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淑萍
【摘要】在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這一教材內容中,蘊含了不少典故資源,教師在教學時如能善于開發利用好這些資源,將有助于我們的課堂教學。用好典故資源,不僅可以引導學生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還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思想情感,強化并深化教育教學主題,優化課堂教學結果,促進小學生鞏固和內化所學知識。
【關鍵詞】典故;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主題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不少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人民群眾文化基礎,而在小學《道德與法治》這一學科教材中,所蘊含及可充分挖掘的典故更是數不勝數,教師執教時如能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好這些典故,不僅有利于引領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能有效優化學校課堂教學結構,促進學生不斷鞏固和加快內化所學知識,指導廣大學生開展品德教育實踐,提高教學質量。
“用典”意思是用事,即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為用典,可以豐富而含蓄地表達有關的內容和思想。在《道德與法治》這一門學科中,“用典”即挖掘典故資源如詩詞名句、名人故事、諺語等為教學過程服務,突破教學重難點,實現教學目的。有效開發利用教材中蘊含的眾多典故,將有助于我們的教學,使課堂更加豐富生動,富有魅力。
一、借助典故,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學生的思想情感
以這種用典的教學方式主動創設學習情境,能有效激發大學生的學習情感,提高學生的課內外學習活動積極性,學生在這種情感上的交流中會逐漸產生內在的學習動機。
以筆者近期執教的《紅軍不怕遠征難》一課為例,在對本課進行教學時,教師對紅軍長征這一主題的典故進行搜集資料、整理資料,隨后經篩選,從典故儲備中選擇了幾則典故如《七根火柴》《七律·長征》《半條被子》等進行教學。在執教五年級上冊《獨具特色的古代科學》一課時,筆者引導學生感受二十四節氣不僅指導著農業生活,也對人類生活器具有著重要的意義,授課時適時引入“清明忙種麥,谷雨種大田”“立春晴,谷雨勻”等諺語典故,通過這樣的環節了解節氣特點。
二、借助典故,優化教育教學內容,強化教育教學主題
教學內容的不斷優化,主要還是表現在課堂教學內容上的選擇必須要實在、實用。不斷優化課堂教學內容,對逐步提高學校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小學生真正掌握知識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可有目的、有計劃地讓學生搜集一些許多有關教育主題的經典詩詞名言,或從中選擇一些經典詩詞,恰當進行對比,能使這些教育教學主題得到強化。如,執教《自強不息的人格修養》一課,這一課蘊含了大量的典故,在本課教學中,筆者以課文中出現的四種人格修養為主線,最后結合“學習實踐”活動環節來展開教學。先是以“你有喜歡的明星嗎”為話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再步入主題。接著由“周恩來的故事”視頻,開展“注重明志”環節的教學,隨后就是“崇尚氣節”“講究誠信”“勇于求新”的教學。四種人格修養的內涵及重要性一一凸顯出來,這幾個環節中都滲透了故事、格言、書中名句等方面的內容。最后,再強調“每一種人格修養的形成都離不開學習和實踐”,出示有關格言,反思自己的學習態度和方法,意在導行。最后還設置了寫座右銘的環節,引導學生在記住勵志格言的同時,向仁人志士學習,學習他們身上自強不息的人格修養。
不難發現,本課教材中有明志、氣節、誠信、求新這四種有關不同人格修養的故事,更有十多條有關人格修養、學習態度和方法的名言警句,知識性和啟發性都很強。為了引導學生感悟文中的四種人格修養,筆者采取了以下用典策略以優化教育教學內容:
在引入“明志”人格修養這個知識點時,以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的故事視頻來引入,設疑,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再結合書中“乘長風破萬里浪”主人公宗愨的故事,感悟明志人格的內涵。
對于明志、氣節、誠信這三種人格修養的理解,采取了讓學生上臺講“乘長風破萬里浪”“蘇武牧羊”“范式赴約”這三個故事的方法、對于氣節人格修養的理解,筆者引用了視頻展開教學,這兩種策略立足于課本,又鍛煉了學生展示自我的能力,而臺下談感悟的學生,對于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也會理解得更深刻。
由此,本節課結合大量典故資源進行教學,教學環節層次鮮明,突破教學重難點的同時,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高,學生對“自強不息的人格修養”這一主題感悟也深刻。
此外,從教學實踐中可看出,教師通過開發《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典故資源,將其應用到教學中,可有效發揮其辨識度較高的優勢。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適當借助典故是十分必要的,能優化教育教學內容,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借助典故,優化思想品德實踐,深化教育教學主題
《道德與法治》的課程資源具有廣博性。教學時,教師可旁征博引,從眾多典故中選取最適合課堂的、最適合學生的來對教學內容進行提煉,以生動的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教學方法多元化的同時,也展現了課堂教學的深刻文化內涵。
如,在教學《餐桌上的浪費》時,筆者設置了“餐桌浪費知多少”“浪費危害我探究”“避免浪費我行動”等幾個環節,其中,運用了視頻導入、情景劇、唱響《節約歌》等方式突破教學重難點,在課堂中滲透節約糧食的觀念,整個過程層層推進,學生在教與學的師生活動中增強了節約糧食的意識,樹立勤儉節約的習慣。最后,進行總結提煉: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在此基礎上,倡導學生在生活中做到勤儉節約,由此對教學主題進行了升華。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教學時還可進一步研究開發各種多元化教學方法,如,小組集體合作、問題探究驅動、學生情境互動創設等多元學習方式,借助典故資源,有效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
實踐證明,用典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一種好方法。合理運用典故資源進行教學能使課堂洋溢著濃濃書香味,能引領學生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讓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充滿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孫穎.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讀與寫:下旬,2021.
[2]鄭秋明.淺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教師,2020.
責任編輯? 吳華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