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粼琳 蔡紅梅



【摘要】遵守規則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方面,而違規是幼兒游戲活動中經常出現的行為。本研究隨機抽取重慶市D幼兒園40名大班幼兒為研究對象,采用觀察法采集到50例游戲違規行為,運用Nvivo質性軟件和訪談法分析違規行為的類型,并利用SPSS20.0軟件對觀察數據進行統計處理。結果顯示:大班幼兒常在體育游戲中違反游戲規則;大班幼兒執行規則的能力易受游戲本身規則的影響;大班幼兒在游戲中出現的違規行為具有無意性。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優化建議,為教師給予幼兒更好的游戲支持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班幼兒;游戲活動;違規行為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17(2022)06-0027-06
【作者簡介】廖粼琳(1996-),女,四川成都人,重慶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蔡紅梅(1981-),女,甘肅秦安人,重慶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一、問題的提出
規則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必須遵守的科學的、合理的、合法的行為規范和準則,也是組成社會群體的成員可接受或不可接受行為的各項價值標準[1]。游戲規則是對游戲者行為的約束及調節他們彼此之間關系的規定,是班級規則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支持幼兒從規則的他律到自律轉變的價值。《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5~6歲幼兒能理解規則意義,教師應經常和幼兒玩帶有規則的游戲,讓幼兒從游戲中體會規則的重要性。5~6歲是幼兒對規則與秩序的積極探索階段,遵從社會規則是從他律向自律發展的過程[2]。在游戲活動中幼兒產生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違規行為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已有研究將違規行為分為違反游戲本身規則與違反游戲常規兩大類,其中前者是指違反游戲玩法或游戲者在操作材料時的程序、方法等[3];后者是指對幼兒不適宜行為的禁止性、經常性限定,主要包括違反使用玩具的常規以及對其他游戲行為的規定[4]。鑒于此,本研究探究游戲中幼兒違反規則行為的類型及特征,有利于教師正確認識幼兒的違規行為、合理恰當引導幼兒行為,更好地引導幼兒感受游戲中規則的重要性,自覺認同規則、遵守規則,養成良好的規則意識。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隨機抽取重慶市D幼兒園40名大班幼兒為研究對象,年齡在60~72個月之間,男幼兒18名,女幼兒22名。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運用觀察法和訪談法。
觀察工具為自編的《游戲中幼兒違規行為的觀察記錄表》,從游戲主題、違規指向、行為表現三個維度,觀察幼兒游戲中的違規行為,并以文字詳細描述幼兒在游戲中出現違規行為時的語言、動作和情緒狀態以及教師的言行和情緒等。
另外,本研究依據觀察到的違規行為,對幼兒和教師進行訪談,并將錄音資料轉錄成文字進行編碼分析,以分析大班幼兒違規行為的類型及特征。
(三)數據分析
