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琪 劉嘉璐 張汐梓
摘要:進入21世紀,鄉村振興逐漸成為風潮,藝術鄉建的內在發展逐漸強化。藝術介入是基于此背景的一種鄉村振興手段,主要以藝術實踐的形式,聯合政府、資本和藝術家等團體重構鄉村景觀、傳承地方文化、綜合經濟效益。在現代鄉村建設中,出現了傳統元素逐漸流失、建筑風貌單一、主體需求與藝術輸入不對等、村民主體性和能動性不夠、藝術審美同質化和創新力不夠等諸多問題。為此,需要挖掘當地傳統文化、優化鄉村治理、提升藝術素養等。只有立足整體性的視角和建立藝術介入鄉村文化的價值觀,才有可能激活鄉村的內生活力,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為藝術介入理論發展拓展新路,為藝術鄉建的未來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藝術介入;鄉村空間;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6-0-03
0 引言
隨著時代發展,鄉村建設在城鎮化、全球化推進過程中正在經歷著正空間功能的轉變和重構,基于此,鄉村地區出現了鄉村主體流動、結構豐富等一系列的“鄉村藝術性特征”。自2005年,政府就頒布了大量關于鄉村建設的政策,2017年推出“鄉村振興”戰略,強調城鄉融合發展、優先發展農業。“藝術進駐鄉村”實踐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其主要通過介入當地傳統文化、建筑形式、融合當地鄉村產業,加快鄉村產業升級,從藝術形式上提升鄉村產業的振興與發展。這不僅提升了鄉村的美學韻味,還傳播了當地的文化,豐富了建筑形式,使藝術更好地服務于鄉村,并且提高了鄉村的生活品質,為藝術設計介入鄉村指明新的方向。
1 相關背景與概念
1.1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解讀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其總要求是宜居的生態環境、興旺的產業、富裕的生活和文明的鄉風,這是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后的一次總結與飛躍,為未來鄉村建設與發展指明了新的道路。黨中央在2018年5月提出了三步實施戰略,2018年至2020年為第一階段,構成基礎制度的框架與政策;2021年到2035年為第二階段,這期間要獲得決定性突破,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2035年到21世紀中葉是第三階段,鄉村建設在這段時間要有機統一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實現全面發展[1]。
鄉村振興的目的是要全面振興鄉村的經濟、文化、生態、人才及組織,因此,必須開始鄉村藝術化的系統思考,將藝術與鄉村融合起來,以公共藝術設計來規劃建設鄉村空間環境,直觀、快速、有效地建設高水平開放型中國鄉村,讓鄉村成為現代化強國標桿和中國底色,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環境質量差等問題,形成中國鄉村的獨有畫卷。
1.2 藝術介入
“介入”在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深入其中,干預其事。藝術介入有著獨特的價值,也有著批判現實生活的精神和勇氣,同時可以參與社會建設,拉近人的距離,提升認同的能力。在某些方面,一些藝術活動可以讓人們增強自身生活體驗,切身體會與關懷現實生活,是一種可以延續下來的藝術形式。另外,藝術介入還可以讓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關注具體的人和事物,體現新時代的藝術價值,同時也是后現代藝術的新趨勢。
在現代資本主義市場中,推動農村發展的困難主要是在于文化主體的喪失。因此,只有采用文化介入的形式,才能在現代化的沖擊下拯救傳統的鄉村文化,并使農村全面恢復活力,從而全面實現鄉村振興[2]。
2 藝術介入鄉村改造的優勢
2.1 有利于突破模塊化建設的禁錮
所言“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在地性”。現如今,鄉村建設的問題主要集中表現為農村建設的平均周期短和任務繁重,農村發展模式很容易標準化,從而缺乏地域價值,造成“千村一面”的問題。藝術介入的作用是將原始藝術的獨特性引入鄉村建筑,使其區別于傳統模式的建筑,如此便能賦予每個村莊獨特的發展模式,可以打破模塊化的禁錮。
2.2 有利于締造場所精神
