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鋒
【摘要】作業是一種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工具,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但是傳統的初中化學作業設計重在關注量的積累,這樣不利于學生的高效學習。因此,在“雙減”政策下,如何優化初中化學作業設計,值得我們深入探索。
【關鍵詞】“雙減”政策;初中化學;作業設計
給學生布置化學作業的目的是讓學生提前了解新知識或鞏固所學的舊知識,學會將其運用到今后的化學學習中。同時,作業為教師提供反饋教學成果的依據,讓教師了解到學生在當前的學習中所存在的問題。但是在實際的初中化學作業設計中,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需求以及學生當前的學習基礎,這導致不少學生對化學作業產生排斥心理。在“雙減”政策中提到,要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那么如何實施呢?我們就需要將傳統的注重數量轉變為注重作業的質量,從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需求出發,設計出適合學生并能使學生獲得提升的作業,具體策略如下。
一、了解學生的學習風格
每個學生在學習化學時,都有自己習慣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風格,每個學生對知識的領悟能力以及對信息的處理能力不同,學生對同一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也不同。作為教師,我們要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出不同類型的化學作業,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進行選擇,針對自己的薄弱點進行攻克,從而提升化學的知識與能力技能。例如,在學習《金屬材料》這一課時,有的學生對記憶性知識掌握不牢固,有的學生不懂得如何將所學知識進行應用。這時教師在布置了基礎作業之后再分別建議學生根據自己的薄弱點進行金屬基本化學性質的掌握,或者學習不同金屬與酸反應的具體應用。
二、體現作業的多樣化
初中階段的學生剛剛接觸到化學學科的學習,這個階段既是學生積累化學基礎知識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培養化學思維、提升化學基礎技能的重要階段。而傳統時期,大多數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重點關注在完成作業本身,忽視了對作業內容和形式的豐富,讓作業過于單一。這樣固定化的內容不僅會讓學生在具體的作業完成過程中感到吃力,而且會讓學生對作業產生厭煩心理。因此,教師在布置化學作業時,要滿足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在學生積累基礎知識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化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給學生布置歸納同等題型解題思路以及思考技巧等類型的作業。有了具體的框架,學生再根據需要進行基礎內容的掌握,這樣學生學習起來也會更加有條理性。
三、作業體現趣味性
初中階段的學生側重發展理性思維。但是如果在設計作業時,適當增加作業的趣味性,仍然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對作業的興趣,讓學生從內心接受作業,例如,在設計人教版九年級下冊《金屬的化學性質》這一課的作業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相關金屬與鹽酸、硫酸反應的其他有趣的實驗視頻,自行回顧總結課堂所學的金屬的相關性質。還可以給學生播放其它金屬與酸的相關實驗視頻,讓學生進行類比推理完成其它金屬性質的總結。動態的視頻可以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學生更加有興趣繼續進行探索與總結。
四、作業設計情景化
在傳統的化學學習中,大都注重知識的積累,采取閱讀講解教材知識來學習。這就導致學生雖然掌握了大量的化學基礎知識,有扎實是理論基礎,但是很多學生卻不懂得如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導致學生高分低能。而作業情景化具體就是將作業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將學生生活中的實際例子融入到作業設計中,將作業具體化、情境化,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讓學生學會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在學習了《鹽和化肥》,了解生活中的化肥對于農作物的作用后,教師創設相關問題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思考,探索在生活中化學肥料是如何由其它物質轉換而來的。學生可以根據收集資料,來設計出化肥的轉換途徑。最后,教師進行展示點評,繼續鼓勵學生多思考。
五、設計作業實踐化
學生學習化學知識,最終都是要回到實際生活中去的。化學這門學科的操作性較強,有效地化學學習不單單是知識的積累,還有對技能的掌握。據此,為了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提升學生化學學科的綜合素養,可以設計一些以學生主動探索的實踐性作業,讓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的化學現象,提升觀察能力與學習能力。例如,在講《化學與生活》這一課時,在學習了人類生存所需的重要營養物質蛋白質、糖類等之后。教師給學生布置作業:觀察在我們生活中,這些營養物質都存在于哪些食物當中。搜集資料,探究這些營養物質在人體中的轉化途徑,并掌握相關的反應方程式。在化學作業設計時,從學生生活中學習化學知識,既強化了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又培養了學生健康生活的理念。
綜上所述,在致力于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政策背景下,我們對初中化學作業設計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及需求出發,了解學生的學習風格,滿足學生實際發展特點。設計多樣化、更加豐富的化學作業。同時,要增加作業的趣味性,讓化學作業不顯得那么枯燥。還可以實現作業情景化為學生創設相關問題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探索。最后,要考慮化學與學生生活的實際聯系,提升學生的觀察與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葉蘭,王丹.“雙減”背景下初中化學作業多角度分層設計探究[J].新課程評論,
2022(3):70-77.
[2]張榮芳,張賢金.“雙減”政策下初中化學個性化作業設計研究[J].理科考試研究,2022,29(6):54-56.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