本研究運用扎根理論的方法收集資料,將有關概念的類屬進行分析與整合,使用質性分析軟件Nvivo,通過開放式編碼、軸向式編碼、核心編碼,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歸納,自下而上地建構出大班幼兒在游戲中的違規行為類型。
三、大班幼兒游戲活動中違規行為類型及分布
本研究依據違反游戲本身規則和違反游戲常規兩個類別,將觀察收集的案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違反游戲規則下包含四個節點,即違反游戲動作規則、違反游戲流程規則、違反游戲場地規則、違反游戲指令規則;違反游戲常規下包含三個節點,即違反游戲材料使用規則、違反游戲秩序規則、違反游戲人際關系規則。詳見表1。
(一)違反游戲規則類型
1. 違反游戲動作規則
違反游戲動作規則是指幼兒違反游戲規定動作要求,不按規定的動作順序或要求進行有效活動。一般而言,游戲中的動作規則是對肢體動作的規定性要求,如開合跳、雙腳跳、側身鉆等具體動作。體育游戲“穿越時空”中,幼兒要以開合跳的方式通過三張紙板,然后側身鉆過第一個紙箱,再側身鉆過箱子后的兩個拱形門,完成所有動作即挑戰成功。森森在進行游戲時直接爬過紙箱和拱形門,教師說:“你沒聽規則,這一關要側身鉆。”但他仍然爬過去。幼兒不鉆、爬即違反了游戲動作規則。見狀,教師便為幼兒示范側身鉆,帶領森森一起鉆,側身鉆過拱形門。
2. 違反游戲流程規則
違反游戲流程規則是指幼兒違反的是游戲進行過程中對先后順序的要求,幼兒改變游戲環節、提前行動或拖延行動等都屬于違規行為。改變游戲環節,指幼兒隨意增加或減少游戲環節的行為。體育游戲“變相跑”中,幼兒需要按照“左右左右左”的路線變相跑,并與方舟擊掌。然而,陽陽的路線是直線跑向終點,此行為減少了游戲規定的環節,違反了游戲流程規則。提前行動,是指幼兒在游戲活動開始后提前做出相應游戲所要求的行為。
體育游戲“運動方舟”中,音樂停止后幼兒要將方舟推倒在地,并站在方舟上舉手示意成功,而余下沒有站在方舟上的幼兒則會被淘汰。游戲開始,澤澤沒有跟著音樂舞動,音樂還未停止,他就推倒方舟站上去舉手示意。案例中,澤澤為了避免失敗,提前行動,違反了游戲流程規則。
3. 違反游戲場地規則
違反游戲場地規則是指幼兒在游戲活動中超出或者跨越活動規定的范圍和場域。體育游戲“套圈”中,幼兒需要站在分界線外投圈,每人3個圈,投圈時身體可以前傾,但是腳不能越過分界線。比賽中,輝輝前兩個圈沒有投進,投最后一圈時他把腳跨過分界線,套中了圈。在幼兒園多數游戲都設置有具體的活動范圍,幼兒要按照規定區域進行游戲,超出設置領域線就違反游戲場地規則,破壞了游戲。
4. 違反游戲指令規則
違反游戲指令規則是指幼兒不按照游戲指令要求,進行游戲活動的行為。
表演游戲“大風吹”中,教師扮演風婆婆說:“我吹穿著純白鞋子的人。”穿白鞋子的幼兒都跑向教師,并站成了一排。教師對嫣嫣說:“寶貝,你不是穿著純白鞋子呦。”嫣嫣極不開心地回到座位上,兩眼盯著自己的鞋子,鞋面為白色而邊沿為紫色。嫣嫣沒遵守 “穿純白色鞋子的人跑”的指令,違反了游戲指令規則。BFC17353-B75D-4913-86FA-FA374F060173

(二)違反游戲常規類型
1. 違反游戲材料使用規則
違反游戲材料使用規則是指違反了在游戲活動中任何材料的拿取、使用與歸位的特定規定和要求。在游戲活動中幼兒出現爭搶、亂放、破壞材料等都屬于違反游戲材料使用規則。爭搶游戲材料是幼兒以搶奪和占有的方式獲得游戲材料的行為。體育游戲“擊鼓傳花”中,在教師擊鼓停止后,拿到氣球的幼兒表演節目。當氣球傳到賾賾手中后,教師并沒有停止擊鼓,但他沒有將氣球傳出去,其他幼兒就來搶奪氣球。賾賾不傳氣球的行為違反游戲材料使用規則。亂放游戲材料是幼兒在游戲后,不整理材料或不按要求歸放材料的行為。建構游戲“搭建幼兒園”中,游戲結束幼兒要按照積木的大小、形狀有順序擺放。瑞瑞在結束游戲后,撿起積木使勁亂扔進收納箱,把所有積木胡亂丟箱子后離開建構區。幼兒在結束游戲后,未按照要求擺放游戲材料,違反了材料使用規則。
