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簡單介紹了中學美術核心素養與傳統文化教育,分析了中學美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相融合所面臨的缺乏認知、融合混亂且缺乏特色、方式死板、缺乏有效評價和改進機制等問題,并著重圍繞教師隊伍培訓、教材內容體系構建、社團美育、開展研學旅行、完善評價與改進機制等方面,就中學美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合策略展開了探討。
【關鍵詞】中學美育;核心素養;傳統文化教育
作者簡介:朱彥煒(1980—),男,上海市香山中學。
中學生作為新時期社會主義的接班人,需要實現綜合發展,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與品質,才能成長為優秀的青少年,為社會主義事業作出貢獻。中學教師需要積極更新觀念、創新意識、全面強化綜合教育,美育正是其中關鍵的一環。強化美育能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審美水平,實現綜合發展,還能為傳統文化在中學生群體中的傳承、創新和弘揚提供必要支持。
一、中學美術核心素養與傳統文化教育概述
(一)中學美術核心素養
全面加強對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質的培育,是強化核心素養培育的要點所在。中學美育要想取得良好成效,必然要以強化核心素養培養為核心,采取合理的措施優化教育教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審美水平,強化學生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中學美術核心素養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其一為圖像識讀。生活中的各種美都能以圖像的形式較為直觀地呈現。加強對學生圖像識讀能力的培養,正是美育實踐的基礎所在,是引導學生發現美、欣賞美的必要前提[1]。其二為美術表現。教師通過傳授基礎的美術理論知識、技能、技巧等,引導學生進行美育實踐,能夠強化學生的美術表現能力,促使他們學會發現美以及創造美。其三為審美判斷。學生應當具備正確的審美觀念,能夠對最基礎的美與丑進行判斷,運用美術知識、理論、方法等欣賞藝術作品以及生活中各種事物的美,進而發展審美素養以及形成正確的認知。其四為創意實踐。中學生應當具有積極開創、勇于創新的意識,善于挖掘生活中各種美好的事物,并能將自己的想象力與所學的美術知識、技能等相結合,積極地去創造美,在實踐中逐步提高美術素養。其五為文化理解。美和藝術、文化等有著密切聯系。加強對中學生的美育,不僅體現在提高他們的審美素養方面,更體現在強化他們的文化理解能力上,要讓學生正確認識和了理解傳統文化,形成正確的文化觀念,增強文化自信,為他們的成長與終身發展乃至整個民族的文化進步提供有力支持。
(二)傳統文化教育
傳統文化凝結的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沉淀和精神文明,閃耀著獨特的光輝。近年來,傳承、保護、弘揚與創新傳統文化逐漸受到重視,黨和國家、地方政府等都積極采取相關措施,出臺對應政策,為傳統文化在新時期背景下的有效傳承與弘揚探索新的道路。而強化年輕人的傳統文化意識,讓廣大年輕人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保護者與弘揚者,則是保持文化生命力的關鍵所在。故而在現代中學教育中,傳統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應滲透到中學教育的各個方面,如校園文化建設、課程教育、學生管理中。
二、中學美育融合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不足
(一)缺乏認知
美育和傳統文化教育都是現代中學教育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推動二者的有機融合極其有必要,是充分發揮二者互促作用以及提升育人效果的可行手段。但是部分教師乃至學校領導對此缺乏正確和長遠的認知,沒有充分意識到推動二者融合的積極意義,沒有從思想上加以重視。在認知不足的情況下,二者融合的實踐應用自然也會大受影響,難以取得良好成效。
(二)融合混亂且缺乏特色
部分中學在推動美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相融合的過程中,往往直接照搬美術教材內容,對教材上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進行延伸和拓展,缺乏系統性教學,導致二者的融合較為混亂。與此同時,不少中學沒有積極推動校本課程的研發與實踐,忽視了對本地傳統文化這一資源的有效利用,導致美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合缺乏特色,難以為學生的綜合發展提供有力支持[2]。
(三)方式死板
中學美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合主要是圍繞美術課程展開的,即將傳統文化內容融入美術教學中,并通過課堂講解與訓練的方式加以落實,這種較為單一、死板的融合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美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的作用的發揮,而且在實踐中容易令學生產生厭煩、抵觸等負面情緒,難以長期、持續地吸引學生參與,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四)缺乏有效的評價和改進機制
