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婕
摘 要:情境教學模式是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念的新模式,是指由教師創設出一個與學習內容密切相關的、真實可感的情境。在這個情境中,學生的學習情緒和熱情會得到極大的激發,自覺將認知和情感相統一,讓舞蹈成為一個情之所至的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
關鍵詞:情境教學;高校;舞蹈教學
教學改革已成為目前國內整個教育行業的新趨勢,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教學模式也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從當前舞蹈課堂教學的結果來看,大學舞蹈課堂的教學方式還有待改進,情境教學模式的出現,符合當前教學現狀的需要。該教學方法凸顯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給學生帶來強烈的學習體驗。但是目前情境教學模式還不夠成熟,仍需不斷改善。
一、情境教學模式應用于高校舞蹈教學的必要性
(一)舞蹈藝術的特點使然
藝術來源于生活,舞蹈藝術也不例外。以中國的民族民間舞為例,其很多動作都是以生活、勞動中的動作為原型變化發展而來的,舞蹈作品的主題也與人們的節慶、祭祀等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對于這門舞蹈的學習,并不能僅從知識和技能的角度入手,而是將其還原到生活這個母體中,才能真正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感受和表現才能更真切。所以情境本身就是舞蹈藝術固有屬性。
(二)高校舞蹈教學的需要
長期以來,受到歷史等因素的影響,高校舞蹈教學將知識和技能目標放在了首位,很大程度上忽視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學生難有學習興趣和熱情可言,教學質量的提升也遇到了瓶頸。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情境的創設和營造,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主動進行感悟和體驗,而在獲得了相應的情感觸動后,舞蹈也就成為了一個情之所至的結果,這種狀態下的表演也一定是高質量的、富含藝術感染力的。所以運用情景模式,可以讓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升。
二、情境教學模式在高校舞蹈教學中的運用路徑
(一)場地環境營造
很多舞蹈在歷史發展中是沒有舞臺概念的,樹林里,溪水旁,谷堆下,篝火邊,都是人們舞蹈的大舞臺。這既是舞蹈源于生活的特點所致,也構成了舞蹈獨有的藝術風格。所以在舞蹈教學中,教師也應該對場地環境進行構建和復現,以此作為學生體驗作品的切入點。對此可以從以下兩個渠道入手。首先是經常開展一些采風活動。中國舞蹈藝術歷史悠久,類型豐富,各個地區都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很多還入選了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面對這些重要的學習對象,教師完全可以采用現場教學的方式,帶領學生來到舞蹈藝術的發源地,了解其起源和發展,觀看老藝人們的演出、體驗相關的民俗活動等,真正體驗到這門舞蹈藝術的內涵。有了這種體驗,今后無論演出環境發生怎樣的變化,學生的腦海中仍然是他們實地采風的情境,而不會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干擾,同時也避免了演出時緊張、焦慮等狀況的發生。其次是靈活運用新媒體設備。如果因為客觀原因不能親臨現場,教師則可以對新媒體設備予以靈活運用。比如收集和展示一些與舞蹈內容相關的視頻、觀看一些自媒體的直播等,都是有效的了解和體驗方式。以對傣族孔雀舞的學習為例,為什么在萬千動物中,傣族人民偏偏要模仿孔雀。通過場地環境的營造中可以知道,傣族人民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而孔雀則是圣物之一。對孔雀的模仿其實是一種宗教信仰,表演起來則需要充滿虔誠之感。可見,以場地為切入點,可以讓學生對為什么和怎樣做這兩個基本問題有深刻認識,為表演舞蹈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角色環境營造
一方面,舞蹈作為一門以情感為靈魂的藝術,是以第一人稱為視角的,即舞臺上的表演者就是舞蹈作品的主人公;另一方面,舞蹈中的角色也是各式各樣的,也由此展示出了這門藝術本身的豐富性。以東北秧歌為例,就分為鼓子、棒褪等五種角色。鼓子的動作風格以風趣幽默為主,棒褪的動作風格則是矯健利落。所以在舞蹈表演之前,必須對角色有深入了解,把握其特點和風格,并融入整個舞蹈作品中。在這個過程中,情境創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首先,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舞蹈作品進行全面分析,包含創作者為什么要推出這部作品,作品中的人和事是否在生活中可以找到原型,自己是否可以通過采風或收集各類材料,對人物特點進行更加深刻的體驗。特別是要對舞蹈形象的特點進行總結,并詳細梳理其動作特點和風格。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自己想象為作品的主人公。
(三)虛擬情境營造
21世紀以來,伴隨著新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虛擬現實(VR)已經廣泛應用于多個領域。在舞蹈方面,早在2012年的春晚,作品《雀之戀》便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創作者通過多媒體裝置技術,在舞臺上營造出了一個真實的森林奇境。這里古樹參天,樹葉繁茂,鳥語花香,鳳尾竹在月光的照射下隨風輕擺,兩只孔雀便是在這里相知相戀。這個虛擬情境對于舞蹈表演和欣賞帶來的變革堪稱是革命性的。但是在舞蹈教學領域,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虛擬現實技術還未廣泛普及開來。首先,要及時引進現有的技術和資源。
綜上所述,近年來,高校舞蹈教學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也先后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舞蹈人才。但是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需要深刻認識到,整個教學過程中仍然有多個環節需要革新和優化,而教學模式正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受到歷史等因素的影響,口傳心授模式仍然是當下舞蹈教學的主流模式,這種單一的模式既不符合舞蹈藝術的本質規律,也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甚至成為了教學的瓶頸。所以應該對包含情境教學在內的新理念、新模式有充分的重視,并及時、靈活地將其運用于教學中,實現舞蹈教學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出與時俱進的優秀舞蹈人才。
參考文獻
[1] 朱昭洲.情境式教學法在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傳播力研究,2020,(14):182-183.
[2] 王常琳,褚雪菲.舞蹈科學理念在高校舞蹈教學發展中的實踐研究[J].戲劇之家,2021,(01):131-132.
[3] 王詩涵.論舞蹈創作中人物形象的動作外化[D].山東藝術學院,2016.36.
[4] 傅慧靈.舞蹈動作語言及其關系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