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偉 張濤
摘要:為積極適應森林消防隊伍轉制以來職能任務和能力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根據“一主兩輔”新職能新定位,全面轉變訓練理念、革新組訓形式、提升訓練層次,加快隊伍轉型強能步伐,系統研究探索更加適應任務特點和戰斗力生成提高的新型訓練模式,強力推動訓練工作向更高層次發展。
關鍵詞:森林;消防;訓練
中圖分類號:D631.6?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1227(2022)05-0055-03
為深入貫徹落實應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大抓訓練工作系列指示要求,對標隊伍“一主兩輔”職能任務定位,系統研究探索更加適應任務特點和戰斗力提高的新型訓練模式,強力推動訓練工作向更高層次發展。結合森林消防隊伍日常工作實際,參照森林消防局《關于深化推動“八種組訓模式”的指導意見》,依據《森林消防隊伍教育訓練大綱》和訓練工作相關法規,就如何加強訓練工作末端落實談幾點粗淺認識。
1? 聚焦精確指揮的機關訓練
1.1? 注重指揮謀略訓練
以指揮班子為主體,以謀制勝為落腳點,采取集中學習、個人自學等方式,運用專家輔導、業務講座、研討交流等方法,系統學習黨的創新理論、國家有關法律法令、政策規定、新形勢下遂行任務理論,夯實行動指揮和專業理論基礎,提高理論素養;按照機關訓練“五步法”,突出抓好形勢研判、意圖理解、定下決心、戰法應用、情況處置等訓練;采取“戰例介紹、戰例剖析、戰例作業”等方式,對經典戰例進行分析研究,切實把指揮員籌劃指揮能力練強練精。
1.2? 強化快速指揮訓練
按照春秋防火、夏季防汛、冬季防冰凍雨雪、全年防震的戰備工作要求,保持24h備勤臨戰狀態。針對災情情況緊急、時間緊迫的特點,在掌握基本程序、熟悉處置預案基礎上,區分一般和突發緊急情況,創新訓練方法,加大訓練強度,簡化訓練過程,縮短訓練進程,優化指揮流程,突出快速指揮,強化“一句話命令加補充指示”訓練;在突發情況下,快速進入狀態、全面掌握信息、精準研判形勢、果斷指揮隊伍行動。
1.3? 突出臨機處置訓練
按照先單要素后多要素、先單項后綜合、先分步后連貫的順序組織開展室內指揮戰術作業和網上指揮戰術作業;采取網上演習和現地演習相結合的方式,按照作戰進程晝夜連貫實施,提高指揮所之間、指揮所作戰要素之間協同指揮控制及勤務保障分隊的行動能力。每年結合靠前駐防、野外駐訓、拉動演練、年終考核等時機,緊貼任務實際,開展實戰演練(演習),采取情況誘導的方式,設置不同情況跳躍式演練,盡一切可能推演可能發生的不確定事件,錘煉領導部門臨機準確判斷情況、預判發展態勢能力和臨危不亂的心理素質。
2? 打造全面過硬的干部訓練
2.1? 強化指揮技能訓練
嚴格落實干部訓練“四步法”,按照先單個內容訓練、后綜合練習的步驟,采取個人自訓、集中訓練和編組作業相結合的方式,利用沙盤、地圖等手段進行作業,有條件的可利用指揮訓練系統實施。個人自訓,建立個人自訓題庫,利用學習室、會議室等場所,按照計劃利用正課、課余時間自主訓練;集中訓練,由大隊或者中隊統一組織,按照理論提示、個人作業、檢查驗收、小結講評的步驟進行;編組作業,按訓練編組和處置任務全過程進行作業,采取室內、現地或網上作業相結合的方式展開。
2.2? 精研專業技能訓練
采取隨隊訓練和集中訓練相結合的方法組織實施。分隊指揮員除完成隨隊訓練任務外,要落實“每周1天干部集中訓練日”要求,每年必須完成不少于30天的基礎訓練、組織指揮訓練,總隊或支隊每年組織一期不少于5天的指揮員業務培訓;積極開展“學理論、研專業、練技能、強能力”崗位大練兵活動和基于任務的專業技能競賽活動;著眼前沿科技,創新戰訓法研究,爭做專業領域的行家里手。
2.3? 壓實基礎體能訓練
落實每個工作日不少于1h體能訓練的要求,采取統訓與自訓相結合的形式組織實施。轉變思想觀念,培養訓練自覺,帶頭引領隊伍訓練;發揮“三互”小組作用,廣泛開展“創先爭優”活動,濃厚訓練氛圍;立足制式訓練器材,加強體能專業科目訓練,利用簡易訓練器材,加強體能輔助內容訓練;注重信息主導,發揮科學技術對訓練質量效益的“倍增器”作用,用好“Keep”“咕咚”等運動健身訓練軟件進行專項訓練,快速強弱項、補短板、提層次。
