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飛翔
摘要:文化意識是高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目標要素之一,而文化比較活動是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有效途徑。有鑒于此,開展信息技術環境下通過文化比較活動來培養文化意識的模式研究成為筆者主持的2020年銅陵市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信息技術環境下高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文在該課題研究經驗的基礎上分析了在文化比較活動中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可行性,闡述了“準備—比較—討論—匯報—總結—延伸”的高中英語文化意識培養PCDRSE活動模式。本文還結合PCDRSE活動模式應用案例探究了在文化比較活動各個環節落實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全要素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信息技術? 核心素養? 文化比較? 文化意識? PCDRSE活動模式
一、引言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作為高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目標要素之一的文化意識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同。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欣賞能力和包容異國文化的能力。
然而,目前高中英語教學“重視知識技能,忽視文化意識”的現象依然存在。為改變這一現狀,根據中外文化存在異同的特點,筆者研究了讀后活動——文化意識PCDRSE培養活動模式,為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搭建平臺。
二、可行性分析
(一)理論依據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文化意識培養方面要求學生在英語學習活動中比較文化異同,堅定文化自信。
(二)能力支持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文化理解、欣賞能力和包容異國文化的能力。到了高中階段,學生認知能力迅速發展,思維品質不斷優化,已經能夠獨立分析比較語篇反映的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場和態度、文化認同感和文化鑒別能力。
(三)資源支撐
1.教材資源
現行高中英語教材文化資源豐富。教師在實施文化題材的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結合閱讀內容和學生實際開展讀后活動Culture Comparison,對中外文化進行比較,引導學生在多元文化的浸染和熏陶中形成文化意識,提升學生國際理解、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的人文修養。
2.網絡資源
網絡上的各種文化媒體和專門為英語文化教學服務的網站為各個層次的英語文化教學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通過計算機和互聯網,學生可根據自己的需要選用。
三、PCDRSE培養活模式簡介
PCDRSE是根據學科核心素養目標創建的高中英語文化題材閱讀課讀后活動Culture Comparison的活動模式。該模式從人本主義出發,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基于讓學生獨立學習、自主比較,承認學生在比較過程中試錯的價值。該模式以問題為導向,以活動為載體,以思維為主線,以素養為目標,旨在通過中外文化比較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促進學生語言能力、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等學科核心素養的同步發展。該模式融讀、思、言于一體,把文化比較活動分為準備(P—Preparation)、比較(C—Comparing)、討論(D—Discussion)、匯報(R—Reporting)、總結(S—Summary)和延伸(E—Extension)等6個環節。每個環節緊密相連,環環相扣,互為依托。
(一)準備(P—Preparation)
智慧課堂環境下,教師根據閱讀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布置中外文化比較項目作業,學生根據作業要求獨立上網查找相關資料。此環節旨在為下一環節做準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二)比較(C—Comparing)
學生閱讀查找到的相關資料,獨立比較中外文化的異同。本環節旨在引導學生初步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外國文化,包容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培養閱讀能力和思維品質。
(三)討論(D—Discussion)
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分享文化比較成果,教師巡回指導。小組根據“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組建,每組設主持人、記錄人、聯絡人等角色。在討論中,小組成員相互之間對有爭議的認識進行質疑、評論、協商和價值判斷,多種思想進行融合或碰撞。本環節旨在內化文化信息,發展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匯報(R—Reporting)
討論結束后進入匯報環節。各討論小組經過討論對中外文化的異同達成共識。通過匯報,小組共識融合成全班共識。此環節旨在進一步內化文化信息,提高學生的語言輸出技能。
(五)總結(S—Summary)
匯報后教師要及時做好總結,簡要地概括匯報情況,糾正錯誤、片面或模糊的認識。此環節旨在使全班同學就中外文化異同達成一致的觀點和認識。
(六)延伸(E—Extension)
教師要求學生課后設計網頁,根據全班達成的共識介紹中外文化的異同并發布到Web服務器上。此環節旨在讓學生分享他們的學習成果,培養他們的書面語言輸出能力和數字化生存能力,鍛煉他們網頁設計的跨學科能力,使他們主動適應“互聯網”等社會信息化趨勢。對于不具備設計網頁條件的,教師可要求他們寫一篇介紹中外文化異同的文章。
四、PCDRSE活動模式應用案例
本案例源自譯林版牛津高中英語Module 9 Unit 4 Behind beliefs閱讀課的讀后活動Culture Comparison。
(一)準備(P—Preparation)
教師結合本課閱讀內容和學生實際布置項目作業:Search the Internet for information about Christmas and the Spring Festival and find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by comparing。學生根據作業要求獨立上網查找圣誕節和春節的相關信息。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目標是信息搜集。要求學生利用互聯網查找信息,旨在增強學生主動拓寬學習渠道和自覺運用學習策略的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對圣誕節和春節的相關信息的搜集,為下一環節做準備。
(二)比較(C—Comparing)
學生閱讀查找到的相關資料,獲取圣誕節和春節的相關信息,按照節日起源、節日時間、節日類型、流行地區、節日活動、節日飲食、節日意義等類別將獲取的信息分類整理,然后進行分析比較,歸納圣誕節和春節的異同。
設計意圖:本環節旨在引導學生體驗文化震撼,關注中外節日文化的差異,繼而理解和尊重文化沖突。在比較過程中,訓練學生的邏輯性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三)討論(D—Discussion)
學生個體與群體分享課前對圣誕節和春節的比較成果,教師巡回指導。下面以第二討論小組的討論實錄為例:
P(Presenter):What are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Christmas and the Spring Festival?
