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會敏
內容摘要: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包含豐富的社會政治、文化與歷史內涵,教學中可以多種方式進行思政教育。關注歷史背景與作家生平,可從文學史、文學作品中更好地理解社會發展的曲折性,從中汲取有益的啟示和奮斗的力量。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可采用如課堂討論、小組演繹等多種方式,自然融入思政內涵。
關鍵詞:中國現當代文學 思政教育 教學實踐
在教學中融入思政內涵,是高校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2020年5月8日,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中指出:“要切實把教育教學作為最基礎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事物發展規律,通曉天下道理,豐富學識,增長見識,塑造品格,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中國現當代文學是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必修課,主要講授“五四”文學革命以來一百多年間的文學發展歷程,關注不同時期的文學思潮、文學流派,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經典作品進行研讀、分析,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和分析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審美情趣。教學中可結合課程內容多方位融入思政內涵,引導學生進一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歷史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關注時代背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歷史發展進程
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與社會政治、文化與歷史關系較為密切,一部現當代文學史,也是一部生動的社會革命與民族發展史。“政治和文化是相互聯系的,所以中國現代文學歷史發展的分期也與整個國家的政治運動和改革緊密相連。”[2]肇始于五四新文化運動與五四文學革命的中國現代文學,其發端就與社會變革息息相關,文學作品中包含了具體而生動的歷史內涵。關注文學史與作品的歷史背景,可以讓學生在文學史、文學思潮與文學作品中感受社會發展與時代變遷,有助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國現當代文學可分為中國現代文學和中國當代文學兩個部分,通常兩部分各授課一學期。以中國現代文學為例,主要講授從1917年到1949年間文學的發展歷程,包括了“五四”新文化運動、國民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歷史階段。“五四”精神是當代大學生樹立為國家富強而奮斗這一信念的強大精神指引。新文化運動時期,陳獨秀、李大釗等革命先行者篳路藍縷,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健將和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新青年》的創辦是出于一代知識分子對于國家命運的熱切關注和改造社會的強烈愿望。二十年代新文學社團和刊物大量涌現,三十年代“左聯”成立,四十年代文學創作呈現國統區、淪陷區、解放區文學的不同風貌,社會的風云變幻在三十多年的文學歷程中打下清晰的烙印。處于社會變革和劇烈動蕩時期,許多追求進步的知識分子經歷了內心起伏和思想變化,但他們沒有停下追尋光明的腳步。魯迅也曾在苦悶中掙扎,他說:“見過辛亥革命,見過二次革命,見過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于是失望,頹唐得很了。”[3]魯迅、郁達夫、丁玲等人的作品表現上世紀二十年代知識分子的苦悶與彷徨,老舍《駱駝祥子》中軍閥混戰的年代底層車夫的人生悲劇、巴金《家》中封建禮教對年輕生命的摧殘、老舍《四世同堂》中日本占領下北平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苦難、錢鐘書《圍城》中輾轉漂泊中知識分子的失落等,均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文化、思想密切相關,文學作品中可看到時代苦難中人們的痛苦與掙扎,令人深刻地認識到,在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大眾尋找出路的過程中,許多人經歷了漫長而艱難的探索。
從中國當代文學史同樣可以看到社會發展進程中人們的思想與奮斗,如老舍的話劇《茶館》中有埋葬舊時代的主題、柳青《創業史》表現中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張承志《北方的河》中主人公百折不撓地追求理想的激情昂揚等等,從中可切實感受社會的發展變化,感受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關注社會背景,從文學史、文學作品中能深刻理解社會發展的曲折過程和中國共產黨的艱辛歷程,認識到追求真理的道路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可以讓學生感受民族經受的苦難、感受中國共產黨的豐功偉績和國家發展的偉大成就,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啟發學生牢記歷史、不忘初心,樹立遠大理想。
二.關注作家生平,激發學生的奮斗熱情
