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紹明
【摘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強教必先強師,強師才可提質。中國著名教育家、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葉瀾說:“新基礎的教師,既是創造者,又是學習者;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既改變舊的教育模式,也改變自己。”為大面積提高農村小學教師業務水平,樹立“培養骨干,帶動全體”的工作思路,信宜市教師發展中心把“教研強師”列為一項重要研究內容,通過“走出去,請進來,搭平臺,壓擔子”等方式促進教師專業成長,逐漸形成了促進農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學習、研訓、評價等機制,從而推進了課程改革,促進了學校辦學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農村小學;教師成長;困境與對策
隨著“雙減”政策的深入,我們越來越感覺到教師專業素養的關鍵作用。因為農村小學教師(特別是農村邊遠山區教師)其特定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條件,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師專業發展。信宜市是山區市,大多山區鄉鎮面上小學是小規模小學,教師老齡化程度高且人數少,班額小,普遍存在“有教無研、教而虛研”的情況,教研流于形式,無法達到“以研促教、教研強師、教研強校、教研提質”的目標。因此,要實現“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一、農村教師發展現狀
(一)部分教育人的初心使命弱化
教育是良心工程,每位教育工作者需有教育情懷,需有敢于擔當的精神,需有責任感和使命感。近年來,部分校長、教師出現職業倦怠,爭先創優勁頭不足,對育人工作缺少敬畏感和使命感,對教育工作者引導社會、教化社會的擔當不足。
(二)教育管理者思考和探索精神不足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決定校長、教師需有強烈的思考和探索精神。信宜市部分教育管理者沒有養成堅持學習、辯證思考的習慣,沒有主動去了解國家對教育事業的新要求、新部署,沒有主動去研究教育發達省、市教育管理改革案例模式,墨守成規,自我封閉;缺乏開放包容、與時俱進的思想,不敢于進行自我革新、接受新鮮事物;少數人對于教育新理念新方法和上級部門研究提出的新措施新辦法,不是積極結合實際大膽嘗試,而是質疑可行性、科學性,舉步不前,畏首畏尾,形式應付。
(三)管理機制和評價機制不完善
一是管理機制缺乏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學校層面管理模式和方式方法僵化,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或者有制度也僅是用于應付檢查,缺乏針對性、科學性、可操作性,存在著管理的隨意性,無法有效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無法有效提升學校管理水平。二是評價機制缺乏導向性和有效性。學校層面沒有制訂評價方案,或有制訂也以缺乏“經濟杠桿”為理由不實行評價,對教師管理欠缺辦法,教師吃“大鍋飯”現象嚴重,有“佛系思想”“躺平心態”,欠缺積極向上的活力。
(四)教研體系網格化未形成
教研工作有小、散、亂現象,沒有形成全市“大教研”體系,未能有效調動教師教科研熱情,教育教學教研能力強的教師輻射示范帶動作用未能有效發揮,以教研促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工作還不夠深入、效果還不夠明顯。教師教育教學思想未能得到及時更新,有些農村小學的教師到城區學校跟崗學習的機會少,導致教師教育教學思想相對落后。
二、農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必要性
農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具有緊迫性,是時代的需求,是基礎教育的呼喚,是學校發展的根本。
(一)堅守初心,牢記使命,培育信宜教育的思想者和探索者
1.鍛造信宜教育人林礪儒精神,號召全市廣大教師向林礪儒先生學習,在教育的道路積極求索,爭做教育的思想者和探索者;持之以恒地回答好“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喚醒廣大教師教育情懷,牢記師者應以教育學生、教化社會為天職。
2.培育有教育情懷和教育家夢想的校長隊伍。加大校長培養培訓力度,努力造就一支政治過硬、品德高尚、業務精湛、治校有方的高素質專業化校長隊伍。完善校長考核管理與激勵機制,鼓勵校長勇于改革創新,不斷推進教育家辦學治校。督促各學校校長(園長)以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園長專業標準》《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觀照自我,自我鞭策,自我完善。
(二)大興學習之風,完善評價機制,培育充滿活力的師資隊伍
1.全教育系統大興“學習省思,與時俱進”和“調查研究,實事求是”之風。各學校研究前沿教育教學先進做法,觀照改進自身工作。各學校工作要以問題為導向,問計于民(師、生、家長、各級干部),以法律法規、教育政策文件為指引,全面改進工作。著力在學生全日程管理、教研工作組織、評價機制完善等工作上下功夫,出成效。
