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金
摘 要:在幼兒成長階段,開展智慧課堂進行基礎知識傳授,有利于使幼兒教育呈現出智慧化的新局面,全面提高幼兒教育的現代化水平,從而促進幼兒的個性化發展。本文主要從智慧課堂的簡介、產生的背景和智慧課堂的實際幼兒教育實踐等方面,分析了開展智慧課堂在幼兒個性化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及智慧課堂的有效實施策略。
關鍵詞:智慧課堂;幼兒;個性化發展
前言
智慧課堂,是將現代先進網絡信息技術,像大數據,云計算等,融入到幼兒教育中,以實現幼兒教學課堂的高效性和智能性。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在幼兒教育中開展智慧課堂日益成為幼兒教育事業發展的主趨勢;智慧課堂也將會在幼兒的個性化,智慧化的成長與發展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智慧課堂的簡介
(一)智慧課堂的簡介
1.智慧課堂的詮釋
“智慧課堂”的精華在于“智慧”二字:在古漢語詞典中,“智慧”亦可為“智惠”指的就是聰明才智;其外,在梵語中,還可作“般若”,指的是超越世俗虛幻的認識,達到把握真理的能力。“課堂”則是教與學的主場所和主渠道。由此結合網絡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來看,“智慧課堂”即為用指智能的教學系統,智慧的教育方式,打造充滿知識,飽含書香的課堂氛圍,其目的是培養能夠看清象的本質,把握物的真理,有個性的,有真“智慧”的國家棟梁。
二、智慧課堂的應用價值
智慧課堂的開展是大勢所趨,在幼兒教育上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本框題重點論述智慧課堂在幼兒個性化發展上的應用價值。
1.開展智慧課堂可以實現以學定教,精準教學的轉變。智慧課堂的開展,可以使教師能夠根據在上課之前幼兒對于一些啟發性的問題的思考結果定位幼兒的本能與天性,并依此制定對應的教學方案及教育目標,實現因材施教,從而調動幼兒探索世界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對幼兒的個性化發展的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
2.開展智慧課堂可以充分調動課堂氛圍。互聯網,智能系統等信息技術的參與,為教師教學提供了形色各異的教學方案,比如利用音樂打造線下情景模式,通過制作視頻,播放動畫等方式豐富課堂的內容,并在活動后及時洞察幼兒的心靈感受,從而充分調動課堂的氛圍,讓幼兒在保留其本性與天性的基礎上健康的成長,讓其潛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3.開展智慧課堂可以實現教學效果——“事半功倍”。互聯網介入實現了“紙質作業”向“線上任務”的轉換,一方面減輕了幼兒的作業負擔,另一方面為幼兒提供了觀察世界和認識世界的機會,擴展了幼兒的個性化發展空間,有利于促進幼兒思想的啟蒙與開發。此外,幼兒在智慧化教學的模式中,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從而實現幼兒教育教學“事半功倍”的效果,推動幼兒教育的發展進程。
三、智慧課堂的有效實施策略
1.利用智能技術創設“智慧”情景。例如,在小袋鼠教材《嘟嘟迷路了》這一節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嘟嘟迷路了的動畫視頻,利用聲與像的相互融合,加深幼兒對于故事的輪廓記憶;視頻播放完畢后,教師可以提前準備背景音樂,營造氛圍,并讓幼兒根據故事情節進行表演,讓幼兒還原到課文故事中,去除了傳統老師朗讀課文的枯燥,為課堂增添了一份趣味性和生動性,有利于調動幼兒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同時可以加強幼兒對于故事基本意思的理解,促進幼兒的個性化發展。
2.利用智能技術開展“智慧”互動。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智能技術,軟件平臺等發揮好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作用,實現幼兒課堂高效化,加強幼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比如,在上述章節例子中,教師可以在課堂開始之前,在學習通app或微信小程序,公眾號,群聊天里上發布一些問題,像“嘟嘟怎么會迷路?”“嘟嘟發現自己迷路后,是怎樣做的?”“嘟嘟一路上經過了哪些地方?”,讓幼兒懷著問題走入課堂,帶著思考接受知識,并加以指導,使幼兒的思維和心靈從中得到啟發;在課后教師還可以發出討論,“如果你走丟了,你會怎么辦?”,使課堂的知識具有實效性。
3.利用智能技術構建“智慧”共同體。教師可以將幼兒分化成幾個小團體,利用智慧課堂的平臺針對相關問題發起討論,在教學知識的過程中,使幼兒懂謙讓,明交流,知合作。例如,在小袋鼠教材《我會保護我自己》這一章節中,教師可以在課前,在超星平臺上發起“如果有陌生人敲門,你應該怎么做”的討論話題,同時幼兒家長可以幫助幼兒建立起騰訊會議,釘釘等方式進行線上交流。此后,小朋友可將討論的成果在線上班級群中,進行分。這樣就可充分會發揮幼兒的智慧,實現幼兒教育“1+1>2”的教學效果。
結束語
綜上所述,智慧課堂是一種具有智能化、靈活性及客觀靈活性等特色的,符合時代發展要求和能夠滿足幼兒成長需求的教育教學新模式。0—6歲的教育將會在幼兒的心中形成有關社會的、世界的初步認識,從而影響其未來的發展。因而,幼兒教育不可忽視—開展智慧課堂,是促進幼兒個性化發展的有效途徑,是網絡信息時代背景下幼兒教學事業中不可缺少的環節。
參考文獻
[1]智慧教育核心的智慧型課程開發[J] 陳琳陳耀華李康康趙苗苗.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6(01)
[2]基于動態學習數據分析的智慧課堂模式[J].孫曙輝劉邦奇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