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譯芳
摘 要:在新課改的推動下,初中語文課堂中開始嘗試應用合作教學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隨著時間推移,也顯示出了一些不足。由于學習小組中的成員相對固定,很長時間才會更換一次,以至于這些學生在長時間的相處中產生了思維同質化的現象。學生在其中的角色也固定化,不能夠再產生更多新的發現?;诖耍诤诵乃仞B背景下,為了能夠發展學生的個性化思維,教師在分組合作的基礎上,應用動態分組模式,依據教學內容及學生個性特點,對組內的成員進行靈活調整,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活潑,有利于建設高效化初中語文課堂。
關鍵詞:核心素養;動態分組;初中語文;高效課堂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合作教學法成為當下最為流行的教學方式之一。教師只需要按照一定的標準,將學生聚集到同一個小組中就可以使學生依靠集體的力量自主完成學習。但是,對于某些知識內容,有可能會出現組內成員都無法解決的情況。而且,在長時間的相處中,學生也容易出現思維同質化的現象,以至于小組缺乏創造力。針對這些情況,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以學生為中心,應用動態分組模式,并且將其應用到初中語文教學中。依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或者是根據學生的個性以及興趣等動態調整小組內的成員,面對新的小組成員,學生能夠受到不同的啟發,迸發出更多新的想法,加深對知識的見解,從而建設成高效語文課堂。
一、各顯神通,聚集不同個性學生
教師在教學中觀察學生可以發現,由于學生在長時間的成長過程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他們呈現出了不同的個性。一部分學生積極樂觀,十分外向,還有一部分學生性格比較內斂,但是他們在學習知識的時候卻比較細心?;诖?,為了能夠使小組中出現不同的聲音,教師在應用動態分組模式時,可以將不同個性的學生聚集到小組中,促使這些學生共同探討同一知識點,使得他們之間思維產生碰撞,從而對知識產生更加全面的認知。
例如,以《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為例,教師要尊重學生,將個性不同的學生聚集到一起。在課堂中,教師結合對學生的了解,動態調整小組內的成員,將不同個性的學生聚集到了一起。這些學生先自己閱讀文章,從個人的角度出發進行理解。在完成獨立學習后,再和組內的其他成員共同討論。由于組內的學生個性大不相同,導致他們對格物致知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差異。經過交流和討論,學生對文章中的內容有了全面化理解。
二、群策群力,聚集水平相當學生
通常情況下,為了能夠確保教學活動順利進行,教師都會制定教學目標,而教學目標是根據教學計劃制定的,具有統一性的特征。對于班級中的每一個學生來說,他們要學習的內容都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學生的語文水平存在差異,導致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完成學習任務,也會挫敗一些學生的學習信心。在應用動態分組模式之后,教師可以調整小組內的成員,將語文水平相近的學生聚集到一起,并且給他們制定與他們能力符合的學習目標,每個學生都可以在各自的水平范圍內完成習任務,有利于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
例如,以《桃花源記》為例,教師要顧及學生的感受,將語文水平相當的學生聚集到一起。在課堂中,教師發現文言文對于某些學生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內容?;诖?,教師動態調整小組內的成員,使語文水平相當的學生形成新的小組。之后,分別給各個小組制定對應的學習任務,對于語文水平較高的小組,教師引導他們自主完成翻譯,并且剖析文言文背后的含義。而對于語文水平較差的小組,教師只是要求他們結合教材中的注釋完成翻譯,教師也會在過程中給予指導。經過一段時間后,各個小組的學生都在自己的水平范圍內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志同道合,聚集興趣相投學生
編委會在選擇教材內容的時候,經過慎重考慮,將各種類型的文章都收入其中,使得教材中的內容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形式。隨之而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部學生喜歡閱讀古詩,還有一些學生喜歡閱讀故事。對此,在動態分組模式下,當遇到學生積極性較低的情況時,教師可以調整組內成員,將興趣相投的學生聚集到一起。這些學生能夠站在相同的角度分析教材中的內容,從而產生共鳴。而且,在對學習內容感興趣小組的帶動下,班級中會呈現出積極向上的氛圍,可以促使其他小組的學生也參與到學習中。
例如,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例,教師要將興趣相投的學生聚集到一起。在課堂中,教師發現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所差異,基于此,教師依據學生對古詩詞的感興趣情況,對小組內的成員進行調整。對古詩詞感興趣的小組產生了激烈的討論,他們還開展了江湖詩詞改編成故事的活動。帶動了其他的小組也參與到改編活動中,讓其他學生也對古詩詞產生了興趣。
總結
總之,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以學生為中心,應用動態分組模式靈活調整小組成員,帶給學生最優質的教育服務。使學生在學習中變得更加積極,產生了很多新的想法,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認知,從而建設成高效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程晉燕.分組優化,動態組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互幫互助研討[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19(09):172-173.
[2]曲霄宇.探析小學語文合作教學新模式[J].中國校外教育,2015(0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