因為社會歷史和個人家庭等方面的原因,中國現當代作家往往有較為坎坷的人生歷程,他們或多或少地遭遇挫折,經歷了人生的起伏,奮發努力、創作出有影響力的作品。他們的創作多與自己的人生經歷有著較為密切的關聯,了解作家生平有助于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并且,“在作家的現實人生際遇中得到某些啟發,修養自己的人格,鍛造自己的品性,恰是中國現代文學這門課程的精髓所在”。[4]因此關注作家人生經歷,更能讓學生從中獲取有益的啟迪,激發學生的青春活力和奮斗熱情。
中國現代文學所處的時期正是中國社會經歷變革和劇烈動蕩的時期,作家大都經歷了社會的不穩定與家庭的劇變所帶來的生活磨難,如魯迅、郁達夫、丁玲、老舍、曹禺等都曾在未成年時失去至親(父親或母親),在紛紜多變的時代有過較長時間的內心苦悶與掙扎,但他們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在求學、文學創作上走出自己的道路。丁玲4歲月喪父,家道中落,在自立自強的母親影響下外出求學,從14歲開始先后在湖南桃源、長沙、上海、北京求學,并勇敢地解除家庭包辦婚姻。1931年丈夫胡也頻被國民黨殺害,1933年丁玲被國民黨特務綁架、囚入獄中,直到1936年被中共地下黨營救后奔赴延安。經歷了家庭變故、白色恐怖,她依然勇敢地戰斗。她寫道:“生為現代的有覺悟的女人,就要認定犧牲一切薔薇色的溫柔的夢幻。幸福是暴風雨中的搏斗,而不是在月下彈琴,花前吟詩。假如沒有最大的決心,一定會在中途停歇下來。”[5]可貴的是,她將個人奮斗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勇于在社會奮斗中實現人生價值。丁玲以一個女性的勇敢與拼搏精神為自己的人生寫下光輝的篇章,給人以啟迪和鼓舞。
對于作家生平的關注,不應集中在一些“風花雪月”的往事上,而是突出他們所經受的苦難與頑強的毅力,以及他們堅定、執著的人生信念和頑強的奮斗精神。中國現當代作家如魯迅、老舍、巴金、曹禺、沈從文、楊沫、張賢亮、路遙等,生平經歷都頗為坎坷、感人,能夠激發學生為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學習的熱情,以及將個人奮斗融入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偉大征程中去的信心和勇氣。
三.辨析作品內容,培養學生審美情操
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內容豐富,風格多樣,有的作品激情昂揚,人物懷揣夢想,永不言敗,如張承志的《北方的河》,有的作品格調較為低沉、頹廢,人物在痛苦、孤獨中抑郁不安,甚至走向死亡,如郁達夫的《沉淪》,這些都是現當代文學中的經典之作,在教學中要有所側重,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啟發,讓學生真正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感受美好、感受青春的激情和力量,感受文學作品的詩意之美,從而受到情緒的感染、思想的熏陶和心靈的啟迪,提升審美情操,激發愛國情感。
有的作品滿懷青春的激情和奮斗的熱情,高揚理想主義旗幟,人物歷經磨難而不改初心。如巴金《家》中的覺慧、楊沫《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靜、路遙《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等。巴金的《家》表現封建思想束縛下年輕人的苦悶與掙扎,接受了新思想的覺慧以青春的激情、大膽的反叛精神,勇敢地走出家庭,走向社會去奮斗,令人振奮。楊沫的《青春之歌》更是一曲青春的贊歌,既有浪漫的情懷,又有不懈的追求。《平凡的世界》的時代背景是正處在社會轉折點的上世紀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這十年間。出生于陜北的孫少平從小忍饑挨餓卻愛好讀書,在高中畢業后回村教書、外出打工以及當煤礦工人的人生歷程中,飽經磨難卻在精神上不斷提升自我。這些作品讓人感受青春的可貴與奮斗的美好,引領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勇敢面對挫折,積極進取,敢于拼搏。
有的作品樸實卻充滿抒情意味,在從容舒緩的文字中,讓人感受美好與詩意,體會別樣的審美感受。如沈從文的《邊城》寫于腥風血雨的三十年代,試圖在遠離城市的偏遠鄉村中尋找美好的人性和理想的人生狀態,雖然作品中有著隱伏的悲痛與憂思,更有一種遠離戰火與喧囂的寧靜,讓人細品人生的從容與安寧,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受到心靈的滌蕩。茹志鵑創作于五十年代的《百合花》,“實實在在是一篇沒有愛情的愛情牧歌”[6],寫戰爭背景下的故事卻充滿溫馨。引導學生鑒賞優美動人的作品,可使其提升審美能力,增進人格發展,培養高尚情操。
有的作品格調低沉,人物思想較為苦悶,甚至有些消極與頹廢,人物內心充滿孤獨和抑郁。對這樣的作品,也不能一味回避,而要積極引導,分析人物思想根源,讓學生正確認識作品的思想內涵,同樣能產生良好的效果。如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中莎菲陷入個人情感的泥淖中難以自拔,情緒時而低沉郁悶、進而狂熱不安。她內心的苦悶恰是“五四”時期追求個性解放卻找不到出路的知識女性的典型體現,其形象有鮮明的時代意義和積極性。郁達夫的《沉淪》表現上世紀初留日知識分子的孤獨與痛苦,男主人公在個人情感中苦苦掙扎、投海自盡,包含著因國家落后、民族弱小而自卑的心理創痛,有著對國家強盛的殷切期待。對人物思想情感進行剖析,能夠培養學生的健康心靈,并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為中華崛起而奮斗的決心。
文學作品思想內涵和藝術手法是豐富多樣的,不能用一個標準衡量,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多讀經典作品,多思考,能夠在對比中去辨析,這樣才能正確理解作品、更好地鑒賞作品,從中發現問題并進行探討,真正從文學作品中汲取有益的養分,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