S1:Personally,I think both of them are most important and popular holidays.In addition,either of them has a long history.
S2:You’re dead right.Besides,they are both the biggest family gathering for most families,so everyone is supposed to go home to join the celebration.
P: I agree with you two.Well,S3,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ristmas and the Spring Festival?
S3:In my opinion,Christmas is celebrated mainly by westerners while the Spring Festival is celebrated by Chinese.
S4:Absolutely.What’s more,on Christmas Eve,westerners put up the Christmas tree,the decorations and the balloons but Chinese people do a thorough cleaning to have a new look for the new year,paste handwritten couplets on front doors to bring good luck and conduct Yangge dance and lion dance to increase the festival atmosphere.
P: I can’t agree more.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目標是信息交流,通過討論,分享個體學習成果,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意識。在討論中,學生個體對圣誕節和春節的異同的認識相互融合或碰撞,彰顯了思維的批判性,學生的思維品質不斷優化。
(四)匯報(R—Reporting)
討論結束后進入匯報環節。各討論小組匯報經過討論對圣誕節和春節的異同達成的共識。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目標是信息輸出。學生進一步內化信息,將信息轉換成自己的語言進行匯報。通過匯報,小組共識融合成全班共識,增強了思維的廣闊性,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五)總結(S—Summary)
小組匯報結束后教師及時做好總結,簡要地概括匯報情況,糾正錯誤、片面或模糊的認識,使全班同學就圣誕節和春節的異同達成共識。對于不一致的觀點和認識,教師及時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分析指導。例如:中國人過春節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西方人過圣誕節送圣誕禮物。第一小組認為這是圣誕節和春節的不同點,而第四小組卻將其歸納為相同點。針對這一對矛盾的觀點,教師進行歸因分析:人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對事物的認識會是不一樣的。第一小組的觀點建立在錢和物是不同事物概念的基礎之上,注意的是矛盾的特殊性,即事物的個性;第四小組則從心意出發,他們認為給的無論是錢還是禮物,都是一種心意,關注的是矛盾的普遍性,即事物的共性。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目標是信息理解。通過教師總結,一方面,學生對位于中華民族四大傳統節日之首的春節內涵才會有深刻的理解,才會積極主動地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節日文化,才不會“三十不守夜,十五不觀燈”;另一方面,學生對西方最為盛大的節日圣誕節才會進一步理解和包容,才能既不排斥也不熱衷于過“洋節”,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增強其思維的深刻性。
(六)延伸(E—Extension)
教師要求學生課后設計網頁,根據全班達成的共識介紹圣誕節和春節的異同并發布到Web服務器上。對于不具備設計網頁條件的,教師要求他們寫一篇介紹圣誕節和春節異同的文章。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目標是信息應用。通過課后設計網頁,培養學生的數字化生存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通過介紹圣誕節和春節的異同,把課堂上討論和總結的內容個性化、條理化、文字化,培養學生的書面語言輸出能力和思維的創造性,同時讓更多的人分享節日文化。對于不具備設計網頁條件的,教師要求寫一篇介紹圣誕節和春節異同的文章,將“分層教學、分類指導”理念落到實處。
五、結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信息技術環境下在高中英語文化題材的閱讀課教學中運用PCDRSE培養活動模式實施中外文化比較活動是十分必要的,是完全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通過中外文化對比,學生不斷加深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對于與本民族文化有差異或沖突的文化現象、風俗、習慣等有了正確的認識,逐步形成優良的文化意識,同時助推語言能力、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等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生根。
參考文獻:
[1]王薔.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到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新挑戰[J].英語教師,2015(16).
[2]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J].課程·教材·教法,2016(5).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丁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