2. 違反游戲秩序規則
違反游戲秩序規則是指幼兒違反保證游戲有序進行的秩序要求。在游戲活動中幼兒不遵守秩序,擾亂游戲進程,是游戲活動中的常見行為。其中,偏離場地就是最典型的類型,主要表現為幼兒不按照游戲規定的位置進行游戲活動的行為。體育游戲“搭橋”中,幼兒只能在操場上玩。臻臻跑出操場到了教學樓的二層,并在樓上喊叫,緊接著一禾和銘銘也跟著跑去二樓。教師見狀及時制止,取消了3名幼兒的游戲資格。臻臻的行為擾亂游戲秩序,導致戶外體育游戲不能順利進行。
3. 違反游戲人際關系規則
違反游戲人際關系規則是游戲活動中幼兒與同伴的口頭爭執、行為的推擠等干擾行為。其中,推打同伴一般出現在幼兒之間爭搶玩具過程中,或伴隨著激烈言語沖突出現。建構游戲“搭建幼兒園”中,成成向豪豪索要積木不成功,伸出腳將豪豪搭建好的積木踢倒后轉身離開,豪豪起身拿拳頭狠狠地打了他,教師見狀制止了豪豪的攻擊行為。成成踢倒他人搭建好的積木、豪豪推打同伴的行為都違反了人際關系規則。干擾同伴游戲是幼兒通過語言或動作,致使同伴無法正常游戲。益智游戲“軍棋”中,雯雯和衍衍在玩軍棋,肇延在旁邊觀看,當衍衍還在思考時,肇延就拿起“排長”將雯雯的“工兵”吃掉了,雯雯說:“不能違反規則,要他走。”雯雯手指著衍衍,于是衍衍拿起“連長”走了另一步。“軍棋”游戲中只需要兩名幼兒,第三位幼兒貿然加入游戲的行為,擾亂了同伴的思考,干擾了游戲的正常進行。
(三)大班幼兒游戲活動中違規行為類型分布
本研究按照游戲類型維度對采集到50例違規行為進行編碼分析,結果顯示游戲活動中幼兒的違規行為在各種類型的游戲中都有出現,詳見表2。

經過卡方檢驗得知(見表3),違反游戲常規中,p=0.000、p<0.01,幼兒在不同游戲中違反游戲常規的分布構成比具有極其顯著性差異;違反游戲規則中,p=0.000、p<0.01,幼兒在不同游戲中出現違反游戲規則情況的構成比也具有極其顯著性差異。
按照違反游戲規則和違反游戲常規的維度對幼兒違規行為進行編碼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
由表5可知,不同違規類型數據卡方檢驗中,p=0.000、p<0.01,可見,幼兒出現違反游戲常規與違反游戲規則行為占比具有極其顯著性差異。由表6可知,幼兒在違反游戲規則與違反游戲常規下的不同類型數據卡方檢驗中,p=0.362、p>0.05,p=0.787、p>0.05,因此,幼兒在游戲中出現的違反行為具有隨機性,違規行為類型占比不具有顯著性差異。
(四)小結
由上述的大班幼兒游戲活動中違規行為類型及分布分析可知(見表2,上頁),幼兒在不同游戲類型中出現違反游戲常規行為及違反游戲規則行為頻次上差異較為明顯,表現為幼兒在體育游戲中常出現違反游戲常規行為與違反游戲規則行為,占比分別達到 70%和72.5%。幼兒在不同的違規類型上,違反游戲規則行為和違反游戲常規行為兩者出現的占比具有較大差異,在總體上大班幼兒的違規行為中違反游戲本身規則的行為占絕對多數,共出現40例,占總體的80%,違反游戲常規的行為出現10例,占總體的20%(見表4、表5)。幼兒在不同違規行為的節點下出現的違規行為占比都不具有顯著性差異,由此說明,幼兒在違反游戲規則下出現的四種違規行為分布較為隨機,在違反游戲常規下出現的三種違規行為分布也無較大差異(見表6)。
四、大班幼兒游戲活動中違規行為特征
(一)大班幼兒常在體育游戲中出現違反規則行為
上述數據顯示,大班幼兒易在體育游戲中出現違反游戲常規行為與違反游戲本身規則行為。大班幼兒階段行為的持久性和自制力都正處于發展期,幼兒難免會在游戲中出現違反游戲常規行為。體育游戲是幼兒園體育活動的一種主要形式,是發展幼兒身體動作與基本技能的游戲活動,有明確的動作規則,并且所需材料較多,對活動場地的要求高,因而幼兒出現的違反游戲本身規則的行為較多。同時,5~6歲幼兒能夠通過語言、動作等傳遞游戲信號,理解同伴的游戲意圖[5],在同伴交往中使用次數最多的策略是互惠的策略[6]。大班體育游戲以合作游戲居多,組織形式通常采用分組分隊的形式,個別幼兒基于贏和集體榮譽的考慮,也會出現故意違規的行為。筆者就此問題與班級教師進行了溝通,有教師反映:“大班幼兒的違規處理起來容易一點,他們自己有規則意識。大班的游戲大多是合作游戲,孩子會考慮到集體的勝利遵守規則。有孩子違規,其他孩子會第一時間指出來。”(2020年11月25日)BFC17353-B75D-4913-86FA-FA374F060173
