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靜
摘 要: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對于歷史學科教學不僅僅強調學科知識的學習,還包括了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激發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鄉土資源是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把地域文化充分融入進來是非常必要的,具有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家鄉歷史文化的認識,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等重大意義。本文就新課標視野下如何創建特色初中歷史課堂、凸顯地域文化展開探究。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設計;創新思維
目前全國的課堂教學改革都在逐步開展中,圍繞特色歷史課堂的教學設計有許多新教學模式,不管形式如何改變,其主要的目的都是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感受到學科的魅力所在。因此在進行課程教學設計的時候,首先要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擯棄過去灌輸式的傳統的教學模式,樹立正確的師生觀、學習觀,其次是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內容的多樣性,將歷史課堂與地域文化相聯系,有助于學生對歷史文化記憶更加深刻,培養文化自信。
一、創新教學理念,緊扣培養核心素養這個目標
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重點在課堂教學,《普通初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初中歷史課堂中融入地域文化,體現了歷史學科的人文性,也有助于家國情懷這一核心素養在教學中的落實。由核心素養培養的標準可知教師除了完成《課程標準》要求的教學必修內容外,在教學過程中也承擔著塑造學生歷史學科興趣和優秀道德品質的責任。
二、學習地域文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過程中,要先擺脫過去填鴨式教學的傳統模式,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基礎之上激發學生對于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如八年級上冊講到抗日戰爭這一單元時,可以充分開發當地的鄉土資源。為了體現全民族抗日,教師補充了以下史料:
“在大良,酒樓茶室工人各捐獻三天工薪;學校學生舉辦游藝義演,集廢銅鐵售賣,募捐籌款。樂從民眾縫制了一批棉衣,連慰問信一起送到前線;三區荘步鄉陳孝忱奮筆直書:‘兩子戰死,固甚痛惜,為國犧牲。則亦無憾。 ”
通過這些地方抗戰的鮮活的史料,拉近學生與歷史的心理距離,更切實感受到歷史大事件的影響,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學習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時,教師補充了以下史料:
順德是中國最早出現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地區之一。
1874年,龍山鄉引進西方技術與機器開辦全縣第一家機器繅絲廠,農村再次掀起“棄田筑塘,廢稻樹桑”的高潮,到1887年,機器繅絲廠已達42家,占全省的90%以上。1911年,產業工人有6.4萬人,超過了當時的口岸城市上海與天津產業工人的總和。一戰前后,順德的蠶絲業進入鼎盛期,被譽為“南國絲都”。
以順德的近代民族工業為切口,帶領學生去看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時代背景。還有順德的美食、粵劇、曲藝、書畫民俗,都保留著濃重的傳統文化特征,可以增加學生對歷史文化的興趣,也增進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和了解,培養了家國情懷。
三、增加實地調查,感受地域文化的歷史變遷
地域文化是一定區域客觀存在與歷史變遷的反映和積淀,在受到現實影響和反作用于現實的雙向互動關系中,伴隨著現實的發展演進而發展演進,并不斷構建自己的內涵,形成一定的特色,應當說,這就是中國文化現代化的一種演進形態。實地調查是現在歷史素質教學中越來越重視的一種教學方法,其主要目的就是針對社會現實生活,結合相關的歷史知識開展調查研究。
例如在順德,地域文化以廣府文化為主,順德展示了中國在這個時期內,縣級區域發展十分成功的一面。在七年級教授到宋朝的都市文化這一內容時,為了讓學生了解順德地域文化,鼓勵學生在節假日對城市展開調查,了解本地人如何過春節,了解順德在端午節的龍舟活動,既增加了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也學習了順德人積極進取的精神。
在學習改革開放,鄉鎮企業的崛起這一相關內容時,教師補充介紹順德的發展情況:
20世紀80年代,順德集體經濟迎來發展黃金期,在短短十余年間,涌現出珠江冰箱廠、蜆華風扇廠、廣東電飯鍋廠等一大批在全國赫赫有知的鄉鎮企業,以全國萬分之一的土地面積創出了全國16%的名牌產品,成千上萬的順德產品風靡大江南北,走入尋常百姓家。1991年,全國評選十大鄉鎮企業,順德共有5家入選。當年,順德工農業總產值119.44億元,國民收入39.5億元,財政收入4.97億元,居全國縣級財政之首。
然后由學生分小組調查身邊常見的鄉鎮企業,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去現場參觀,認識鄉鎮企業的重要作用以及今天鄉鎮企業的發展方向,從而樹立起學生對家鄉高速發展的自豪感,以及加深對改革開放的理解。
結束語
我們所生活的空間充滿了文化符號,這是一個文化蓬勃發展的新時代。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歷史的沉淀,當代初中歷史教師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利用地域文化帶領學生走近歷史課堂,構建有地方特色的中學歷史課堂。綜上所述,教師要使歷史教學行之有效,首先要轉變對傳統教學模式的看法,提高現代歷史綜合素養培養的重視程度。其次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社會調查,在實踐中獲得進步。由此破除歷史教學體系現存的障礙,完成以育人為目標的核心素養培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試驗稿)[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楊伯峻. 列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79:27.
[3]李燕麗. 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南陽地區為例[D].河南:河南大學,2015.035B5837-464F-41AE-AE62-D6581FBF4E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