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妃
【摘要】美術是小學生在小學時期要學習的基礎性課程,小學生學精美術不但可以獲得基礎性的美術常識,還可以達到審美情趣、鑒賞能力與藝術涵養的進步提升。美術是一門與平常生活關聯比較密切的課程,許多平常生活畫面和生活場景都能夠當作美術研究的目標。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時可以依托平常生活來落實合理有效的美術教學任務,指引小學生將美術課程與平常生活關聯在一塊,提升其審美鑒賞能力。基于此,本文就生活化教學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展開論述。
【關鍵詞】美術;生活化教學;小學;應用策略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落實,美術課堂教學模式和課程內容都發生了很大轉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依靠生活化教學落實美術教學過程,能合理有效地激發小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解鎖美術教學生命力,給小學生帶來優良的審美感受。在實踐活動中,教師指引小學生感受生活中與美術有關的物體,持續增加小學生對美術常識內容的掌握和學習,合理有效提升小學生的情感體驗,能為小學生鑒賞能力的培育和提升奠定基礎。
一、美術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必要性
1.美術源自日常生活并在生活中豐富
美術是一種藝術表現手法,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具有密不可分的關聯,可以說源自生活并且超越生活。離開了對生活的觀察分析和感受,美術創作將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繪畫作品將喪失其自身的魂魄和觀眾的審美感知。另外,美術又是作者依托于平常生活進一步觀察分析、思索后利用提煉最后借由描畫等藝術表現手法實施展現的,可以啟迪觀眾對生活中的美與丑、假與惡建立思索,提升我們對生命的感悟和鐘愛。如,目前我國留存下來的古代巖畫,是人類的祖先以石器作為工具,用粗獷、古樸和自然的方法——石刻,描繪、記錄下他們當時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小學生正處在價值觀建立的啟蒙時期,利用美術等藝術表現手法接納良好的美育,對其快樂成長成才將形成至關重要的影響。
2.美術創作要扎根于平常生活并體現各生活場景
美術創作并非無緣無故形成的,即使是含有想象的美術作品通常也是以平常生活感受和環境為根本的。美術創作少不了對生活的勾勒和體現。生活場景是多種多樣的,它為作者帶來了持續不斷的創作題材和啟發。唯有牢牢扎根于人類生活與活動、真實重現平常生活本色并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美術創作,才會引發觀眾們的情感共鳴,才會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將小學生對平常生活的觀察分析、感受和體會緊密聯系在一起,實現美術教學生活化,指引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懂得細心觀察分析、感受并合理化想象,進而實施美術創作,合理有效提升美術教學水平,并推動小學生建立優良的審美認識和鑒賞能力。
二、小學美術教學環節現狀分析
1.小學美術教師的教學能力有待提高,在小學美術教學環節中根據傳統化的教學思想觀念開展美術課,簡短地為學生介紹繪畫技巧,隨后讓學生各自練習課程內容。在美術教育教學課堂中,教師為了能保持課堂秩序,不允許學生互相溝通。學生在教學環節中當作獨立的個體開展描畫,美術課氣氛非常低沉。
2.教師的教學形式不是很科學,小學美術教學環節中不但涉及很多簡單的繪畫方法,還涉及很多手工制作等創作課程內容,若美術教師只是圍繞課程內容,將學生約束在比較有限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則無法得到啟迪,影響美術教學效果的提升。
三、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小學美術教學環節中的應用策略
1.留意日常生活,發掘美術資源
所有課程都源自于日常生活,小學美術課程也是如此。美術學科知識源自于日常生活的特點給教師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提供了先天條件。因此,教師要善于觀察日常生活,充分發掘生活中的美術課程資源,進而將生活中的素材資源充分利用于美術課中。
例如,在課堂教學中開展“一年四季的故事”的繪畫活動,在過去課堂教學中,教師大部分是讓學生畫出一年四季的風景,如,春天繪畫從南方地區回歸的燕子、綻放的花卉、植物發芽,夏季繪畫繁茂的枝葉、炎熱的烈日,秋季繪畫累累碩果、落葉飛舞,冬季繪畫茫茫大雪紛飛、雪娃娃等,這種素材資源盡管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實際上,教師還能夠指引學生將視線放得更寬闊一點,讓學生留意大家在不同的季節所開展的活動形式,隨后將生活中出現的美用畫筆描繪出來,如,春季的時候小朋友們總會去踏青,夏季的時候會吃西瓜,秋季的時候會收苞米,冬季的時候會堆雪人、溜冰等,這種活動中的情景也都源自于日常生活,讓學生描繪這樣的社會化生活場景,更可以激起學生對日常生活的感覺,更能激發學生看到美的思維,進而將學生的日常生活現實與學習美術緊密聯系在一起。
