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新”(指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的出現使教學重點發生了改變。傳統教學更像是將學生當作盛放知識的容器,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地幫助學生積累知識,而“三新”改革要求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上。為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文章以高中地理教學為例,對“三新”背景下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展開分析。
【關鍵詞】“三新”背景;高中地理;核心素養
作者簡介:劉金龍(1964—),男,江蘇省清江中學教育集團淮安市范集中學。
高中地理核心素養包括四大要素,分別為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以及地理實踐力,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是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應達成的教學目標,因此,為保證教學質量,真正讓課堂教學符合“三新”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圍繞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以及地理實踐力這四項核心素養要素展開。
一、高中地理核心素養要素分析
(一)人地協調觀
人地協調觀是高中地理核心素養中最為核心的內容,人地協調觀指的是人與環境和諧共處的觀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形成人地和諧統一的正確價值觀。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自然環境在人類生存發展中發揮的作用,以及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及限制,讓學生認識到環境限制的必然性,不會因為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限制而去破壞自然。以“地球上的大氣”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在講解大氣的組成時可以將理想的大氣環境與大氣組成聯系起來,帶領學生分析影響大氣環境的因素,并引導學生分析大氣組成變化給人類活動、人類生存環境帶來的影響,引導學生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從而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覺保護大氣環境,少做破壞大氣環境的事情[1]。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反作用,讓學生用更長遠的眼光去看待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同時自覺約束自身行為,保護環境。同樣以“地球上的大氣”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要加強對教材案例的利用,教材中二氧化碳含量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曲線圖能夠很好地反映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反作用,二氧化碳作為空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含量增加后會對人體健康不利,同時還會破壞大氣臭氧層,讓地球溫度越來越高,變得越來越不適合人類生存。除了利用教材中的案例,為進一步優化教學效果,教師還可以加強對課外案例的利用,這要求教師在平時多積累一些合適的案例,以便借助案例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最后,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人地關系與人地矛盾展開分析,提升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生活中的能力,促使學生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讓學生具備一定的保護環境的能力。以“地形地貌”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向學生介紹不同的地形地貌分別可以怎樣利用,引導學生思考地形地貌對人類經濟活動的限制,使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對地形地貌的雙面影響,從而引導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人地矛盾展開分析。為進一步優化人地協調觀培養效果,教師還要注意對各種實際案例進行拓展。
(二)綜合思維
高中地理核心素養中的綜合思維指的是綜合、全面地看待地理環境的思維與能力。綜合思維要求學生能夠認識地理事物的整體性,認識到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明白地理事物之間相互作用以及相互影響的關系。比如教師在講解大氣、水、地貌、土壤后,為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可以展開階段性總結,將地球環境中大氣、水、地貌、土壤等內容聯系起來,引導學生思考上述常見自然資源之間的聯系,使學生認識到地形地貌決定土壤條件與類型,土壤中作物的生長需要足夠的水源,良好的水循環能夠促進大氣環境的平衡??傊鞣N自然資源之間是相互聯系的關系,教師要讓學生形成這種觀念與認知。
再者,具備綜合思維還意味著學生能夠從超越時間與空間的角度來掌握地理事件、地理事物的變化規律,具備分析地理變化過程的能力。為達到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帶領學生分析不同時期的地理現象。以“地質災害”的教學為例,教師除了從地質災害的類型、地質災害的誘發因素著手,還可以從地理環境的歷史變更著手,從板塊變化開始講解,讓學生對地質災害有更全面與深入的了解。此外,綜合思維還要求學生能夠綜合分析區域的自然要素以及人文要素對區域特征所造成的影響。
(三)區域認知
學生對空間區域的分析能力是區域認知培養的一個要點,學生用區域空間思維去看待地理環境以及地理事物的能力是區域認知培養的另一個要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以局部的、區域的視角去看待整體事物的能力。以“水資源”的教學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從某地區的水循環著手,通過介紹當地污水處理廠的工作流程來帶領學生了解整個水循環機制。此外,教師還要培養學生正確運用工具與方法的能力以及對區域開發、利用的合理性的評判能力。
(四)地理實踐力
地理實踐力指學生對地理環境和地理事物的觀察、實驗以及調研能力,這一能力是促進學生實踐能力提升的關鍵,能夠充分體現學生的意志品質以及行動能力。要想讓學生具備地理實踐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不能以單一的理論教學為主,而是要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主動觀察的意識,激發學生觀察、探究地理事物的興趣。以“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一課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對身邊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進行觀察,考慮到學生的調研能力有限,課下時間也相對有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與家長交流,通過詢問家長家鄉環境的變化來豐富學生對生態環境問題的認知,也可以引導學生在網絡上查找生態環境問題的相關信息。引導學生發現生態環境問題后,教師再就常見的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措施展開分析[2]。
