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云英
摘 要:《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頒布以及在教學中的深入,對語文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師只有看到當下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在深入解讀新課改理念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策略,才能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但是在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受到內外部因素的影響,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十分薄弱,進而從整體上降低了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質量?;诖?,文章在深入把握新課改理念的基礎上,提出了培養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基本路徑,以期在有效策略的指導下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為他們日后的成長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新課程背景;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實際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2)21-0054-04
閱讀是小學語文的重要板塊,特別是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培養學生閱讀習慣、提升學生閱讀能力是當下語文教師的首要研究任務。通過科學閱讀策略的指導,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能強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并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但受到以往理念、模式的影響,學生閱讀能力還有待提升,因此需要教師從思想上重視起來,并付諸行動上來?;诖?,文章立足小學語文,從新課程背景視角出發,對文章主題進行了深入的闡述。
一、 閱讀能力概述
閱讀能力包含閱讀中、閱讀后的理解、分析和評判能力。任何人的閱讀能力都是后天培養的,和知識積累一樣,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也是一個從低到高不斷過渡的過程。一般情況下,閱讀能力包含如下幾點:①感性認知力,即學生在閱讀完之后對文章的理解力,包含文章內容、事情發展、結果。②對事物內在關系的掌握,即學生完成閱讀之后可以用自己的語言復述出來,可以透過字里行間把握作者表達的含義。③理解鑒賞力,即完成閱讀之后能夠表達出自己的觀點,提出自己的建議。④創造鑒賞能力,即學生有篩選的應用,形成自己的見解。
二、 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培養中的問題
(一)學生學習興趣不足
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來講,存在知識儲備量薄弱的現象,所以會在閱讀中出現各種困難,并弱化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以往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學生全程處于被動狀態,長此以往,不僅無法提升學生能力,而且會弱化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只有不斷強化自身理念,采取合適方法,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才能提升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二)教師教學指導不足
基于小學生經驗淺、學習能力薄弱的特點來講,他們閱讀習慣的養成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比如在開展一篇文章的閱讀中,首先需要從文章創作背景入手,然后指導學生了解作者的生平,以方便學生對全文的把握。但通過調查可以發現,部分教師只要求學生掌握好閱讀中的詞匯、好句即可,不做其他的要求,這不僅加劇了學生閱讀的難度,而且不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閱讀教學目標模糊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部分教師將重點放在了詞匯、分析段落上,忽視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但新課改指導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并非單純應對考試,教師采取的方法不僅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長此以往還會讓學生產生厭煩感。
(四)個性化閱讀不足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受傳統理念的影響,并沒有為學生留出閱讀的時間,因此阻礙了學生的個性閱讀,不利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和技巧。另外,雖然部分教師注重強化了學生的閱讀技巧,但沒有為學生留出自主閱讀的時間,最終降低了學生的閱讀主動性,阻礙著學生日后的學習,不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和提升。
三、 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意義
(一)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將學生閱讀能力培養擺在首要位置,可以提升學生閱讀積極性,可以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新課改的深入發展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得到了大家的廣泛關注,語文教師要想構建高效課堂,必須努力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通過采取有效的閱讀方法讓學生獲得良好的閱讀體驗,并真正地愛上閱讀,以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和發展。
(二)深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一旦得到提升,他們對文章主旨的把握、對作者情感的表達都會有深刻的理解,可以真正地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進而產生努力學習的欲望,這與素質教育目標不謀而合。
(三)提升學生寫作能力