鄉村環境和居民所依賴的土地是農村的中心,我國鄉村建設發展的關鍵之處就是著眼于鄉村特有的文化底蘊。藝術介入能夠挖掘并利用本土鄉村文化,打造特有的人文環境新型關系,以濃烈的藝術氣息表達獨有的鄉土記憶,以此傳承鄉土文化、展現人類情感和沉淀底蘊,增強人與人、環境和人之間的交流,凸顯鄉村空間的文化性和場所精神。
2.3 有利于培養審美認知
過去存在的許多鄉村建設難以滿足居民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故藝術介入并不能局限于鄉村環境的建設,而是要增強當地居民自身的審美意識。藝術本身就具有接近大眾的特點,因此,當藝術介入鄉村改造時,能夠很快被村民接受。村民受藝術介入的影響后,思想也會發生潛移默化的轉變,由此能夠提高整個鄉村的美學認知和藝術素養。
2.4 有利于重塑鄉村環境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多數鄉村改造后和改造前的面貌并無太大差別,出現了模塊化的復制粘貼現象,除了當地鄉村沒有特色文化以外,還存在建設周期短、運營模式欠佳、忽視村民是鄉村建設主體等原因,這些問題共同導致了鄉村的同質化。獨特性的鄉土文化來源于不同地域鄉村獨特的自然資源和生產生活方式。藝術介入鄉村改造能影響鄉村在地性,重塑鄉村環境,從而幫助鄉村找到與以往不同的建設和發展途徑,使鄉村發展不再同質化、類型化,變得更加獨具一格。
3 鄉村文化空間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文化的流失和主體性的動搖
伴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城鄉發展的對立矛盾越發突出,一些藝術家試圖從以往的經驗中吸取教訓,試圖將藝術融入地方促進鄉村復興,但通常藝術家容易以自身藝術審美改造鄉村,從用鄉村作為展示自己理想藝術作品的圣地的角度出發裝點鄉村,沒有站在村民的角度,忽視了村民的文化需求、藝術感受與接受能力和村民參與帶來的活力,造成藝術介入無法融入鄉村、擴大藝術鴻溝、招致村民抵觸和忽略村民主體地位等一系列問題。當地村民才是鄉建完成后的使用主體,也是建設鄉村的中堅力量,所以村民的物質文化精神需求才該是藝術介入地方創作的主要目標。
3.2 認知需求與藝術輸入不對等
藝術的介入使村民與設計者之間產生較大分歧,這是因為藝術工作者和村民在鄉村建設上的需求與認知是不一致的。在建設藝術村時,村民對自己所住地存在特殊感情,故而更注重設計在功能上的實用性;但是藝術工作者在設計鄉村空間時,更關注的是古建筑的審美與情懷,他們會從自己的審美角度修復老宅建筑,更關注建筑的形式美,忽略了村民的實際需求,導致兩者需求不同、藝術輸入不對等,藝術介入也達不到預期效果。
在藝術介入鄉村建設的初級階段,鄉村發展滯后,許多村民選擇去外地務工,以謀求更好的出路,因此當地的村民對其能否成功懷有遲疑,認為藝術難以融入鄉村,且無法滿足他們的實際功能需求。
同時,藝術工作者和村民對于鄉村改造的態度有著很大的差別,藝術工作者把精力更多地投入自己的創作,以激活鄉村歷史文化,從而體現自己與作品的價值,這忽略了村民才是鄉土文化的締造者。因此藝術工作者們對鄉村的改造很難滿足當地村民的需求。
無論是藝術工作者還是當地村民,都希望鄉村未來的建設越來越好,但由于現實中存在眾多實際性問題,導致村民的主體需求和藝術的介入不對等,這一矛盾是藝術介入不能助推鄉村發展的主要原因。
3.3 可持續性難以延續
在鄉村建設發展中,大部分公共空間都以改造空間環境為主體,主要辦法就是將其打造成現代化的空間環境。通過收集和綜合利用該村的自然人力資源,藝術家把一個破敗不堪的村莊打造成一個藝術展示空間,使得原先落寞的鄉村憑借藝術的介入熱鬧起來。但是,這種藝術鄉建的發展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擁有豐富生態資源和厚重歷史底蘊的鄉村更容易獲得成功,但中國大部分鄉村缺乏這些文化特色與人文資源。二是鄉村的改造和發展必須得到城市經濟的支持,僅僅依靠藝術介入無法支持鄉村的可持續發展。一旦鄉村的改造停止,鄉村又會回到舊路。
4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村落藝術介入設計策略
藝術介入鄉村環境建設的前提條件是了解當地的民風民俗、傳統文化并產生認同感,再從物質生活、精神文化和制度機制三個方面提煉鄉村文化,提取符號,最后進行藝術化的處理,落實到鄉村建設中,并將藝術融入產業中,從而營造一個全新的空間環境,用藝術的形式引導可持續發展。
4.1 傳承優秀文化,藝術介入喚醒主體性
藝術介入鄉村環境取得成功的關鍵是文化的延續發展。這需要深度挖掘地方文化,通過二次創作,將文化實質化,使其變成藝術作品在鄉村環境中產生獨特的價值。傳統建筑工藝是鄉土文化最直接的體現,是眾多先人智慧和經驗的結晶,具有極強的適應環境的能力和一定的藝術價值。從這一方面入手,不僅可以從當地的鄉村建筑中提取到傳統的建筑符號,還可以深入分析與總結當地的民俗文化,挖掘到更有價值的文化并且創造出新的建筑符號。