2.創設生活情境,培養學生美術思維
生活化情境的構建是落實生活課堂教學的關鍵步驟。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最先可以基于生活化視野對過去教學方式實施研究分析,保存其合乎學生身心發展和新課改理念的一部分,隨后依靠現代信息技術,借助學生熟知圖片、音頻、短視頻、文本、動畫等要素,為學生構建集形象性、直觀性、明確性于一體的生活化課堂教學情境。如此有利于學生加強對美的了解,增強其學習感受,進而塑造美術思維方式,增強創造水平。
例如,在學習《有趣的水墨游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游戲教授學生熟練掌握簡易的筆墨技巧,對中國畫建立初始了解。與此同時,指引學生在實際的情境中感受水墨畫的基礎技巧,塑造學生的水墨畫創造力。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呈現一小段水墨繪畫的短視頻素材,調動學生的好奇感。然后,教師親身演示,以水調墨實施繪畫,讓學生仔細觀察水墨的改變,并提出問題:“水墨發生了哪些改變,你們可以說一說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嗎?”提出問題后,教師安排學生進行水墨畫游戲,將彩、墨和水融合在一塊,探索墨和色的改變。游戲情境的構建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另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呈現一些創造中的點、線、面等要素,調動學生想象水平,發展其美術思維方式,使其在獨立繪畫中加入更多自己的思想、創意設計。
3.全面立足于日常生活實施美術教學
“生活是藝術呈現與藝術創造的依歸。”在美術教育里,教師借助生活化思路,可以讓學生潛心地融進學習美術的過程中,并全面立足于日常生活,合理地實施美術教學。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可利用教育引導學生深入生活里,近距離地仔細觀察生活里的各類狀況,使學生在更加深入體驗生活的時候能比較好地感受生活之美。
例如,在教學《剪團花,巧裝飾》時,教師可擴展課堂教學范疇,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剪紙畫這個民俗文化方式。教師可安排學生到展覽館參訪“剪紙畫作品展”,參訪民間剪紙匠人的剪紙畫手藝,并請民間剪紙匠人向學生教授剪紙畫的手藝。在學生學習剪紙畫手藝時,教師可適時地給學生詳細介紹坊間剪紙的來歷、歷史文化及傳承狀況等相關知識。依靠這種生活化的美術學習實踐教學,教師不但讓學生充分了解了美術知識,還使得學生得到實際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學習剪各類藝術創作,讓學生得到了比較好的美術感觸,調動了學生的美術創造意愿,擴展了學生的美術教育范疇,讓學生愈發生動形象地感受傳統民俗文化及民間手工藝的無限風采。
4.課程內容回歸生活,促進學生的美術創造能力
課程內容生活化指的是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將日常生活融入到美術課程內容中,使學生在偏向生活化的課程內容中學習,調動學生的美術學習愛好。小學生具有必要的生活經驗,對部分日常生活比較常見物體比較熟悉,運用這一點,將美術課程內容偏向生活化,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自主加入美術課堂學習中去。
例如,在教學小學美術《雨來了》時,教師可以恰當地將學生的日常生活融入到課程內容中。在課程實施的環節中,教師運用多媒體設備協助課堂教學,播出在互聯網中收集到的下雨天的視頻,使學生依次觀察毛毛雨、中雨、雷雨的不一樣的特點,隨后中斷視頻,讓學生探討不一樣的雨天天氣人們是怎么樣的,并探討在下雨天出現的有意思的事。學生在教師的誘導下,對生活中下雨天的體會和下雨天的趣聞開展探討,大幅提升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隨后,教師再播出部分下雨天路人怎樣走路的視頻,使課程內容偏向生活化。看完視頻后,教師指引學生展開想象,用有差異的線條表現出毛毛雨、中雨的特點。學生相繼動腦筋開展美術創造,合理地提高了小學美術課堂的教學效率。
四、結語
將生活化課堂教學滲透到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深入挖掘美術課程內容中的日常生活化元素,尋找到美術與日常生活的最佳契合點,在美術課中滲透生活元素,誘導學生對日常生活開展體驗、感受和了解,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生的學習力,真真正正做到“引日常生活之水,灌美術之源”。
參考文獻:
[1]孫蘭潔.“生活即教育”理念指導下美術教學策略分析[J].小學教學參考,2020(15):50-51.
[2]陳超.生活化教學與小學美術的有效融合策略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0(5):160-161.
[3]劉璟涵.基于生活教育理論的小學美術教學生活化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9(22):174-175.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