再者,教師應該通過開展地理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發展”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在帶領學生分析完遼寧省阜新市經濟結構轉型的原因、日本北九州的轉型原因之后,學生已經對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定義有了準確的認知,同時也掌握了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要點。為提高學生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個課題:分析自己家鄉是否存在資源枯竭的問題,如果有的話,以當前城市經濟發展狀況來看,又該如何轉型。為培養學生勇于克服困難、解決困難、拼搏進取的精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及時反思問題,并用激勵性語言鼓勵學生。
二、高中地理核心素養培養方法
(一)尊重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更好地融入地理課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盡可能地保證課堂的趣味性。為此,教師應改進教學方式,增強與學生的互動。再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利用小故事,或者是運用多媒體設備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以“土壤”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通過提問學生對土壤的了解程度、詢問學生土壤有何用途這一互動性更強的方式來進行課前導入。隨后教師在講解土壤作用時可以用一個小歷史故事,如天安門前五色土的由來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引導學生關注不同類型土壤的區別。土壤形成的原因這一教學重點內容相對抽象,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來展開講解。教師提前將土壤形成的過程制作成動畫或者是找好不同類型土壤的圖片,用這種更為直觀的方式展開課堂講解,這樣學生就能夠更好地掌握氣候、地貌、時間以及生物等影響土壤形成的關鍵要素。
(二)優化課堂評價標準,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教學評價標準是具體化的教學目標,當教師將合理的課堂評價標準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就有了明確且可以為之努力的目標,這對教學效率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為此教師應該結合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為學生提供更加合理的、明確的課堂評價標準,更好地發揮課堂評價標準在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中的促進作用。考慮到教學內容之間存在明顯差異,為此教師在明確課堂評價標準的過程中應該結合教學內容與核心素養兩方面,這對教師的理解能力以及分析總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以“植被”一課的教學為例,本課的教學內容主要是森林、草原以及荒漠等不同植被類型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人地關系是教學重點,因此教師在制訂課堂評價標準時也要從人地關系著手。就本課而言,課堂評價標準應該包括學生對不同植被類型的掌握程度、學生對不同植被形成原因的分析能力、學生對人類活動對植被類型所造成的影響的掌握程度以及學生對植被保護的態度這四個方面。課堂教學最后,教師從上述評價標準出發對每一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打分,通過這種方式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三)拓展活動形式,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地理實踐力是高中地理核心素養中的培養重點,地理實踐力的培養以地理實踐活動為支撐,而實踐活動的開展又受教學時間、活動經費、活動場地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同其他核心素養要素相比,培養難度較大。以往教師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對地理實踐活動的態度與原則為“一切從簡”,無法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力。為此教師應想辦法克服實踐活動開展的困難,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4]。教師要提高地理實踐活動開展的頻率,如條件允許的話每一節課都要開展實踐活動。以“自然災害與洋流變化”相關內容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開展圖文分析實踐活動,先讓學生觀察厄爾尼諾發生時太平洋表面水溫異?,F象圖以及瀏覽太平洋沿岸變化的相關資料,通過圖文結合分析厄爾尼諾現象形成的原因,隨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厄爾尼諾現象對我國自然環境的影響。另以“水資源”相關內容教學為例,為提高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以及資料查找能力,教師讓學生分析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的原因并將其寫成一份小報告。教師在評價學生作業時,要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有效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對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引導。
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力,還必須對實踐活動進行拓展??紤]到開展地理實踐活動的限制因素很多,教師一方面要盡可能地突破困難,另一方面要借助信息技術來彌補地理實踐活動開展條件的不足。高中地理實踐力活動主要包括四大類,分別為自然地理活動、人文地理活動、經濟地理活動以及地理實驗[5]。一般來講,自然地理活動主要是對各種各樣的地貌地形、山川湖泊等展開分析,教師如果有條件組織學生去野外實踐最好,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地理的興趣,不過高中課程緊,野外實踐不僅需要很多時間,還需要大量活動經費,長期組織這樣的活動不現實,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利用網絡上的圖片、視頻等資源進行教學。人文地理活動主要是開展與人口、城市、民族等相關的地理活動,該活動類型同樣受到較多空間上的限制,同時組織調研活動花費的時間較多,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網上查找資料,將資料整合后得到活動結論。地理實踐活動評價量表有利于學生地理實踐力的提升,教師要對學生的認知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興趣目標等進行針對性的評價,激勵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地理實踐力。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要在“三新”背景下優化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何冰.例談高中地理課堂中地理景觀的教學策略[J].地理教育,2021(11):50-52.
[2]劉紅.生命視角下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J].知識窗(教師版),2021(10):45-46.
[3]袁方.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地理問題式教學設計探究:以魯教版“分析土壤的形成原因”為例[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1(05):39-40.
[4]孫亮.地理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實踐對策探索[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1(05):73-74.
[5]洪榮達.基于“互聯網+”高中地理微課教學策略研究[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1(10):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