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璇

摘 要: 在當今教育的今天,上到教育專家,下到科任教師,時常把教學質量掛在嘴邊,作為數學教學工作者,我們應該關注課堂教學效果。針對數學學科的特點,各種概念理論,各種公式枯燥乏味,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就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相應的也不能達到好的學習效果。本文介紹了一些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方法與同行分享。
關鍵詞: 數學教學 培養興趣 數學尤溪 學習過程
興趣是一切學習行為的動力,對于初中學生來說,他們不會把學習看成是光宗耀祖,更不會是為了達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偉大的目標。針對數學學科的特點,如有各種概念理論、枯燥乏味的公式等,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相應的也不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本文介紹了一些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方法與同行分享。
一、激發動機,培養興趣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比較嚴密的學科。課堂上教師就應該講清楚概念、理論及公式,往往教學方式比較傳統;另外,對于比較傳統的教與學的方式學生不能參與其中,課堂上學生只是被動接受老師講授的知識,單調地進行練習,久而久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大打折扣,上課時無精打采,甚至呼呼大睡。
初中數學老師要運用多樣的教學手段、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學生進入初中的第一節數學課上,教師就組織了一個實踐活動課,課堂上讓學生利用火柴棒搭三角形,如圖所示:
學生看著其他學生搭建的三角形個個躍躍欲試,積極性頗高,每個學生都積極地拿起手中的火柴棒認真地搭建起來,不管學生搭的圖形是否符合標準,但從學生的態度上看,學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成為課堂活動的主體。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會采用各種各樣的手段和方法,如多媒體、視頻、游戲、實踐操作、調查問卷等,但是不論采取什么樣的方式,教師一定要注意:我們采用的各種各樣的方法和手段都是為教學服務的,要根據教學內容選擇與之符合的方式。
二、數學游戲,使學生樂學
數學游戲是一種提高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比較難以理解的內容或是比較枯燥乏味的內容,就可以利用一些小的游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或是幫助學生理解較難的問題。
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第三章《用字母表示數》時,教師在課堂上就設計了一個小游戲: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老師有特異功能。”
學生個個都很詫異:“真的嗎?我不相信!”
師:“不信呀?那我就展示展示!”
學生個個屏住呼吸,等待老師表演。
師慢條斯理地說道:“同學們,你們現在心里隨便想一個數字。”
師:“想好了嗎?你不要告訴任何人。”
師:“現在老師的特異功能發揮出來了!”
這時候老師故作玄虛,學生都睜大眼睛看著老師,唯恐漏過任何一個細節。
師:“你們心里想的那個數,加上這個數以后,再除以這個數,老師知道最終結果是多少。”
學生頓時議論開來,個個露出不相信的神情。有的學生拿起筆認真地算起來,也有的學生在討論最終結果是多少。
師:“你們不要算了,無論你心里想的那個數字是幾,無論有多大,老師都可以口算出最終的得數。”
學生1:“老師,你告訴我們是幾吧。”
師:“2。”
學生都愣了,個個露出“怎么可能”、“我不相信”的表情。
師:“不信的話,老師再說一個。”
師:“你們心里再想一個數字,這個數字乘以2,再加上這個數,最后再除以這個數。你們知道結果是幾嗎?”
學生聽了老師的問題,個個摩拳擦掌,討論的討論,計算的計算,學生興趣極高,都想知道到底結果是幾。
師:“老師告訴你們,很簡單,得數是3。”
學生個個用充滿崇拜的眼光看著老師,覺得老師太厲害了。這時,老師笑著告訴大家:“其實,老師并沒有什么特異功能,這個問題非常簡單,這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字母表示數》的內容,學習了今天的內容之后,我相信大家都會有這種特異功能。
老師進一步介紹:“同學們,老師把你們心里想的那個數,看成是字母a,加上這個數以后,再除以這個數,公式就可以寫成:(a+a)÷a大家可以算算,a+a等于2a,2a÷a結果是不是等于2呀?”
不信你們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算算第二個題目。老師話音剛落,學生迅速動起手來。教師用最簡單、最通俗的游戲導入新知,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更能將游戲與教材充分聯系起來,達到促進學生學習的目的。
三、關注學習過程,讓學生品嘗成功
任何一節課如果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就很難稱得上是一節完美的課堂。數學課堂更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學生的掌握情況。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更多地提供機會供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更要用一些鼓勵性的語言鼓勵學生舉手回答問題,到黑板上板演,教師對待學生的回答,要多用“太好了!”“你真棒!”“掌聲鼓勵!”等激勵性的語言,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使他們發自內心地想學習、想學好。
總之,學生學習的興趣是任何一個因素都無法替代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從學生的思想出發,真正讓學生想學,真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是每一位教師的使命和責任。
參考文獻:
[1]李建才.初中數學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5.
[2]任志鴻.全優設計.知識出版社,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