2.制訂評價方案調動學校、教師工作積極性。制訂全市中小學校綜合評價方案和建立全市中小學幼兒園大數據系統。根據指標體系和過程數據,創建學校、教師、學生數據庫,科學形成教師和學生成長檔案;每年對學校進行綜合考核,突出考核教師教書育人能力和教育教學實績,校長辦學治校能力和教學管理實績,考核結果向本市各級黨委政府通報。科學運用評價方案結果,以此作為調整教育思路、提拔干部、評先評優、交流輪轉的借鑒。
(1)制訂各學校教學質量評價方案。全市學校制定本校的學校教學質量評價方案。①要有針對性:重視統考學科教學質量;便于推進教育局部署的各項教育教學工作決策:如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大教研、小組合作管理、育人環境建設、課后服務等。②要有科學性:能有效調動教師積極性,避免“吃大鍋飯”“佛系思想”“躺平心態”。③要有可行性:要有獎勵物質或精神層面支撐,主要從教師培訓經費、績效調配、各種榮譽考慮。
(2)樹立更有效的激勵導向。局層面和學校層面出臺方案,把獎勵和榮譽,更多地發給工作效果好、教學實績好的教師;發給能對教育公共引導、公共服務作貢獻的教師;發給善于出校本教案、校本試卷、校本作業、校本練習和善于搜集優秀教育資源并能主動分享的教師;發給本人或本人培養的學生能代表本校、本鎮、信宜外出爭取榮譽的教師;發給綜合管理效果好的班級全體教師。
3.建設有活力的高質量教師隊伍。
(1)配強配優教師隊伍。利用信宜市優化人才發展環境16條重要舉措的吸引力,加大師范類雙一流畢業生入職教師隊伍。
(2)樹立以品德、業績、能力為標尺的選人用人導向。以教育大數據系統中心數據說話,科學安排人事工作的進退留轉,原則上質量優秀學校多提拔,質量一般學校少提拔,質量差學校不提拔,中層以上干部能上、能轉、能下;年級10班以上的學校,探索分級分塊管理辦法,每5-10班設置一個級片長,把副校長、中層干部分到各級片,開展打擂臺,在師德有保障的前提下,優先從更好的級片提拔。
(3)實施市鎮村教師常態化交流輪轉機制,強化基礎教育的普惠性和平衡性,每年交流輪轉校長、教師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條件教師總數的5%,城鎮學校、優質學校每年骨干教師交流輪轉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條件教師總數10%。
(4)加強教師專業培養,構建科學的培訓體系。按照省要求,全市中小學校要把10%的生均經費作為培訓經費落實到位。學校要積極創設條件,把教師送到名校跟名師跟崗學習,讓教師有獲得感、幸福感。規劃開展鎮街教師全員跟崗學習專項活動,每年組織鄉鎮不少于2000名教師到市直學校跟崗學習,每學期跟崗學習時限原則上為一周。
4.全面構建網格化大教研體系
(1)教研“四層”架構。第一層,局層面教師發展中心教研室教研團隊;第二層,在教研室的指導下,建立全市核心教研團隊約300人;第三層,市直學校、中學、中心小學成立教研處,學校教研處成員每2年遴選一次(學校教研處應成為學校中層干部、全市核心教研團隊、局教研員的重要來源);第四層,每所學校教研處下設學科組、集備組。發揮3個省級名教師(名校長)工作室的輻射帶動作用,助力教研團隊成員的培訓成長。
(2)教研處“六個”落實。各學校教研處要做到六個落實,包括落實人員、落實場地、落實設備、落實制度、落實經費、落實工作。學校教研處應該成為校長組織、落實教學策略的智囊團隊;要認真建立組織能力強、動員能力強、執行能力強的教學組織架構,要讓有激情、有能力的年輕教師(最好是學校中層)任教研處主任;校長常態化參加教研處組織的活動,親自過問、親自檢查教研處工作落實情況。
(3)教研處工作落實:①要有學年、學期計劃,要有月、周工作清單(計劃、清單要實、要具體、可操作,每周日晚前和校長商量敲定);②組織活動,特別是學科素養小比賽、小競賽要常態化;③校本試卷、作業、教案要出成果,并擇優儲存;④要建立學校學科教育教學資源儲備庫。教師發展中心教研室負責建立全市教學資源庫,各學校負責建立校內教學資源庫,對每學年的教學資源要及時收集更新匯總,方便隨時調用。⑤制度化要求教師寫好教案,三年內的新教師一定要寫詳細的紙質教案,五年以上教師寫思路,老教師要把更多時間花在研究如何提升課堂效果、如何切中考點、如何出好作業、出好試卷上。
(4)工作重點:制訂計劃;組織學科素養競賽;組織出校本試卷、校本作業、校本教案;組織教師提升教學方法、教學水平(每個學科每學期至少盯緊一名優秀教師持續研討,研深研透);組織、篩選、儲存優質教育教學資源。
利用名(校長)教師工作室的資源,邀請市內特級教師、工作室指導專家、名教師等為骨干教師作專題講座,邀請省、市名師工作室到學校開展送課下鄉活動,讓邊遠山區教師有機會接受先進的理念,學習現代教學方法。在鄉鎮選派學科骨干到市內外名校參加學習培訓,接受教育思想的洗禮,鼓勵教師參加各級培訓學習,幫助教師解決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各種困難,鼓勵和支持青年骨干教師參與科研工作、開展經常性的學術交流活動,不斷提高學術水平、創新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信宜市教育部門為教師搭建“教學展示、課例比賽、課題研究”的平臺,讓教師有出彩的機會。以鎮為單位建立學科骨干教師人才庫,要求學科骨干教師實施“手牽手,一幫一”活動,通過“傳、幫、帶”“師徒結對”等方式帶動教師業務水平的全面提高,形成“成長一人,帶動一批,攜手共進”的教師成長機制。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課題“邊遠山區小學學科聯盟教研模式的探索研究”(課題批準號:2020YQJK400)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李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