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錢
摘 要:隨著課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提出,各高校開始了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課程改革的探索之路。大學英語具有語言知識和文化交際的雙重特性,因此進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改革是很有必要的。而如何把課程思政融入到大學英語這門課程中是目前所有大學英語教師要面對和思考的問題。因此,在本文章,作者將談談目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同時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對如何將外語教學和思政元素相結合提出個人建議。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英語;教學研究
一、“課程思政”的背景
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2004年以來,中央先后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上海也由此開啟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課程改革的探索之路。2014 年起,將德育納入教育綜合改革重要項目,逐步探索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上海市委、市政府印發《上海市教育綜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上海課程改革經歷了三個階段,改革重心由中小學德育課程建設轉變為注重大中小德育課程一體化建設,在此進程中,構建全員、全課程育人格局的理念也越來越清晰。習近平主席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中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第一,政治要強;第二,情懷要深;第三,思維要新;第四,視野要廣;第五,自律要嚴;第六,人格要正。講話強調了教師在德育過程中的重要引導作用。
“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實現,需要學校和教師全方位育人。要求教師充分挖掘大學英語相關教材里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同時也需要教師理解和把握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將思政教育貫穿于英語課程教學的全過程。
二、高職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現狀
2021年版的《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英語課程標準》(以下稱為《標準》)中指出,高等職業教育專科階段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職場涉外溝通、多元文化交流、語言思維提升和自主學習完善四個方面。《標準》指出高職學生不僅要求學生在職場情景中,能夠運用英語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比較準確地理解和表達信息、觀點、情感,進行有效口頭交流和書面溝通,還要求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增強其國家認同,堅定文化自信,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這就要求教師在傳授學生英語文化知識和語言技能的同時,還需要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意識的培養,在課程中合理融入思政元素。但在在高職英語與思政元素的融入過程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一)教學目標缺乏實際操作
高職英語課程的設計應該要有切實可行的可操作性,三維目標應該具有明確性。在許多教師的教學中,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很明確,但德育目標很多時候卻模糊不清或者是泛泛而談,撒大網,并沒有具體指出。在課堂實際教學中,很多時候也并沒有把德育目標中的思政元素體現在課堂中,缺乏實際操作。
(二)思政元素與學科知識的融合缺乏同向性
大學英語不僅是學生學習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一門課程,還是了解英語語言國家社會文化的一個媒介。大學英語包含著與國家傳統文化、愛國情懷等相關的隱形思政教育內容。在目前課程思政的大背景下,雖然很多高校教師都接受了課程思政相關培訓,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還是傳統的教學,即只注重英語的聽說讀寫譯這些知識技能的培養和提升,沒有很好地把英語課程知識與思政元素完全融合,有的甚至忽略了思政教育。作為新時代背景下的高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引入并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達到理想的人文素質教育和英語語言知識教學的協同效應,協同育人。
(三)教學評價缺乏全面性
目前對大學英語學習的評價方式主要是過程性評價為主和終結性評價為輔。過程性評價主要考核學生的課堂表現、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終結性評價主要體現為期末測試,主要是對課程知識的考核。在目前的評價方式中,對學生的思想政治虛化了,思想政治方面的評價沒有的到體現。
三、新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途徑
(一)課前資源準備
課前資源的充分準備是順利開展大學英語課堂、充分體現各教學目標的一個前提條件。,教師在備課時,必須首先充分理解領會教材內容的主題思想,熟悉掌握所教授材料,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政元素,再結合學生自身和所學專業的特點來確立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德育目標。確立德育目標后,教師可從圖片、視頻、音頻、多媒體、題庫、思政等資源著手準備,使課文和思政元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對學生展開“潤物細無聲”的思政教育,有效實現我們所設立的德育目標。
(二)教學過程的開展達到思政教育與英語教學同向同行
語言是文化傳播的載體,也是文化的一種反映。單純地對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比較學習可能會導致學生只是片面地看待某種社會現象,且可能會對西方文化產生濃厚興趣而忽略了本國文化,這樣就無法達到習近平主席所說的“講好中國故事,樹立文化自信”了,因此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將課程思政有機融入各個教學步驟中。高職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應采用現代教學方法,比如將任務導向教學方法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交叉式教學,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于學生的課堂活動中,讓學生在做中學。同時,也可以充分挖掘教授材料的思政元素,設置討論題,將思想政治教育以小組討論活動的形式開展。在講解知識點時,比如講解單詞和短語,可以將例句設置成能夠體現國家和民族意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學生養成自信,積極進取的人格品質等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句子,以此來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達到思政教育與英語教學同向同行,協同育人。
(三)課后教學評價達到知識、技能與德育一體化
對于英語學習的評價方式,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采用多方評價,即實現教師評價、生生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的統一結合。在評價內容上,不僅要對學生的知識進行測試評價,同時也需要對其思想政治素質進行評價。例如我們在平時教學中,借助了云班課實現翻轉課堂。每個單元結束后,對學生進行單元測試,在單元測試中,設置與所授內容相關的思政題目,在考察學生英語知識能力水平的同時,也考察了他們的思想素質;此外,對于每個單元,給學生布置與單元主題相關的且能夠體現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單元任務,例如做手抄報、拍視頻、唱歌等等,并對他們的表現進行打分評價。通過這種種方式,可以有效地評價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達到知識、技能與德育一體化。
參考文獻:
[1]李曉君.“課程思政”下高職英語專業教學資源現狀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 2021(8): 92-93.
[2]莫麗紅.課程思政建設下的大學英語教學研究[J].邵陽學院學報, 2021: 78-79.
[3]冷枝楠.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英語教學情景設計——以中國國慶節“Chinese National Day”教學設計為例[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1(4): 53-54.
[4]王學儉,石巖.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 2020(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