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詩穎
摘要:新課程改革實施之后,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如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落實成為熱門的話題,新時代外語人才的新需求對學生的各方面素質皆提出了更高要求。讀后續寫是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延伸,它能夠培養學生讀和寫的雙重能力,符合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學人才培養的要求,但如何在教學中更恰當地落實讀后續寫教學仍是當前面臨的難題。本文將從分析讀后續寫的育人價值著手,闡述該題型的理論基礎,最后給出了相應的教學策略,以期為該題型的應用推進帶來啟發。
關鍵詞:核心素養;讀后續寫;高中英語教學
讀后續寫即學生在應對一篇被刪去后半部分的文本材料時,能在熟悉前部分文本的情況下按要求接續文本內容。
續寫材料多為記敘文,這就要求學生必須了解記敘文這類體裁的具體信息,如該篇材料的大致線索(事件的主題、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有哪些(人物性格特征如何)、文章的情感導向如何。學生必須在通讀原材料并把握大致內容的前提下才可進行合理的續寫,一旦遇到閱讀困難(如有較多陌生單詞、長難句語法看不懂等),則會對續寫任務的完成有較大的阻礙作用。因此,該新題型對大部分考生來說都會是個較新的挑戰,如何在規定的應試時間內合理分配閱讀和寫作任務是個難題,如何正確把握文章情感導向、創造出合情合理的續寫內容更為不易。新的挑戰對學生提出了諸多新要求,如平時要注重閱讀訓練,英語基礎要打夯實,語法及詞匯水平到達到基本要求。對教育工作者而言,教學上的難度亦不容小覷。從教學的角度來看,閱讀原材料是輸入,寫作是產出,該題型是英語學習輸入與產出的結合。從考試題型的角度來看,它是讀與寫的創新性聯結,可以有效考察學習者讀寫的雙重語言應用能力。
讀后續寫這類新題型在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如在語言能力方面的培養,聚焦于提高學生的讀和寫的雙重能力;在思維品質培養方面,該題型對學生的分析、推理、推斷能力要求更高;在學習能力上,要求學生能夠自主選擇恰當的方法進行學習上策略的調整,增強自我評價和自我監控的能力,這與新高考改革的要求相呼應。
這是由于核心素養對學生提出了既要注重發展自身,還應重視合作參與以及創新實踐的要求。因此,在此新要求下,許多英語教師開始了讀后續寫教學模式的探索,希望能幫助學生及早適應新題型,促進讀寫雙重能力的提升。
一、讀后續寫的意義
讀后續寫以其特有的“輸入+輸出”的優秀特征逐漸被越來越多的省份接納為高考新題型。該題型的設置為在確保學生獲得充足的輸入后,讓學生根據題型設置要求進行產出,其目的在于考查學生運用英語知識的能力。目前英語教學的兩大教學核心目標便是“知識運用”和“核心素養”。
從學習者的角度看,讀后續寫要求學生在讀畢文本之后,并在掌握文章大意的情況下進行續寫。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具備基本的文本分析能力,如看到記敘文之后立馬產生“六問”的學習意識(時間、地點、任務、事件的起因/經過等)。學習者從閱讀文本、分析文本到進行文本再創造的過程是思維接納、推理分析到思路整合的訓練過程。接納的是文本輸出的詞塊句法等基本單位及文化意識和內涵,推理分析的是閱讀材料框架、整合的是學習者認知結構中被新文本材料同化和改造的內容,這是新舊知識相互碰撞的過程,也是讀者與文本內容互動的過程。學習者在這一過程中能真正達到核心素養訓練的目標。
從教學的角度看,由于讀后續寫不是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簡單機械疊加,而是要求兩種技能培養在實踐中相互推進,使學習者能兩種技能均有所提升。輸入性閱讀材料為學生創設了一定語境,學生可以從語言語境中積累語言知識和表達習慣,為有效輸出(如語言的模仿及加工等)奠定基礎。因此,新題型的教學要求教師在常規性教學中要注重學生閱讀素養的培養,又要注重寫作技巧的訓練,真正做到讀寫共進,有效培育學生英語實踐技能的運用能力。
二、讀后續寫的理論基礎
(一)語言輸入假說與語言輸出假說
美國著名學者Krashen(1989)的“輸入假說”指出學習者需要的是“可理解性輸入”,這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讀后續寫中的輸入指閱讀文本材料,“可理解性”是對閱讀材料在內容質量上的要求,即不能呈現于學生而言過難的閱讀材料,正如前文所言,學生理解文本是寫作的重要前提,若不能正確解讀文本,寫作任務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提升功能。這與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概念有異曲同工之妙,即教師給學生呈現的學習材料必須是存在于學生可認知范圍區間的,可略高于或略低于于學生現有水平,超出學生認知水平的教學不能稱為成功的教學,只有輸入是可理解的、能被讀懂的,學生才能進行寫作應用。
學者Swain(1985)提出了語言“輸出假說”,即學習者必須進行大量的“說”和“寫”的可理解性輸出,只有輸出才能檢測輸入是否真實有效以及輸入性材料是否被學習者內化吸收。這也是對讀寫任務在質量上所提出的要求,學生在日常寫作訓練中容易受各種主客觀因素影響導致產出質量低下的問題(詳見下文讀后續寫問題闡述),輸出內容的質量體現學習者內化知識、遷移運用及創新能力的水平。
