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茵
摘要:二十四節氣文化屬于我國傳統文化體系中的重要構成內容,將其融入到當代幼兒園教學時,考慮到兒童自身發展規律,結合幼兒天性,鼓勵幼兒積極參與二十四節氣探索活動,即可強化幼兒感知能力,助力幼兒快樂成長。本文就結合幼兒園課程教學,以二十四節氣為例,分析如何將二十四節氣等傳統文化內容融入到課程教學過程中,希望能為相關教育人員帶來關鍵參考,通過實踐活動令幼兒真正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習得生活知識和經驗之余,了解我國傳統文化之魅力,自覺傳承傳統文化。
關鍵詞: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幼兒園;課程教學;策略
引言:隨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變化,指出在幼兒教育事業發展時,要重視培養幼兒熱愛自然資源、關愛動物、保護植物以及與大自然接觸的美好品質。對于幼兒時期的孩子而言,二十四節氣之歌朗朗上口,既是動聽的音樂曲目,也是帶領幼兒了解季節變化特點的關鍵工具。教師在組織幼兒教學活動時,巧妙地挖掘二十四節氣中的教育元素,即可使得幼兒更好地感受節氣變化,全方位提高幼兒認知生活及自然的能力。
一、傳統文化走進幼兒園課程的意義
在幼兒教師設置幼兒園校本課程時,融入二十四節氣等傳統文化內容,即可使得幼兒進一步感受大自然,并且培養幼兒審美情趣,增強幼兒文化底蘊。比如,在學習《寒露到了》課程時,幼兒教師考慮到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特征,設置不同教學模式,詳細講解寒露節氣習俗,增強幼兒關于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興趣。通過幼兒教師鼓勵幼兒多多參與和寒露節氣有關的活動,關注寒露時期的天氣情況、動物情況、植物情況,則可使得幼兒全方位感受大自然變化,內心深處關于自然的探索欲望油然而增。由此可見,傳統文化走進幼兒園課程極具必要意義,既可以激活幼兒了解傳統文化內容的興趣,又能發散幼兒想象力,這對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而言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二、傳統文化走進幼兒園課程的策略
(一)根據幼兒的特點設計課程內容
一方面,設計特色課程內容時,可以由音樂活動來表現。提到“音樂”,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輕松愉快”。音樂是兒童早期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內容,對兒童而言,音樂具有強烈的誘惑力,孩子通過自己的演唱和表演,在舞蹈中培養自己的人格,通過拍打和彈奏來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中華二十四節氣在音樂活動中的巧妙運用,是一種很好的傳統文化滲透途徑。一是在歌唱活動中,唱出《二十四節氣歌》“打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二是利用樂器伴奏《二十四節氣歌》,讓小朋友在節奏曲中體會到中國的節氣精神,并以各種形式深入地表達對中華二十四節氣的喜愛。
另一方面,還可以設置特色美術課程及活動,促進孩子想象力的發展。教育工作者羅恩菲爾德說:“孩子們的各種成長要素中,最好的表達方式往往是從他們生活中看到的?!眱和哂袀€性的創造力,畫畫是兒童溝通和記錄的重要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有意把中華二十四節氣的知識與美術課程活動結合起來,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二十四節氣的美術作品,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比如用水墨畫畫《二十四節氣》,用廢棄的物件做二十四節氣圖案、壁畫等[1]。
(二)鼓勵幼兒探索二十四節氣文化
在幼兒園常規化教學過程中,尤其是日常課程活動中,融入二十四節氣文化是幫助幼兒探索二十四節氣文化的關鍵途徑。比如,立冬時節帶領幼兒包餃子、吃餃子,展開包餃子大賽,即可使得幼兒了解這一節氣的具體習俗,而春分節氣、驚蟄節氣恰逢農耕關鍵節點,驚蟄農事活動體現在滅蟲、春翻、施肥等環節,而春分時期則要重視田間管理、排澇和灌溉。這種情況下,幼兒教師就可以結合幼兒園的種植園,帶領幼兒展開春耕體驗活動,和幼兒共同拔草、播種以及翻土,使得幼兒針對這一節氣產生深刻印象和體驗之感。由幼兒教師結合不同節氣特點,靈活設置教學活動,即可為幼兒探索二十四節氣提供有利的契機,使得幼兒產生濃厚的探索興趣以及動力,從而在探索過程中將二十四節氣文化知識內化于心。
(三)通過詩詞傳遞二十四節氣文化
唐詩、宋詞、元曲是我們民族文化瑰寶中的一顆耀眼的明珠。有些古詩詞內容簡介,卻飽含著人生的趣味和艱辛,讀來清晰可辨。有些古詩詞隱晦幽默,飽含著智慧的哲思,讀來發人深省。許多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文學著作,都是從名家那里流傳下來的。有句諺語:“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能吟”,讓幼兒朗誦朗朗上口、極富韻律的二十四節氣詩詞歌賦,既能豐富兒童的文學知識,又能提升兒童的審美趣味。文辭工整,節奏輕快,音韻優美,在教學和活動中,引導孩子們進行傳唱,不僅受到了孩子們的歡迎,而且讓他們更好地體會到了中華二十四節氣的傳統文化對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的影響。比如《詩經·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白居易《觀刈麥》“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壟黃”等都是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素材[2]。
(四)通過實踐增加升幼兒文化體驗
生活是最好的教育工具,自然是最好的學習場所,天賜的五顏六色的環境,在孩子的眼睛里,一切都是那么的奇妙,那么的有活力。幸運的是,民間的二十四節氣習俗實踐活動豐富多彩。在農村,立春還保留著打春牛、送春牛、貼春牛的習俗。幼兒園可結合“立春”節氣,舉辦“春暖花開”主題活動,讓幼兒親身參與“送春牛、做春卷、粘雀兒嘴、放風箏”,共同體會“一年之計在于春”。炎熱夏天過去,清爽秋天來臨之際,幼兒園教師在組織活動時可與“農民豐收節”相結合,開展“紅紅的秋分”主題活動,讓孩子在“甜甜的水果、肥肥的薯芋、滑滑的蘑菇”的采摘過程中,感受到豐收的喜悅。立冬時期,是秋天和冬天的交匯點,在“交匯”之時,傳統風俗是餃子會給人帶來更多的好運氣,教師便可帶領幼兒在立冬的時候包餃子,感受一下古人在“交子”時候吃餃子的快樂。在這種實踐中,兒童在最真實的人生中親身經歷、親身感受、親身感受,不知不覺中“二十四節氣”的傳統文化已經深深地扎根于孩子的心中[3]。
結束語:
綜上所述,二十四節氣文化在我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具體將其融入到幼兒園課程時,要求幼兒園教師能堅持推陳出新,靈活設置教學活動以及開發課程內容,借此向幼兒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知識,為促進幼兒素質全面發展做好鋪墊。
參考文獻:
[1]沈盛吉.二十四節氣是農村幼兒教學的重要資源[J].家庭百事通,2021(09):34.
[2]王佳鑫.二十四節氣應用于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中的探索與實踐[J].科幻畫報,2020(12):153+155.
[3]俞茜.走“進”社會,走“近”文化——二十四節氣課程下促進幼兒社會文化認知發展的實踐研究[J].教育觀察,2020,9(36):54-55+76.F7DCE1FB-2AFD-4DB3-9892-DBD93A0732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