閱讀和寫作一直都是語文的兩個重要板塊,而且閱讀和寫作有著密切關系。通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可以讓學生把握作者的寫作方法,體會作者的用詞之妙,進而在自己的文中運用掌握的技巧,以提升自身的寫作能力,進而促進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高效的閱讀不僅可以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對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養成也有著重要作用。比如《月是故鄉明》可以激發學生愛家鄉的情感,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發展的意義。再如《楊氏之子》的學習可以讓學生透過字里行間體會生活的情趣,進而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從閱讀中,可以讓學生體會兒童時光的快樂,也能領略到文人的愛國情感,還可以讓學生體會世間的百態,這比教師純口頭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四、 新課程背景下提升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基本策略
(一)構建語文教學情境,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深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是開展閱讀教學的重點。但學生理解的過程會受到各方因素的影響,比如語言、材料背景等。所以提升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關鍵是加強閱讀信息和學生既有知識的結合,以形成新的記憶,并將其遷移到新文章中去。在新課程指導下的語文教學中,閱讀被認為是經過精心布置的事件,這些外部事件的布置以支持學生的有效學習為主,而語文閱讀情境的構建正是為了推動學生學習的實踐活動。實則,閱讀本身就是一種情境,它是對具體情境的細致描繪。
1. 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摸索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汲取知識,而問題情境的構建正是將學生置于特定情境中,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解決問題,使他們形成對事物的全新認知。具體可以通過下列案例構建問題情境,以引導學生的深入探究。比如在教學《祖父的園子》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可以設置下列的問題:首先,從題目入手:為什么文章取名“祖父的園子”不是“我的童年快樂時光”?在學生閱讀完文章之后,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其次,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文章:祖父的園子中發生了什么趣事?“我”在園子里面的心情如何?讓同學們帶著問題認真閱讀文章,然后基于自己的理解完成回答。然后,教師設置討論會,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最后,教師做總結,引出本篇文章的大意。
2. 加強合作,提升學生能力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并非單純的傳遞知識,更多的是強化師生、生生的交流與合作,在兩者的交流與合作中完成閱讀。閱讀的過程也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對話的過程,所以只有構建閱讀合作情境,為學生設置自由發揮的空間,才能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文章以下列案例為例開展深入的分析:比如在教學《草船借箭》這篇文章的時候,在讀完第二自然段的時候,有的學生便產生了疑問,為什么文中說造箭,而文章題目卻是“借箭”呢?基于此,教師可以做好閱讀指導,在學生讀完之后分析問題;當學生讀完之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分析,在小組合作下大家得出了雖然文章在說造箭,但是最后是諸葛亮用自己的神機妙算借到了十萬支箭,所以最后的結果和文章題目相互輝映。使得大家的疑問,在同學們的小組交流中得到了解決,并最終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3. 實現有效整合,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小學語文閱讀是一個綜合性過程,擔負著深化學生理解、培養學生欣賞能力的重任。因此在實際設計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聽說讀寫結合起來,在明確學生認知的基礎上,通過教師指導一步步助力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最終讓學生獲得豐富的閱讀體驗。在這一過程中,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聯想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注重閱讀方法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身為一名現代化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將書本知識傳遞給學生,同時也要做好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具體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開展。
1. 注重學生語言形象的感受和體驗
隨著電子產品的應用,小學生接受外部信息的機會也不斷地增多,特別是影視作品,讓閱讀有了畫面感。因此在小學生語文閱讀教學中,需要教師做好指導,強化學生對語言信息的表達,以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才能讓學生對文章充滿感情,才能提升學生的理解力。比如在教學《猴王出世》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可以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開展課本劇表演活動,通過語言和形象的結合,可以將枯燥的文字以畫面的形式再現出來,以深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2. 注重語言情感感受和體驗
閱讀并非單純體會作者構建的美景、人物,更多的透過表象把握住作者表達的情感。因此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語言教學,更要強化學生對語言蘊含的情感的理解,這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眾所周知,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與基礎知識、認知能力有很大關聯,如若忽視語言情感的挖掘,學生難以和作者形成情感的共鳴。所以注重語言情感體驗,才能讓學生抓住文章內涵。比如在閱讀《從軍行》這首古詩的時候,教師就要將古詩的創作背景展示給學生,這樣他們才能真正理解詩句,才能讀懂作者情感。只有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讓他們學會閱讀,才能讓他們在文字中獲得情感體驗。
