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玲
摘 要: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和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徹底顛覆了傳統的家庭教育內容和方式。文章深刻剖析“互聯網+”背景下家庭教育發展的特點,提出了依托“學習強國”平臺,筑牢家庭教育之魂;重視家庭教育指導,創新家校社協同模式;借助在線學習資源,激發家庭發展活力;規范家庭教育行為,提高家庭教育質量;加強家庭教育規劃,營造終身學習氛圍五個策略,以期能夠給新時代家庭教育帶來些許幫助。
關鍵詞:互聯網;家庭教育;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2)21-0033-04
當今世界,現代信息技術徹底顛覆了學校教育傳統的教與學的方式方法,也滲透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變著每個家庭的學習、消費、娛樂等。在“互聯網+”背景下,促進家庭教育發展,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策略著手。
一、 依托“學習強國”平臺,筑牢家庭教育之魂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互聯網+”背景下,如何選擇一個優質的、資源豐富的平臺,筑牢家庭教育之魂,引領家庭健康發展呢?筆者認為家長應積極主動擔負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堅持立德樹人,始終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家庭教育的核心和根本,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為行動指南”,充分依托“學習強國”平臺,筑牢家庭教育之魂,讓“學習強國”平臺成為家庭教育的“領航儀”。用平臺中“最閃亮的民族坐標”凝心聚力,傳承紅色基因,教育引導孩子從小把個人理想根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把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強國作為自己的遠大理想;用平臺中祖國壯麗山河的美好畫卷和取得的偉大成就,厚植愛國情懷,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教育引導孩子從小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用平臺先進人物的思想和事跡感染、教育、引導孩子,引導他們從小做一個有人格魅力、充滿正能量的人;在平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增長知識見識,引導孩子從小“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在平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熏陶下,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用“民族精神的影響力、感染力和穿透力”,培養他們不懈努力地奮斗精神。“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學習強國”平臺優質資源是14億中國人民“堅強的思想保證、強大的精神力量、豐潤的道德滋養”之源,每個家庭只有充分依托學習強國平臺,從平臺不斷地汲取思想、意識、精神的精髓,才能筑牢家庭教育之魂。
二、 重視家庭教育指導,創新家校社協同模式
(一)細化家庭教育指導,合力推進家庭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第十六條明確提出了家庭教育內容:“一是教育未成年人愛黨、愛國、愛人民、愛集體、愛社會主義,樹立維護國家統一的觀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家國情懷;二是教育未成年人崇德向善、尊老愛幼、熱愛家庭、勤儉節約、團結互助、誠信友愛、遵紀守法,培養其良好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意識和法治意識;三是幫助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引導其培養廣泛興趣愛好、健康審美追求和良好學習習慣,增強科學探索精神、創新意識和能力;四是保證未成年人營養均衡、科學運動、睡眠充足、身心愉悅,引導其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五是關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導其珍愛生命,對其進行交通出行、健康上網和防欺凌、防溺水、防詐騙、防拐賣、防性侵等方面的安全知識教育,幫助其掌握安全知識和技能,增強其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六是幫助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養成吃苦耐勞的優秀品格和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將這些內容細化、具體化到家庭教育的行動中,滲透到生活的點滴中是家庭教育快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1. 國家家庭教育指導支持應具有前瞻性、明確性
家庭教育既是一種具有鮮明特色的個性化教育,也是一種細而雜的生活化教育。把家事作為國事,在家庭教育中貫徹國家意志,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每個家長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家庭教育質量的提升,關鍵在家長。他們作為家庭教育的施教者,既需要科學、規范的養育知識儲備,也需要廣泛、淵博的教育知識儲備。從未成年人的成長軌跡來看,大致每三年身心都有一個比較大的變化規律,但遺憾的是,很多家長對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科學界定和實施內容是茫然困惑的。這種理論知識的欠缺直接導致了家長施教的過與不及。因此,國家應通過專門的網絡平臺或讀本分學段、分類別統籌安排家長需要掌握的教育學、心理學、營養學、科學運動等普遍理論性和生活性知識,多角度、多層次地指導和引領家長,從而使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家庭能夠科學、規范、均衡地健康發展,尤其要重視家庭文化熏陶和傳承,重視閱讀對人的巨大影響,對親子閱讀應有具體的書單來規范,使其能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2. 社會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應具有及時性、廣泛性