不管是對美育,還是對傳統文化教育來說,構建配套的、系統化的、健全的評價體系都十分有必要。而在二者相結合的情況下,構建相應的評價機制更是必不可少。但是部分中學在實踐中并沒有構建相應的評價機制,只是生搬硬套美術課程的教育評價機制。這直接導致了評價機制本身與被評價對象的脫節,使得評價結果的真實性、可靠性與有效性等大受影響,難以準確、客觀地反映實際融合及教育情況。與此同時,部分中學沒有構建相應的改進機制,不重視解決教育實踐中的相關問題,導致難以提高育人水平。
三、核心素養視域下中學美育與傳統文化教育融合的有效辦法
(一)加強教師隊伍培訓
教師作為美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實施者,需要具備良好的綜合素養才能勝任本職工作,讓學生在學習與實踐中得到成長。然而目前不少中學教師都難以完全勝任核心素養下的美育和傳統文化教育工作,更遑論將二者有效融合。故此中學一定要加強教師培訓,致力于打造一支綜合素養高的優秀教師隊伍,讓美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機融合能夠得到充分落實。其中美術教師作為美育的關鍵實施者,更需要實現全方位發展。學校要著重圍繞先進的教育觀念、科學而多樣的教育方法、豐富的教育經驗、美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相融合的技巧等方面,組織美術教師參加相應的培訓活動,推動整體美術教學水平的提高,為傳統文化在美術教學中的有效滲透奠定基礎[3]。這樣能夠進一步拓寬教育渠道,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逐步提高審美水平,傳承傳統文化。42A7F734-B60A-4B3B-9C02-0E957DF4B9DE
(二)充分發揮美術教材的基礎支撐作用
美術教材作為美育的基礎內容,教師需要發揮其支撐作用。學校應當以美術教材內容為基礎,組織美術教師對美術教材內容進行全面分析、綜合研究和整體把握,推動美育內容體系的構建。實際上,中學美術教材中有大量傳統文化元素,對這些元素進行合理挖掘,能夠為美育以及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合奠定良好基礎。例如,作為傳統文化代表之一的中國經典美術作品,在中學教材中就大量、頻繁地出現。這些經典美術作品能夠讓學生在欣賞美的同時,接觸、認識和了解傳統文化。美術教材中中國畫、書法、篆刻工藝乃至民間美術等元素都是融合美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素材。
教師還應當發揮美術教材的價值導向作用。傳統文化教育不僅僅是向學生展示各種具體的文化藝術作品,更要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念方面的正確引導,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觀,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教師引導學生正確、辯證地看待傳統文化,充分發揮文化教育在思想價值觀念方面的導向作用,能為學生的健康、全面成長提供有力支持。教師以教材內容為基礎,強化對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培育,并讓學生在美術實踐中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是推動美育和傳統文化教育融合的關鍵所在。
另外,教師還需要收集本地的傳統文化資源。地方傳統文化資源往往有其獨特性,有利于特色化教育內容體系的構建,能帶給學生強烈的熟悉感、親切感,并能為具體的美術教育實踐、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提供良好支持。中學需要以美術教材內容為基礎,組織廣大美術教師乃至語文教師等共同進行研討和實踐,主動與地方文化組織、民間藝人進行溝通和合作,深化對地方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為教育內容體系的進一步優化帶來更多可能性,讓學生在探索本地民間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正確的認知。
(三)善用社團美育拓展傳統文化教育路徑
運用多樣化的方式推動美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相融合,相較于課堂講解這種單一、死板的教學方式,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成效。而社團活動是能夠充分吸引學生參與并能凸顯實踐成效的主要模式,教師應善用社團美育拓展傳統文化教育路徑。一方面,社團美育是課堂美育的延伸,是美術課堂之外進行美育實踐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社團美育本身具有極強的包容性,能夠作為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教育實踐模式[4]。教師要積極推動社團美育,以適應學生的不同需求,同時更好地融合不同的傳統文化。