(三)優化閱讀方法,調動起學生的閱讀熱情
優化閱讀教學方法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手段。教師采取生活化閱讀方法,以學生熟知事物作為引入點,不僅可以緩解學生的畏難情緒,還能讓他們體會到語文學習的生活價值,進而拓寬學生的視野范圍。比如在教學《威尼斯的小艇》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搜集資料,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讓學生體會這座水上城市的獨特風情和人們的生活習俗。通過采取這一方法不僅可以調動起學生的閱讀熱情,還能讓學生產生深入閱讀文章的樂趣。此外,教師還可以采取不同的閱讀方法,比如辯論、競賽、分角色朗讀等,以牢牢抓住學生眼球,讓學生積極參與到閱讀教學中來。比如在教學《楊氏之子》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活動,以深化學生對文中人物的理解。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講,透過文字理解文章內涵實屬困難。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開展教學,比如在教學《紅樓春趣》時,教師便可以為學生播放相關的影視劇,通過人物再現可以提升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可以讓學生對文章產生興趣,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四)做好課外閱讀,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
小學語文教材的文章是有限的,所以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促進小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必須做好課外閱讀指導。基于此,教師可以結合五年級學生的特征,為其推薦合適的書籍,讓他們在閱讀中拓寬自身視野,并產生閱讀的興趣。調查研究表明,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分為三大類:①情節豐富的書籍,這類書籍有著很強的趣味性,情節起伏的故事可以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基于此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酷蟲學校》《大偵探福爾摩斯小學生版》;②具有文學性的書籍,此類書籍情感豐富、細膩,比如詩歌或散文,教師可以為他們推薦《給孩子的古詩詞》《人間詞話》等;③故事類書籍,基于此教師可以為他們推薦《安徒生童話》《普希金童話詩集》等。根據學生不同愛好,為他們推薦合適的書籍,不僅可以滿足學生需求,還能讓學生在閱讀中掌握閱讀技巧。
(五)深入挖掘語文教材,實現讀寫雙贏
閱讀與寫作是密不可分的統一整體,只有實現兩者的配合,才能實現讀寫雙贏。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要鼓舞學生將閱讀中掌握的好詞佳句、寫作方法運用到文章寫作中去,通過寫作來強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這表明,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閱讀是廣泛涉獵的過程,寫作是輸出精華。只有加強兩者的結合,才能提升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小學語文部編版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學生寫作的好例子,需要教師的深入挖掘,精心挑選,為學生的借鑒力、想象力的啟發提供依據。但教師必須要注意:學生仿寫片段必須具有明顯特征。比如《他像一棵挺脫的樹》中“他哪里像一棵挺脫的樹”,為此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文中的細節,真正體會作者的含義。當學生抓住細節之后,就可以讓學生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并通過留心日常生活,觀察人物神態、語言、服裝等,為自己的人物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教師也要為學生適當留白,為他們留出自主想象和探究的空間,以鼓舞學生的自由表達,讓學生將自己的觀、看、想記錄下來,長此以往的堅持會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五、 結語
綜上所述,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可以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可以深化他們對文章的理解,同時還能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但在當前的閱讀教學中依然存在著許多問題,基于此,教師只有深入問題,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才能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趣味性,才能讓學生獲得良好的閱讀體驗,并最終提升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好的閱讀不僅可以開拓學生思維,還能提升學生自身文學素養,指導學生做出有意義的行動,可以說閱讀關系著每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宇.淺析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途徑[J].孩子天地,2016(31):44.
[2]應學洪.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J].文理導航(下旬),2017(1):18.
[3]王學楠.淺談在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J].課外語文(教研版),2017(10):92.
[4]蔡麗萍.閱讀與“悅讀”的新思考:淺談在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J].教師,2015(30):33.
[5]汪江才.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策略探討[J].中外交流,2019(27):296-297.
[6]楊秀敏.淺談在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J].中學生作文指導,2020(3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