村民也是藝術入駐鄉村的重要主體,必須堅定其主體地位且不能動搖,才能達到既滿足村民審美需求又達到讓其認同的目的。但當地村民們熟悉身處的鄉村,卻常常對鄉村的建設一無所知并置身事外,缺乏充分和自覺的主體性意識。因此,要想在整個過程中實現經濟收益最大化,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最重要的是在精神上脫貧,重新建立起當地村民的文化自信,使其認同個體價值和鄉村的整體價值。只有具備這樣的凝聚力與歸屬感,才能使村民自覺主動地參與到鄉村建設中,成為藝術鄉建的積極參加者和創造者[3]。
4.2 藝術融合產業,滿足村民需求
在地性是藝術介入鄉村實踐的基礎,而經濟特征是確保當地創造力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復興可以通過將藝術、旅游與當地地理環境、風土人情和工藝技術等獨特資源結合起來實現,如此可以推動當地產業振興,并在信息、資金、材料和文化等方面加強村莊與外部世界的交流。
藝術介入鄉村的主要目的是滿足村民需求,提升居民整體生活水平和改善村落風貌,它可以帶動當地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激發周圍旅客或者居民的深度消費。值得注意的是,藝術介入必須以鄉村獨特的自然景觀和特色文化資源為核心要素,植根于鄉土文化資源價值,才能更好地創造獨特的鄉村文化風貌,讓主體與藝術家的認知需求達成一致,這對當地資源的開發、當地文化特色的挖掘和創造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鏈尤為重要。此外,以現代化的藝術手法重塑鄉村環境,更容易發現傳統與現代的矛盾沖突感,由此可引起人們的反思。
4.3 營造新空間環境,藝術介入引導持續發展
改善環境是鄉村建設整體改善的基礎。同時,鄉村與人們之間的觸媒點就是環境,對于藝術鄉前期環境的改造,能夠促進人們在感官與體驗過程中出現強烈的藝術參與感。這種參與感吸引著本村以外的人前來游覽,這就會產生一定的消費,讓原先經濟落后、結構單一的鄉村在經濟上有所改善,營造嶄新的藝術鄉空間,實現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4]。
在這一階段,雖然藝術的參與通常被認為是藝術工作者對自己作品的一種展示,但藝術領域的創造對當地居民的美學有著積極和潛移默化的影響。藝術工作者對鄉建和人文景觀的關注是藝術介入村莊更新、景觀和空間生產的最重要的可視化結果。在藝術介入鄉村并實現多元融合后,鄉村在改造中得到了發展,原有的人文景觀和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的保護,同時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5 結語
藝術介入鄉村不僅是鄉村改造建設問題,也是藝術美學問題[5]。讓藝術融入社會或者生活一直是美學領域關注的議題。而當藝術介入鄉村改造為村民服務時,會出現全新的困難與問題。自鄉村振興戰略被提出以后,我國在鄉村改造上不斷探索新的路徑,讓鄉村與藝術相結合,能改造鄉村景觀、延續發揚鄉村文化、捍衛當地特色與傳統,從而帶動整個鄉村振興的發展。但是在藝術介入鄉村改造的過程中,也伴隨著村民前期參與主動性不足、與藝術工作者的審美存在偏差、可持續性間斷等一系列問題。必須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解決措施,才能實現藝術與鄉村的深入融合,滿足村民的精神需求和其對于公共文化空間的訴求,不斷改善鄉村整體風貌和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參考文獻:
[1] 陳娟,馬國勝.農業高職教育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精準服務的實證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20,48(3):280-282.
[2] 王棟,馬曉珂.藝術介入策略下的鄉村規劃改造研究:以柳泉鎮北村為例[J].華中建筑,2019,37(4):87-90.
[3] 程蓉.農旅融合背景下贛州市石城縣大畬旅游村的社區參與意愿[D].南昌:南昌大學,2021.
[4] 孟凡行,康澤楠.從介入到融和:藝術鄉建的路徑探索[J].中國圖書評論,2020(9):8-23.
[5] 趙威.審美視域下的藝術鄉建問題[J].天府新論,2021(4):136-143.
作者簡介:安琪(1970—),女,湖北武漢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劉嘉璐(1997—),女,山西晉中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張汐梓(1998—),女,廣西桂林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