首先,家庭教育在每個人的一生中起著不可估量的奠基作用,但一些孩子在進入小學前,就已經養成了難以逆轉的不良習慣,究其深層原因,與家庭教育的隨意和無序有關。3歲前家庭教育行為大多為家長摸石頭過河和盲目效仿。俗話說“三歲看大”,這一階段的教育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及時指導。其次,特殊家庭(單親家庭、離異家庭、留守兒童家庭)在教育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類孩子普遍表現出懶散、自律能力差、情緒不穩定等特點。就單親家庭而言,相較于父母一方去世的孩子,離異家庭的孩子來自家庭的壓力更大,對性格的影響更突出,他們大多表現出封閉、不愿與別人交流的特點,以至于很多發展成問題學生。鑒于此,學校和相關部門應第一時間銜接,協同加強對這類家庭家長的教育和孩子的心理疏導。最后,還應充分發揮互聯網便利條件,吸納全社會力量推進家庭教育,公示自媒體平臺中有資質的指導者、服務者(如護理學等),推薦有專長的人才以便興趣廣泛的孩子來學習,從而規避家長網絡盲從、盲信、盲選現象。
3. 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應具有方向性、同步性
學校作為規范性的專門教育機構,應著力于家庭教育的方向指導,即這種服務應以促進學生的成長成人成才,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好思想、好品格、好習慣為目標,幫助家長掌握科學的、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使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地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教育環境,實施豐富多彩的家庭撫養、教育實踐活動,培養孩子健康的生活方式,教育孩子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存;指導家長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分析單個家庭家長教育方式方法的優劣,使他們能夠靈活巧妙地針對施教的實際情況糾偏改錯,利用線上線下資源,在親子陪伴和溝通中實施最適合孩子的個性化教育方法,使其成長為最好的自己,從而享受個性發展所獲得的獨特幸福感。
(二)優化指導服務團隊,創新合作運行機制
1. 組建家庭教育指導核心團隊
家庭教育指導需要系統、持久、講求實效,因此,核心團隊的建立顯得尤為重要。這一團隊應由以下人員組成:承擔某一學段教學任務的一線教師,他們專業知識基礎好,自身素質強,是除監護人之外孩子們最熟悉也最熟悉孩子的人,是最接地氣的“中堅力量”;擔任班主任工作多年的退休教師和來自社會具有不同專長的家長,使他們成為家庭教育的“助推者”;某一學段中德學才藝突出的學生,利用“別人家的孩子”綜合發展的實例,讓看得見、摸得到的事實,化解家長焦慮心理,使他們成為引導家長重視孩子全面素質培養和提升的“催化劑”,也使我們的指導,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近距離地傾聽來自他們的意見和心聲;有志于家庭教育研究的老師和其他人員,對實踐做好研究總結,豐富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家庭教育理論,補齊目前家庭教育研究理論不足的短板。這些團隊人員應持續地固定服務于某一學段的學生,并與學段前后的相關人員做好銜接,使家庭教育服務走上技能指導多元性、分段提升持續性的系統化發展之路。
2. 加大互聯網家庭教育指導互動
“互聯網+”背景下的家庭教育指導交流,應順應時代發展,以點面兼顧、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展開。線上,家庭教育指導團隊應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做好在線教育指導、交流、分析、研究,通過表征分析、聚類分析、因素分析,采用恰當對策。對普遍性問題,應通過網絡普及相關知識和實踐指導。對個別性問題,尤其是涉及家庭隱私問題,應以匿名方式,采用24小時在線服務,為家長第一時間排憂解難,及時地、有效地解決家長家庭教育的困惑和困難,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而不是等出現了問題學生才采取措施;線下,改變傳統家校聯系方式。在傳統家校聯系方式中,家長會是學校、家庭涉及人數最廣的集中性聯系。目前,大部分中小學家長會每學期召開一次,時間一般選擇在學期考試結束后的一周,會議時間兩小時左右。總的來說,這種普遍的聯系方式間隔時間長,持續時間短,家長與教師、家長與家長之間,難以敞開心扉交流,因此無法觸及家庭教育的深處,也無法幫助家長從別人的反饋中取長補短;還有就是交流時間點的選取,致使交流內容更多局限在學業成績,而對更為重要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行為習慣等涉及太少。筆者以為,家長會交流更有助于同一學段孩子父母之間的互相學習,這些都是打電話、發電子郵件替代不了的,因此每個月或半個月溝通一次,更有利于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實效性和互動交流的科學性,更有利于全體孩子的成長。
