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正江
摘要:隨著各種課程改革不斷推陳出新,針對初中歷史這一學科,不但是一種新挑戰,更是一種新機遇。廣大教師只有迎接新挑戰,接受新理念、掌握新目標,探索新模式,才能迎來新機遇。在以往歷史學習中,大眾往往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了解程度作為評價歷史教學成果的好壞?,F如今,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教育意識早已與時俱進,在歷史學習中,除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外,更加重視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德育思想品行素養的培養。因此,廣大教師需充分轉變教學理念,發揮教學機智,在歷史教學中對學生的品行加以培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品行意識。
關鍵詞:初中歷史;品行素養;應用策略
引言
隨著新課改在我國的全面實施,在教育中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在具體的教學中,教育應將更多的教學目標放在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上,但是就我國目前的教育現狀來看,其品行教育方面仍是一個教育短板,并且品行教學對學生形成的效果并不明顯。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加深對品行教育的有效滲透,使從而使得學生能在學習中得到更多方面能力和素養提升。
一、目前初中歷史教學中品行滲透現狀
(一)教師教育觀念落后
目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沒有意識到品行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育觀念落后,不能在歷史課堂中滲透品行教育。隨著社會的進步,素質教育的地位越來越高,但是部分教師并沒有隨著時代的進步而發展創新。雖然課堂中會針對具體內容進行教學,但是卻沒有滲透品行教育的意識,阻礙了學生的綜合素養的發展。
(二)品行教育效果不明確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教師都將教學重點放在了知識的講解,過分在乎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升學率。在這種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手段,針對品行教育教學時就簡單的一筆帶過。教師錯誤的認為品行教育內容無法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所以就忽略了品行教育的內容,導致初中歷史教材中的品行教育內容失去了應有的價值。
二、初中歷史教學加強學生的品行素養實踐應用策略
(一)理論緊密貼合實踐
為了更好的發揮出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蘊含著豐富且真摯的感情進行講解,讓學生通過歷史評述與教師和悠久的歷史故事形成思想共鳴,進而促進學生產生深刻的思想感情,使師生之間保持良好互動關系。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改變傳統、固化的教學模式,使其轉變為生動、形象的課堂教學,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的認識和理解歷史知識,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讓歷史教材中所展現的事情教化學生。緊密貼合實踐,讓學生通過學習過程,改變現實生活中自己的行為習慣,基于思想層面轉變學生內心的道德思想。
例如,在學習《鴉片戰爭》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活動,并設計與鴉片知識相關的內容為主題,讓學生深入認識戰爭的起因,同時結合現實生活,讓學生意識到毒品帶來的危害,進而加深學生對現實社會中不可碰觸事件的了解,不斷規范學生的個人行為,從而提升歷史學科的品行教育。
(二)全面貫徹品行教育理念
科學應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最大限度的強化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而且能夠使德育教育緊密貼合歷史教學。因此,教師需要盡快更新和優化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保證教學方式具備多樣化,構建積極向上的歷史課堂學習氛圍,進而促進學生產生一定的積極性以及主動性。同時,在初中歷史的實際教學活動中需要適當的引進輔助性教學設備,突破傳統、單一的板書教學模式,實現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例如,在學習《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簡單分析一下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的時間以及背景,通過此過程,能夠使學生初步了解歷史背景的相關知識。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提前在網絡中下載的有關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視頻和圖片,比如:火車、蒸汽機等,這些新穎事物的問世直接關系著當代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教師還可以將現代化工業的具體形式采用綜合性的對比方式,相比于第一次工業革命,并總結出兩者之間存在的差異,通過強烈對比,能夠讓學生產生較強的綠色發展思想觀念。此外,在實際對比和分析中,教師可以簡單闡述積極的學習思想觀念,讓學生明白在現代化發展背景下學生必須堅持哪些正確的、積極向上的社會發展思想。
(三)挖掘課程德育資源,感化學生情感教師
在充分研究初中歷史教材之后,便可以發現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可以融入很多的品行教學內容,這就需要初中的歷史教師盡最大努力將教材中的內容與品行教學做到充分融合,并能夠整合運用,這樣便可以促使學生的個性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眾所周知,歷史知識并不是單獨存在,歷史知識是前后相互聯系、相互推進的。因此,教師需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一特性,整合歷史教學,在教學的過程當中,積極的改革創新,推出全新的教學思路,將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內容和生活實例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無形中中受到情感教育。
例如,在學習《抗美援朝》時,教師可以將品行教育融入教學過程中,當對本節課程進行總結時,教師可以提問:"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在進行討論后回答老師,因為抗美援朝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指揮下取得的勝利,而且本色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個充滿正義性的戰爭。這時,教師應當結合當今時代的國際背景來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比如:教師可以舉例說明,當前美國以各種方式在挑釁中國,將其與抗美援朝這一課的內容進行結合,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更加強烈且堅實的愛國精神,這樣才能讓歷史課與品行教育充分結合起來,使教學效果進一步得到升華。
(四)正確教導學生樹立艱苦奮斗精神
在教育學生中,我們要把目光放在近代歷史人物身上,從而讓學生們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帶領人們進行艱苦抗日的精神,去發現我國建立新中國的艱苦歷程,在這些過程中,發揚了我國革命人民艱苦奮斗的精神并且把其發揚光大了。教師對學生進行革命教育時,要讓學生銘記歷史,勿忘國恥,并且要樹立學生對那些革命先烈崇敬的精神。但是現在學生生活條件優越,所以現在的學生都很少具有艱苦奮斗的精神,這些學生都是生活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寵愛生活中,這時就需要教師對學生多多講述我國歷史人物的豐功偉績,更是要注重講述與他們年齡相仿的英雄人物身上。
例如,在學習《紅軍不怕遠征難》時,教師可以講述我國共產黨在經歷長征時有多困難,環境有多惡劣,同樣可以說明紅軍長征中里面的青年也是有多堅強。對于紅軍長征困難重重,饑餓難耐的描述,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對于我國共產黨的崇敬精神,以及學生積極的愛國情懷。在這講述的過程,讓學生也認識到我們現在美好生活來之不易,所以更不應該選擇安逸的生活,而是應該努力學習將來為祖國做出一些貢獻的精神,以此塑造學生的良好品行。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之中,品行教育便更受到學校的重視,也需要初中歷史教師提起足夠的重視程度,將品行教育融入到各個階段的教學之中,以歷史的人物和事件作為原型,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引導學生,不僅可以有效的完成相應的課程教學任務,也更好的進行了品行教育的滲透作用。因此,在進行初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初中歷史教師需要充分意識到品行教育在歷史課堂中的重要性,并充分研讀教材,將教材之中有關品行的教育內容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馬欣.淺析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加強學生的品行素養[J].課程教育研究,2021,6(10):201-201.
[2]蔣雪銀.利用初中歷史教學提升學生的品行素養的方法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2022,13(2):2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