常見的美育社團包括音樂社團、繪畫社團、舞蹈社團、篆刻社團、書法社團、詩歌社團等,這些社團的相關活動均能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同時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學校和教師需要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性的前提下,適當加強對社團建設及發展的引導,鼓勵學生積極創新,多多開展豐富且有特色的社團實踐活動,嘗試將傳統文化與社團活動結合[5]。例如在音樂社團活動的組織過程中,學校可以將傳統音樂作為音樂社團活動的重要基礎,以社團活動為載體推動校園文化的建設以及發展,讓所有學生都能在活動中感受音樂的魅力,同時對傳統音樂文化有更為正確、客觀的認知。
(四)通過研學旅行凸顯地方特色文化優勢
學校組織研學旅行能夠有效增強教育的實踐性,兼顧美育和傳統文化教育,促使學生們在研學旅行中了解民間傳統文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校應當根據本校實際情況以及周邊傳統文化資源的分布情況,合理制訂研學旅行計劃,定期組織學生參加研學旅行活動,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機會。學校應深挖地方民間傳統文化資源,充分發揮地方特色文化的資源優勢和條件優勢,帶領學生在實踐中深入體會地方傳統文化的魅力[6]。促使他們在了解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提高審美境界,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為他們的成長及終生發展注入新活力。
(五)完善評價與改進機制
中學美育和傳統文化教育中還存在不少的缺陷與不足,有待進一步改進。與此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美育和傳統文化教育勢必要不斷創新和進步。中學應當與時俱進,積極完善相應的評價與改進機制,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持續優化教育方式,逐步推動美育和傳統文化教育融合質量的提升,為學生的成長發展保駕護航[7]。學校要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盡量以量化形式對美育質量、傳統文化教育質量以及二者的融合質量進行綜合評價,依據評分的結果發現其中的缺陷及不足,并重點圍繞相關問題展開研究,制訂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學校要讓所有師生積極參與,共同對美育實踐以及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只有這樣,才能在不斷積累經驗、改進不足的過程中提高教育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學校一定要保障評價機制本身的客觀性與合理性,在確保評價標準科學有效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將評價范圍覆蓋到美育和傳統文化教育融合的方方面面,并加強相應的監管,以免評價過程由于受到過多的人為因素干預而具有過強的主觀性,最終影響評價結果本身的準確性與有效性[8]。
結語
綜上所述,推動美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合是中學教育的重要任務。學校領導與教師都應當準確意識到目前美育和傳統文化教育融合的不足,并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有效措施,在美育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全面發展,培養有理想、有信念、有審美、有文化認同的新時期社會主義優秀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林寧.從“怡情養性”到“經世致用”:傳統文化中的“美育”與“核心素養”[J].新課程(下),2019(12):228-229.
[2]陳志平.核心素養下優秀傳統文化建構的探索與實踐[J].新教師,2019(06):15-16.
[3]徐蘭.剪紙校本課程中美術核心素養的養成:以“剪竹”校園文化剪紙課程為例[J].散文百家,2018(09):140.
[4]白竹寒.聚焦核心素養:淺談在美育過程中如何提升學生審美能力[J]. 美術教育研究,2018(02):148,150.
[5]徐麗.承德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13(14):16.
[6]李瑤.大美育觀與核心素養培育:徐悲鴻紀念館青少年教育資源分析[J]. 北京文博文叢,2018(04):84-92,106.
[7]段鵬,劉云麗.以美育人 以文化人:改革開放以來美術課程教材中傳統文化的蘊含與體現[J].基礎教育課程,2018(24):20-25.
[8]陶永勝.基于民間文化視角的中學美術教育課程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9(18):128-129.42A7F734-B60A-4B3B-9C02-0E957DF4B9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