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容
摘 要:目前,在許多初中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被動地跟隨教師去感受閱讀材料。事實上,為了提高閱讀能力,閱讀者必須做到對閱讀內容有深刻的理解和共鳴,才能更好地積累有效的閱讀經驗。目前作文課程普遍與閱讀教學相互分離,初中的作文課程質量普遍偏低。本文重點從“刻畫細節,加深體驗”“換位思考,身臨其境”兩個角度展開了教學研究。一方面擴展詞語將其還原為具體可感知的事物,從另一個側面增強對課文的理解,改善和升華學生情緒;另一方面通過角色轉換,在身臨其境中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關鍵詞:閱讀能力;細節刻畫;情緒共鳴
語文的涵義是什么,簡言之,它是指“通過一系列言語活動培養聽、說、讀、寫的能力,以滿足社會生活中對于交際的需要。”因此,語文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使用語言的能力,即要求學生具備讀寫能力。但在當前,由于作文課堂教學利用率相對較低,很多老師都是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處境,究其原因就是目前的作文課堂與閱讀分離所導致的。
一、為什么在閱讀教學中要“填補空白”
隨著中國教育與語文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化,語文素質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也越來越深入人心,促進著人們對語文與教育觀點的轉變和教育理念的創新,也促進了語文課程建設與教育的發展轉向。在應試教育思想的大背景下,語文新課標所提出的將作文和閱讀相結合的教育理念還是停留在觀念層次,對傳統的單講字、詞、段、內容分析等的閱讀教學模式還沒有實驗改革。同時因為現有教育思維的影響,中小學的學生普遍輕文重理,語篇的閱讀總量嚴重缺失,很不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教師輕視寫作教學,在上課時不重視閱讀的教學。由于平時課堂中的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割裂,嚴重影響學生寫作能力的進步,標準答案的閱讀教學嚴重影響到學生思維的拓展。
二、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填補空白”
1.刻畫細節,加深體驗
教師應該掌握好課文中的重點與難點詞語,讓學生在教師的詞語教學經驗的基礎上逐漸地擴展這個詞語,并通過寫作嘗試把其還原為具體的、可感知的、可親近的事物從而讓學生從另一個側面增強對課文的理解和把握。人教版《斜塔上的實驗》中的一段話:“每個人都很吵鬧、興高采烈。”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是什么樣的場景?可以詳細描述一下場景嗎?一些學生描述:每個人都很吵鬧。也有人說:“來吧,這個瘋子想同時完成不同重量的鉛球落地。”這真的讓人發笑。有些在吹口哨,有些在哼唱。有那么多人在觀看。那些教授看起來不屑一顧,耳語不斷,讓人把自己推到隊伍的最前面,看看伽利略是如何讓自己顏面盡失。甚至鎮上的人也停止了工作,來參加這個活動。每個人都有說不出的興奮。
再者,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端午日》第二自然段追逐鴨子的場景可以緊跟“熱情”的氛圍,把握文本中的“快樂”,讓學生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場景。老師問學生:“這段話寫得稍微有點夸張。你能充分發揮你的想象力,描述一下追鴨子的場景嗎?”一個男孩這樣描述:30只綠頭鴨振翅,高興地嘎嘎作響,一只接一只地跳入水中。在藍色的海水背景下,鮮紅的布條變得越來越可愛。這時,只聽下餃子的聲音,擅長游泳的人沖到水里。這就像在水里扔了一顆重炸彈,湖水沸騰了,鴨子們驚慌失措,追逐鴨子的人喘著粗氣,岸上的旁觀者聽到了鴨子的尖叫聲。五分鐘后,許多鴨子被抓住了,一些體力較弱的人被其他人拖上岸,所以他們不得不看著鴨子嘆息。鴨子越來越少了。人們爬上岸,觀看村里最強壯的人參加決賽。只剩下一個了!最后兩人竭盡全力贏得奧運會金牌,并追趕頑強的鴨子。鴨子想盡一切辦法在水里左沖右沖,但最后,它被抓住了,因為它沒有力氣了。追逐鴨子的過程結束了,每個人都滿載而歸。他們非常滿意。通過寫作,學生當時的情緒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和升華。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了他們參與寫作的能力。
2.換位思考,身臨其境
不同的角色讓學生感到新鮮。如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貴州驢》時,在分析了老虎的形象后,老師要求學生們以老虎的語氣用第一人稱改寫這篇文章,并要求他們密切關注文本,仔細描繪老虎的心理。一名學生寫道:“有一天,我餓得像往常一樣下山尋找食物。嘿,這是什么?它這么大,它是神仙嗎?我迅速躲在森林里,偷偷地看了看這個神奇的東西。我要小心行動,現在仔細籌劃還不算太晚。”這位小作家寫得生動細膩。一方面,他掌握了老虎的心理,描繪了老虎的智慧;另一方面,他進行了心理描寫,以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
結語:
本文從“填補空白”的角度對該方法進行了研究,并對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提高寫作能力進行了探討。當然,除了作者介紹的方法外,還有很多方法需要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探索、積累和總結。通過這些方法,我們可以將寫作教學滲透到閱讀教學中,寫作教學將不再是教師頭疼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王群,霍蓮. 論如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閱讀能力[J].中學生英語,2021(16):121.
[2]王繼紅. 淺談如何在課外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08):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