三、 借助在線學習資源,激發家庭發展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中指出:“堅持不懈推進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為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我們將通過教育信息化,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數字差距,大力促進教育公平,讓億萬孩子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在線學習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在教育領域的重要表現,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和手段。隨著我國人民物質生活的普遍提升,家庭文化追求越來越高,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更高,對高質量的教育更期盼。在“天時地利人和”的這一恰當時機,在線學習因它即時、快速、方便、不受時空限制等特點發展迅速,因此也成為家長自身,以及家長對學生實施教育和引導的重要抓手。家長作為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者,協同學校、社會,用一塊屏幕改變孩子命運將不是神話。在在線學習中,家長應在以下方面發揮好教育者的作用:在理論層面上,家長應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學習在線教育的理念和技巧,對家庭教育活動合理規劃,激發家庭發展活力,給孩子提供時間、技術支持和引導,增強家庭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監測引導孩子在線學習過程,恰當評價孩子學習結果,關注孩子居家學習表現,對孩子的學習情緒、學習熱情、生活態度、價值取向提供情感支持,重視教育方法的科學性和客觀性。在實踐層面上,家長應重視孩子在線學習,重視家庭教育問題,以積極的態度全方位參與到孩子的學習中,創設舒適、宜人的良好個體學習環境,使孩子能專注地投入個性化學習當中,提升和完善自主學習能力,挖掘環境育人的啟迪性和塑造性;規范自身網絡行為,選取優質網絡信息,高質量地進行家庭學習陪伴和指導,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網絡學習的良好習慣和良好信息素養,重視言傳身教的特殊性和滲透性。
四、 規范家庭教育行為,提高家庭教育質量
在“互聯網+”背景下,當代中國特色家庭教育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封閉的家庭私事,而是國家人才培養體系的一部分。首先,就國家層面來講,逐步規范家庭教育行為,以他律的形式提升家庭教育質量。《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提出:“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正確履行監護職責,撫養教育未成年人。”《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中進一步明確了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責任:“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職責;嚴格遵循孩子成長規律;不斷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指出:“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婦女聯合會,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所在單位,以及中小學校、幼兒園等有關密切接觸未成年人的單位,發現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拒絕、怠于履行家庭教育責任,或者非法阻礙其他監護人實施家庭教育的,應當予以批評教育、勸誡制止,必要時督促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導。”其目的都是使家庭教育更科學化、規范化。其次,就家庭層面來講,進一步改變教育觀念和行為,以自律的形式提升家庭教育質量。“互聯網+”背景下,現代家庭教育雖然處于半開放狀態,但仍然具有私密性特點,家長在實施家庭教育中應嚴于律己,慎獨慎微慎言慎行,充分發揮家庭第一課堂、父母第一任教師的作用,把培養人作為教育的核心問題,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謹記“不矜細行,終累大德”“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在家庭的小天地,于細節處,于一言一行中,勇擔為國培養有用人才的重任,規范家庭教育行為,切實提高家庭教育質量。
五、 加強家庭教育規劃,營造終身學習氛圍
我國著名家庭教育科學研究專家孫云曉指出:“家庭教育的實質是改變父母自己,而這種改變的關鍵就是自覺自愿地與孩子一起成長。這樣一個成長過程,既是父母自身發展的需要,又是勝任家庭教育的需要。”在家庭中,隨著新生命的誕生,家長角色發生了變化,他們承擔起了為人父母的責任,一方面,這種責任要求家長學習必要的育兒知識,另一方面,從孩子呱呱墜地家長和孩子就處于一種頻繁地互動之中:家長與孩子一起融入美麗的大自然,欣賞百花盛開的春天,感受烈日炎炎的夏天,分享碩果累累的秋天,領略白雪皚皚的冬天;在與不同層面的社會現實接觸中激發孩子的社會責任感,拓寬孩子的視野,培養孩子的感知,豐富孩子的知識,發展孩子的思維,增強創新和探究意識;在與不同人物的交往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會文明做人,規范做事;在與形形色色的動植物認識過程中培養孩子的科學探究精神,提高孩子的審美能力;抓住生活中的任何細節,通過各種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來完善他們的動手能力,手眼協調能力,做事情的耐心,以及做事過程中帶來的思考,體驗成功的喜悅,反思失敗的教訓。這些大大小小的有益活動不僅提高了孩子的綜合素質,也拓寬了家長生命的厚度和寬度。尤其是近年來,現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借助互聯網學習和提升自己是每個家長和孩子必須面臨的新情況。這種新型的學習模式,決定了所有學習者,既可以學習年長者的品德和學問,也有可能學習年幼于自己的人,甚至小輩的才藝。眼下,小學高年級以及中學的孩子,運用他們信息素養的提升向父母傳授一些運用智能手機的技巧,為父母提供新的信息技術的幫助的情況比比皆是。未來,終身學習體系的形成必將更好地促進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學習強國.VW001.035 習近平論婦女兒童和婦聯工作(2018年)[DB/OL].
[2]騰訊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
[3]網易新聞.習近平致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
[4]360百科.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5]中國文明網.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