時,就需要教師運用課堂教學智慧,把問題還給學生,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深度解讀文本,對教學內容充分掌握,準確診斷學生的想法和表達水平。這些,也將是實施“以學定教”的障礙。
三、在閱讀教學中實現“以學定教”的策略
“以學定教”的課堂所呈現的就是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學習,獲得成果并交流。所以,閱讀教學要以學生的狀態、認知水平、學習方式為起點,把教學內容定位為學生“應該學什么”和“怎樣學”。也就是要精準確定學習的內容、設計可行有效的學習活動,把“教”和“學”有機統一起來,讓學生在自主合作的學習活動中獲得知識、掌握方法、提升素養,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讀懂學生,深入了解學情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有全面了解學生,才能使“教”更好地服務于“學”。學情分析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設計的關鍵支撐之一。新課程標準指出,每個學段都有不同的目標和內容。因此,在教學設計時不能一味指向文章,要結合學段特點。低年段要指向詞句教學,側重詞句積累和運用;中年段則從自然段到邏輯段,體會構段的特色;高年段就是篇章教學,可以從一個篇章的高度去體會文章的布局謀篇。
例如,二年級下冊《開滿鮮花的小路》的學情可以這樣分析:進入二年級下學期,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生字詞學習能力和自主閱讀能力,認讀生字時可以去掉拼音,直接認讀。識記字形時,學生可自主觀察,運用多種方法辨識。二年級學生喜歡閱讀情節性強的故事,思維直觀,為此可創設豐富教學情景,利用角色朗讀、有趣表演等手段,激發興趣,拉近學生與文章的距離,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教師只有了解掌握學情才能把握教情,才能考慮“講什么”“怎么講”,才能讓課堂煥發活力。
(二)精心設計,全面把握課堂
1.自主合作讓學生“動”起來
“以學定教”的課堂,學生是思考者和學習者,他們在學習活動中學會質疑,學會合作,學會嘗試。學生的學習方式是靈活多樣的,多以自主思考和同伴合作交流為主。教師可根據學習內容設計學習活動。
例如,二年級下冊《開滿鮮花的小路》,在初讀課文時,教師便出示閱讀要求:根據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連一連相應的內容,然后再根據課文內容梳理故事基本脈絡。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學習任務單,教師巡視。邊巡視邊發現問題:個別學生對故事的經過和結果比較模糊,有幾名學生出現錯誤。于是,教師就可調整任務,讓學生四人小組交流討論,教師巡視給予指導,師生在交流中互動,解決問題。
又如,二年級下冊的《我是一只小蟲子》,在學文時,教師提出學習要求:請找出小蟲子說法不同的原因,四人小組合作,動手擺一擺,把句子擺到相應的位置上,完成學習單。學習活動布置完,四人學習小組便進行合作學習,遇到難以判斷的句子,小組內研究交流。教師在學生中間巡視,傾聽學生討論,適時作出指導,并根據任務單的完成情況,邀請一個小組到黑板上完成。接著,布置第二個任務:你覺得小蟲子的生活神奇嗎?你覺得哪部分最有意思?選其中你最感興趣的部分,用“因為……所以”的句式四人小組練習說話。學生自主合作,交流自己的見解感受。教師巡視,表揚說話具體生動的學生,對于說得不完整的及時給予指導。這樣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調動。“變教為學”的課堂,通過各種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成為學習課堂的主人。
2.靈活組織,讓教師“忙”起來
“以學定教”的課堂,教師是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三講三不講”。三講:講學生易認讀錯的、講學生不會的、講學生解決不了的。三不講:學生已會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學生可以查閱資料的不講。這是不是教師講少了,就能閑下來了呢?事實并不是這樣的,教師反而更忙了。教師要在學生中來回巡視傾聽,觀察學生的課堂狀態,了解問題所在,關注學生的課堂討論,抓住教學中生成性資料,靈活組織教學,及時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潛能。
例如,二年級下冊的《開滿鮮花的小路》,在生字詞學習版塊,首先教師出示認讀生字的要求:讀準平翹舌音、邊音鼻音、輕聲兒化、多音字;不能唱讀。然后學生開始學習活動,互相當“小老師”檢測生字讀音是否正確。教師巡視傾聽,相機指導。根據學生的學習生成,教師適時把易錯詞“懊喪”,輕聲詞“認識、刺猬、叔叔”,多音字“啊”等詞語重點出示,小結方法,練習讀準確。教師利用生活圖片指導學生識記“郵遞員、郵局”等詞語。通過給“隹”“皮”加偏旁組詞,學生悟出“一組一組識字,認一個帶一串”的識字方法。這樣,把課堂交給學生,教師根據學情變化,抓住課堂中新的生成,適當引導,把教師“教”轉為學生主動“學”。這節課,學生既解決了讀音中的重難點,也習得了識字方法,拓展了識字的途徑,提高了課堂效率。
3.創設情境,讓課堂“活”起來
“以學定教”的課堂是以學生學習活動為主的。在教學方式上,教師不能一味地單向灌輸或死板說教,要以學生喜歡的、靈動有趣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活躍課堂氣氛。例如,二年級下冊的《羿射九日》,在上課伊始,教師便圖文出示《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八仙過海》《嫦娥奔月》的插圖,學生邊看圖邊讀故事名字,然后同桌互說自己熟悉的故事。通過圖文配合,喚起學生對以前閱讀過的神話故事的回憶,激活對已有知識的鏈接。這樣,在激活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也為接下來的課文學習作鋪墊。情由境生,境為情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讓課堂充滿活力。
“以學定教”的課堂是動態的,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學生由原來傳統被動的學習方式變成主動學習。在“以學定教”模式主導的課堂中,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與消化,會進入一個“高速通道”,學生不僅能學到預設的知識,更能在學習活動中獲得身心智力的發展。教師只要做個有心人,從學生實際出發,適時引領,變教為學,讓學習自主發生,定能實現以“學”為主的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杜永全.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實現“變教為學”[J].教學月刊:小學版,2015(6).
[2]郜舒竹.“變教為學”從哪兒做起[J].教學月刊小學版,2013(9).
[3]郜舒竹.“變教為學”需要“自然、自由、自主”的課堂氛圍[J].教學月刊:小學版,2014(6).
責任編輯? 陳?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