四.關注學生思想,以多種方式融入思政內涵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應以人為本,“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最終價值取向,所以要根據社會和人的發展需要,在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和道德的同時,圍繞激發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而展開各種突出人的主動性的各種實踐活動進行立德樹人和肯定人的價值。”[7]充分了解學生的思想、興趣和愛好,并在教學中運用生動、多樣的方式,思政教育才能自然呈現、深入人心。
當代大學生對社會現象和熱點問題較為關切,教師應留意社會現象,多與學生交流,如大學生多對愛情、婚姻方面的問題較為關切,在學習魯迅作品時,可結合《傷逝》分析愛情、婚姻中所出現的問題。“五四”時期個性解放思潮下的自由戀愛和自主婚姻固然美好,但如果沒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婚姻難以維持,正如《傷逝》中所說:“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對于女性而言,實現自身的經濟獨立尤其重要,這些對年輕的學生都是有益的啟示,可結合課程內容適當予以分析,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婚戀觀。
教學中采用靈活多變的方式,能更好地激發學生興趣,例如可結合社會關注度較高的影視劇進行課堂教學。現代文學涉及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新青年》雜志,可將電視劇《覺醒年代》中的片斷引入課堂,對學生理解相關內容很有幫助,學生對此也有極大的興趣。此外,除了教師主講之外,還可采用課堂討論與提問、小組合作進行作品演繹等方式,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的熱情。
課堂教學中可以問題引入的方式開始,并進行課堂討論。課堂內容突破傳統的教師一言堂模式,以問題引入,能更好地促使學生思考問題。如老舍的《駱駝祥子》,可讓學生思考:祥子那么努力拼搏,為什么是悲劇結局?祥子由一個精進向上的車夫到經過三起三落后徹底失去生活信心,主要原因是什么?祥子的出路在哪里?并引導學生結合文本細節進行討論、分析,祥子的悲劇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性格的軟弱、虎妞的情感綁架等,外部原因則更為突出,社會的混亂、戰爭等直接給祥子帶來嚴重的打擊,沒有安定、健全的社會環境,祥子不論如何奮斗也難以實現人生理想,個人主義的奮斗在那動蕩的年代難有出路。從而讓學生深入理解中國的發展道路,中國共產黨人將個人前途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領導人民推翻舊社會建立新中國有多么不易。通過討論,讓學生能清晰地看到作品對底層人民的關注,對社會問題的思考,看到個人命運和社會息息相關,進一步認識到個人的成長與發展和國家的強大密不可分。
小組合作進行作品演繹也是提升學習興趣的有效方式。第一次課給學生布置小組作業,要求學生自發分組并選擇專題,課后進行小組學習、討論、并制作PPT。課堂上每個專題由一個小組同學進行十五分鐘左右的專題演繹,學生可進行分析講解,并對作品中有代表性的片斷進行課堂表演,強化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和認識。在對小組隨堂演繹的表現進行評價時,教師適當引導,將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引向深入,激發學生閱讀作品和探究作品的興趣,提升學生的思想情操和藝術修養。
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涉及到較多關于社會歷史與民族發展的相關問題,文學作品內涵豐富,可以使學生擴大視野,進一步加深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認知,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光輝燦爛和社會的發展變化,建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這些與課程思政的目標是一致的。授課中可靈活整合教學資源,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將思政內容自然融入課程教學中,讓學生能夠在積極主動的學習中提升相關能力和素養,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立德樹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1-10-07].http://www.mo
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
03_462437.html.
[2]周春輝.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和現狀[J].作家,2014(14):31-32.
[3]魯迅.魯迅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455.
[4]陳佳冀.講授到接受:中國現代文學課程“互動式”教學的再思考兼及現代文學教學改革新路徑的探析[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6):57-60.
[5]丁玲.丁玲選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206.
[6]茹志鵑.漫談我的創作經歷[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49.
[7]孫樹彪.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立德樹人”研究[D].吉林大學,59.
(作者單位:廣州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