讀后續寫是結合語言輸入與語言產出、語言學習及活學活用于一身的開創性題型,對提高語言學習的質量和效率具有重要影響。閱讀材料呈現和創設了相應學習情境,學習者是否有能力去挖掘可遷移運用的可理解性輸入內容有時往往影響寫作輸出的質量。因此,教師應在平常的閱讀訓練中有意識地訓練學生挖掘、體會文本的能力,為高質量產出夯實基礎。
(二)建構主義教育觀
作為認知心理學主要分支之一的建構主義指的是學習者通過一系列活動構建起新的意義的方式。從本質上講,學習是一個過程,學習者根據他們過去的經驗和現有的認知結構構建和發展新知識,以提高他們的能力和技能。
摒棄純以教師為本位灌輸式的知識獲取方式,而代之以學習者為本位,以他們自身的能力為基礎,以較強烈的主觀能動性為驅使去搭建獲取、吸收新知識的橋梁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主要強調的內容,在該理論視角下學習者一轉傳統教學中的角色定位,成為主動的知識獲取者。此外,該理論還主張改良和提高師生間的溝通合作。在續寫任務中,學生可以在小組討論中產生更多關于寫作主題的想法,然后他們將能夠發展自己的英語寫作系統。學生的背景和經歷差異可以被視為一種寶貴的資源,幫助產生新想法。212EC8D5-9D81-4019-B1A6-BCA6F5BCA0BE
建構主義的教學觀點首先主張教師不是處于知識建構的主體者,相反,他們是組織者和創造者。教師可為學生提供能激發學生內生學習動力的有效性材料,喚醒機制,該類材料可不局限于課內文本,適量的課外文本輸入更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在于材料互動的過程中喚醒學習機制,產生表達需求。由于學生個體經驗、已有知識水平存在差異,教師應對不同學生的構建內容具有包容心態,容許學生的大放異彩,這些都是建構主義思想的體現。
三、讀后續寫教學策略的探索
(一)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1.錯誤解讀文本,續寫內容偏離原文主題
由于學生是在完成文本閱讀后才進行續寫,所以文本的正確解讀對于行文尤為重要。但常見的問題是學生難以正確解讀文本,此類困難通常源于學生在進行閱讀時遇到了障礙,如單詞積累不足,詞義、句意理解困難,此時學生的閱讀心態受到影響之后可能會選擇放棄閱讀,或對原文持有錯誤的理解,造成內容偏差進而他們便無法順利把握原文的主旨大意,導致續寫內容也無法與原文有效銜接。
2.邏輯不合理,融洽度不高,銜接不合理
讀后續寫新題型在行文撰寫的銜接性上存在以下這些要求:在行文融洽度方面,續寫的情節設計要說得通,且要與原閱讀材料高度相關,不能天馬行空偏離方向;再者,續寫內容要與每段落開頭語在邏輯意義上連通;兩個段落的內容在邏輯上也要連接恰當。部分學生想象力不足,無法在續寫中合理使用對白進行人物形象的刻畫,反而在續寫中使用了大量口語化的對白,且頻繁地使用諸如“said,asked,answered”等詞匯。還有部分學生不善于謀篇布局,忽略題目要求,第一段續寫篇幅過長,而第二段又過短,導致段落之間不平衡,導致續寫乏味,缺乏情境性。
3.主題升華牽強,甚至畫蛇添足
高中英語讀后續寫的文章大多以記敘文為主,該題型注重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文本,感悟文本所傳達的情感導向,并在續寫中加以體現和表達。假若學生能在把握原文語境的基礎上,恰當凸顯和升華主題,便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但在現實的實踐中,學生往往由于未能對文本進行正確解讀,導致情感脈絡的把控也出現了錯誤,于是在續寫中的主題升華也略顯牽強和突兀。
(二)讀后續寫教學策略
1.體會中心思想,了解作者意圖
閱讀是續寫的基礎,高質量寫作以讀得懂為前提,所以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閱讀及其重要。以下五個角度可幫助教師引導學生對閱讀材料進行剖析:原閱讀材料的主題意義、材料內容、作者的寫作意圖、原文的語言修辭及材料的結構等五個方面。有合理分析文本,才能構想出符合邏輯的續寫。
將人教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二Unit1中的閱讀材料“Science and Scientists”作闡述例子,完成閱讀教學后,教師可把寫作任務貫穿至該課堂的課后作業布置中,使用問題鏈的形式加以激活學生大腦中已潛伏的觀念,提出問題如:①Why did John Snow decided to find the infecting reason of the disease? ②What influences did he made for medical sector and our society?③Whats your feelings towards his actions? 學生接收到問題后,自覺自發在原文中積極找尋答案。譬如首個問題便可從原文本的第一段找到對應答案,即介紹了霍亂的危害和約翰·斯諾立志要做一名好醫生的決心。學生們可以基于對醫生角色的社會認識形成一個讀后續寫的思路和方向,闡述醫生救死扶傷、在不顧瘧疾肆傳的情況下英勇探索的“逆行者”形象。不同的問題為續寫提供了不一樣的思路和方向,通過多向提問的形式對學生的讀后續寫加以引導,可以協助學生拓展思路,開拓續寫的不同范疇,讓學生自主尋找合適的方向進行創作,有效提升續寫能力。
2.剖析語言內容,模仿語言結構
明確寫作意圖后,教師可帶領學生進行原閱讀材料在結構和內容上的探索,此舉目的在于讓學生明晰原文的寫作結構(如句式的模仿),賞析語言內容,從中汲取有益成分進行模仿再利用,模仿的過程也是學生思路梳理和思維訓練的過程。