(二)大班幼兒執行規則的能力易受游戲本身規則的影響
本研究分析發現,幼兒違反游戲規則行為的頻次高于違反游戲常規。違反游戲常規的行為較少,這從側面印證了大班幼兒的自我意識和自主控制能力較中、小班的幼兒更強,能較好地遵守幼兒園班級的學習、生活、交往、安全和公共等各項常規性規則。反之,大班幼兒在遵守游戲規則的同時也面臨著挑戰,幼兒重視游戲規則以及遵守規則所帶來的結果,因此,幼兒也更有可能通過違反游戲規則獲取成功。同時,游戲材料、游戲空間、游戲同伴等都是影響幼兒違規的重要因素。教師需要根據游戲目的和幼兒身心發展特點,讓幼兒養成自覺遵守規則的意識和習慣。訪談中有教師說:“超出了制訂的規則就算違規。大班小朋友一般出現違反常規行為時,會馬上糾正,但是,在其他規則上會要求嚴格一點,主要讓他們形成規則意識。”(2020年11月16日)
(三)大班幼兒在游戲中出現的違規行為具有無意性
4歲幼兒能夠分辨違規情境下違反規則者的意圖,并認為無意的違規者要比故意的違規者更好,6歲幼兒對道德違規者意圖的分辨能力已經成熟[7]。本研究發現,在游戲活動中幼兒有些違規行為是在他們“不知情”的情況下產生的,具有很強的偶然性,并不是幼兒的故意行為。體育游戲“穿越時空”中,規則是側身鉆過第一個紙箱,錚錚并沒有進行側身鉆,而是以身體貼地爬的方式完成了游戲。教師說:“剛剛不是說了要側身鉆嗎?”錚錚說:“我鉆不過去,我太高了。”錚錚是班里最高、最壯的小朋友,游戲的兩個拱形門是小型道具,側身鉆對他而言難度較大,為完成游戲只能違規。錚錚的行為不是故意不遵守游戲規則,而是由于身高“無意”違規。研究者就游戲活動中幼兒的違規行為與教師進行了訪談,再次證實幼兒的違規行為具有無意性,如訪談中有教師解釋:“如果游戲規則太過于難,小朋友他完成不了也不會遵守。不熟悉怎么玩,會違規;很多孩子的違規都不是故意的,經過提醒可能就明白了。”(2020年10月27日)
五、教育建議
規則作為一種社會行為規則,是組成社會群體的成員可接受或不可接受行為的各項價值標準[8]。游戲活動的規則,其價值是保障幼兒真正參與游戲、全身心體驗游戲樂趣。上述分析可見,幼兒在游戲活動中難免出現違規的行為,并基于此提出優化建議,為教師給予幼兒更好的游戲支持提供參考。
(一)多視角關注幼兒在游戲中的偏差行為,樹立規則教育理念
游戲活動中幼兒出現的違反規則行為并非都是消極的行為,違規也是幼兒對社會人際關系的一種探索、認知的過程,教師應樹立規則教育理念,從幼兒心理、行為方面解讀、理解幼兒。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提出,個體具有不可忽視的內在需求,因此,教師需正視幼兒所表現出的不符合期望的行為,關注幼兒真正的訴求,適度理解幼兒的偏差行為。同時,舒茨的意義理論強調,要賦予行動以意義,只有觸及他人主觀體驗的意義才算真正理解[9],我們只有了解和把握幼兒行為背后的真正意圖,才能有效應對游戲中的違規行為。兩者對幼兒行為的解讀看似不同,但卻是不可分割地解讀幼兒不符合期望的行為的內部和外部視角。總之,教師要從發展的角度去理解和認識幼兒的游戲違規行為,并引導幼兒認識規則對于自己和他人的價值,正確認識游戲活動中規則和行為的關系。
(二)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特點,促進幼兒對游戲規則的建構、內化
5~6歲階段,幼兒的身心發展迅速、各方面的發展特點對幼兒的游戲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有資料顯示,兒童的游戲行為具有一定的年齡差異,大班幼兒的破壞行為較多[10],出現的違規行為是一種行為發展的常態。有研究者從幼兒身體和心理方面對違規原因進行闡述,如勞累、焦慮、好奇心、未滿足內在需求等。因此,教師需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分析幼兒的游戲行為。首先,大班幼兒處于前運算階段,常以自己的經驗為中心,從自己的角度觀察和理解世界,對規則的理解容易產生差異,因此,教師要基于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動作發展水平設置游戲規則,并根據實際適度提高規則難度。其次,本研究顯示,大班幼兒因環境引發的“無意”違規行為占很大比重。因此,在游戲場地安排方面,教師應充分考慮活動空間的需要,巧妙利用空間安排環境,提供適合兒童身體發展水平的材料以及能促進兒童積極主動參加、增強自信心的游戲材料等,靈活調整游戲時間,讓兒童在游戲活動中有充裕的時間去探索和嘗試。
(三)基于大班游戲特征,寓教于樂
游戲是兒童最主要、喜愛的活動,也是幼兒獲得更高水平發展的階梯,我們應關注幼兒的游戲性體驗。游戲的過程是兒童發展的過程,大班幼兒的游戲在難度、要求上有所提高,同時需要在規則的基礎上考慮幼兒的自主性與主動性。首先,我們應從游戲的角度探討幼兒教育的價值,在了解5~6歲幼兒游戲特點的前提下,努力探索游戲本身與幼兒游戲行為的內在聯系。同時,規則性水平是學前兒童末期的游戲新階段[11],教師需根據游戲特點分辨其違規行為,洞察幼兒的行動意圖,深挖行為意義的本質。其次,教師要著眼于游戲設計、材料支持、場地空間、幼兒發展、同伴關系等多種角度,在降低對幼兒不合理期望的同時,加強游戲的趣味性、創新性與自主性。最后,大班幼兒的自主性、社會交往能力、活動的創造性等有較明顯的增強,教師對規則的理解運用到實踐中時,要力求做到知行統一,有效地制訂游戲規則,讓幼兒在良好的游戲情境中體驗樂趣。
【參考文獻】
[1][8] 鄭三元.幼兒園班級制度化生活的特征及反思[J].學前教育研究,2001(01):17-19.
[2] 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01.
[3] 賴曉倩.小班幼兒違規行為表現及影響因素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4.
[4] 丁海東.幼兒園游戲組織與指導[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5:164.
[5] 郭曉慧,鄧鑄,顧本柏.大班幼兒情緒能力和社會性發展調查研究[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20(11):69-74.
[6] 劉春平.大班幼兒在自由游戲中同伴交往策略的調查研究[J].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32(04):81-85.
[7] 楊娜.4-6歲兒童在道德和習俗領域的選擇性信任的發展[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
[9] 李芳英.賦予行動以意義——舒茨的意義理論述評[J].重慶社會科學,2004(S2):59-63.
[10] 井衛英,陳會昌,孫鈴.幼兒的游戲行為及其與社會技能、學習行為的典型相關分析[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2(02): 14-15.
[11] 丁海東,朱德琴.學前兒童游戲發展的三種認知水平[J].教育導刊,2002(20):6-10.
通訊作者:蔡紅梅,527753713@qq.com
(責任編輯 張付慶)BFC17353-B75D-4913-86FA-FA374F06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