人教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二Unit2中“Bridging Cultures”作為分析例子,確定了“What are the challenges Xie Lei had met in a strange environment?”的寫作主題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原文找出Xie Lei在生活和學習上遇到的挑戰和困難,進行一系列的提問,包括在生活上的出行問題如何解決?寄宿家庭的環境如何?想念國內家人時該怎么辦?外語交流能力較弱怎么辦?在陌生的學習環境里如何盡快適應不同的上課模式?通過學習掌握讀寫包括speak up in class;in order to;form a wise opinion;give presentation等在內的語言內容,學生腦海中已能構想和預設出語言內容和語言結構,接著可進行適當仿寫,進而將自己的理解與原文內容進行適當整合,設計出一篇自己的續寫文章。
3.厘清材料結構,明晰行文框架
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建立起文章架構對于讀后續寫來說尤為重要。以記敘文為例,學生一看到記敘文,應立馬在腦海中提出六問,并具備相應的提取能力。基于此學生便能在框架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知識拓展,實現分層分段敘述的能力。
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二Unit2的課文A day in the cloud作分析例子,該課堂課后作業需要學生完成為瀕危動物制作海報的作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去細品閱讀內容,在閱讀中總結該文本在描述瀕危動物時都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模仿閱讀內容形成文章框架,即“瀕危動物的現狀-發展過程-保護措施及建議”。因此,學生在制作海報時便可在互聯網教師的輔助下尋找這三方面的內容,不至于盲目地進行內容填充。212EC8D5-9D81-4019-B1A6-BCA6F5BCA0BE
4.激勵生生頭腦風暴式交流,開拓續寫思路
讀后續寫雖然是在承接原文寫作傾向上的創作,但仍然具有極強的創造性。學生可以頭腦風暴似的進行再創作,但對于某些學生來說也會存在思路枯竭的現象,無法尋到恰當的寫作角度進行切入,難以進行有效寫作。因此,教師應鼓勵和贊揚學生進行意見交換和交流,提倡在互動中擦出思維火花,勉勵學生進行多向思考。
人教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一Unit1中“People of Achievement”此篇閱讀材料為例,教師在Reading for writing(以讀促寫)的教學環節中,學生在讀畢原材料的基礎上,思索以下幾個問題:①How did Tu Youyou do when she met difficulties in research? ②How does team spirit work in group activity? ③What are the important merits of great people? 以此方式不僅能促進文本理解,學生們的頭腦風暴式交流又能為生生間續寫提供了多角度。學生可以針對不同寫作角度提出批判性意見和建議,特別是對于讀后續寫這樣具有極強開放性和創造性的新題型。
5.安排生生互評,提高續寫水平
在適應新題型的過程中,高中英語教師在教學中選擇的教學內容要貼近學生實際,閱讀材料的選擇要顧及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照顧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需求。教師也可從課外渠道豐富學生的文本賞析,經過相當時間的訓練后,組織學生進行組內賞析和互評。教師可適當介入進行寫作習慣和策略的引導,如續寫前學生可以就相關主題建立自己的詞匯鏈及創作內容大綱,并對學生提出避免重復用詞、運用英語式思維的方法;寫作結束要習慣性地進行自我檢查。
高中英語讀后續寫的教學設計符合新時代的育人理念,是新時代背景下國家對新型外語人才建設要求的貫徹之舉。它實現了讀寫結合的有效教學,能較好地考查學生英語讀寫雙技能的綜合運用。為充分落實核心素養的育人要求,教師在讀后續寫的教學過程中善于運用多種文本解讀方法引領學生深入分析閱讀文本。教師要認識到學生讀后續寫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揮而就的,而是要在教學中反復總結和改良實踐的,要視情況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恰當處理語言輸入和輸出關系的循序漸進過程,要積極做好教學指導工作,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培養學生的多向思維。
參考文獻:
[1]賀佳欣.高中英語讀后續寫教學策略探究[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19(2):44-48.
[2]蔡露,宋建.國內關于讀后續寫的研究綜述[EB/OL].http://www.handmsg.com/page/2017/1109/2448750.shtml -2017
[3]陳琦,張建偉.建構主義學習觀要義評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8(01):61-68.212EC8D5-9D81-4019-B1A6-BCA6F5BCA0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