3? 加強行業權威的教員訓練
3.1? 遴選優秀人才培訓
選派優秀消防員參加部、局或總隊統一組織的各類集訓和實戰輪訓、參觀見學、國際交流等活動,在相互交流中學習先進理論、借鑒優秀教學技術、拓寬訓練教學視野,在取長補短中快速提升綜合教學能力。本著培訓與使用相配套的原則,合理安排人才儲備數量和等級深造,確保高、中、低梯次配備;優化培訓人員使用,本著優者上、劣者下、平者汰的原則,時時更新人才隊伍儲備架構;走開“職業化+專業化”道路,消除后顧之憂,一心謀專業能力提升,真正成為“領訓人才”。
3.2? 引進專家學者助訓
采取“借船出海”“借梯上樓”等方法,借力駐地優勢資源,外聘行業領域專業人才到隊任教,與業內專家簽訂長期固定教學協議;以大隊為單位與駐地優勢資源建立教學協作機制,提高隊伍教學師資整體水平;盤活教學資源,加大與鳳凰嶺基地、消防救援總隊、中國紅十字協會、藍天救援隊等單位的協作力度,簽訂外聘教員協議,定期到隊開展培訓;開展勤訓輪換,以友鄰單位專業訓練基地、訓練場地為依托,采取購買服務的方式,分批由協議單位教員集中組織培訓,達到“打基礎、抓規范、學先進、強素質”的目的。
3.3? 立足崗位內部研訓
及時深化轉化培訓集訓成果,不斷培養新鮮血液,充實教練員隊伍;定期組織人員對重點、難點、弱項課目先行展開訓練,探索經驗,特別是新增課目、新特裝備和全新訓練方法,采取集智攻關的方式,集中統一組織訓練,進行教學設計、研究教學方法、組織編寫教案、制作教學課件和教具、組織試講試教等;年度開訓前按照主官任教、按級任教、專長任教、履責任教的原則進行教學分工、開展教學評審、落實“四全”要求;完善教練員等級考評機制,大力開展“四會”教學研究、優質教案評比、優秀教練員比武競賽等活動,總隊每年組織1次優秀教練員評比表彰活動,建強“教頭”隊伍。
4? 突出訓用一致的入職訓練
4.1? 扎實開展基礎訓練
依據《新消防員入職教育訓練大綱》,按照先簡單后復雜、先理論后操作、先基礎后專業的順序,開展條令、隊列、基礎理論等基礎課目訓練;結合任務需要開展衛生與救護訓練,緊貼任務開展滅火專業訓練、野外生存訓練;按照“一主兩輔”職能任務開展應急救援課題訓練,在理論支撐的前提下,開展專業技能訓練,逐步打牢能力素質根基。
4.2? 積極開展融合訓練
新消防員下隊后,通常采取混編合訓、以老帶新的方式,大力開展實戰條件下的融合訓練,增強新老隊員之間相互配合、信任和默契程度。遵循“急用先學、急用先訓、常用多練”原則,以戰備拉動演練為抓手,以課題演練為內容,開展基于任務的補位融合訓練;以班(組)課目訓練為起點,提升班(組)協作能力;以分隊訓練科目為著力點,提升分隊通力協作水平,在融合中改進提高,在實際完成任務中檢驗,培養合格的戰斗員。
5? 創新特戰特色的拳頭訓練
5.1? 探索實戰新標準新途徑
深化研究專業化訓練內容體系、組訓形式、過程監管、考評模式和能力評估;規范專業訓練場地建設標準和專業訓練考評體系,準確把握特種救援大隊、跨國境滅火救援隊、快反分隊、輕騎兵“前突”小隊任務特點,按照嚴于大綱、高于大綱的要求,突出基地化、模擬化、實戰化、特戰化訓練手段,深化與國家鳳凰嶺基地、國家陸搜基地、通信局以及具備資質的社會培訓機構交流合作,采取“專業培訓、聯合組訓、集中研訓”的方法,定期組織復雜環境下的適應性訓練和實戰化演練。
5.2? 提質強能打造精英品牌
緊盯“一主兩輔”職能定位,每年邀請國家鳳凰嶺基地、國家陸搜基地專家學者到隊組織1~2期,每期不少于15天的特種災害救援業務培訓,全面系統學習國際國內應急救援科學知識、專業技能,并現地組織、評估實戰演練;參加國家陸搜基地、駐地消防總隊組織的實戰聯合演練,切實讓廣大消防員進一步拓展視野、增長知識、提高技能。通過每一次的檢查評比、比武考核、實戰演練、搶險救援等,大力開展“人人有絕活、班班有絕招、隊隊有絕技”群眾性大練兵、大競賽、大對抗活動,不斷挑戰新極限、刷新新紀錄、創造新成績,樹立特種救援力量精英品牌。
6? 夯實專常兼備的崗位訓練
6.1? 練就過硬基本技能
按照訓戰一致原則,堅持實戰、實際、實踐、實效的訓練導向,扎實開展實戰化訓練,在完成任務中不斷提升基本救援技能。以“火焰藍”比武、預任班長培訓、分隊指揮員業務培訓等活動為抓手,大力開展“大練基本功爭當多面手”活動,廣泛開展大練兵大表彰活動,不斷激發訓練熱情,全面掀起群眾性練兵熱潮。
6.2? 錘煉精湛專業技能
鼓勵廣大消防員參加國家組織的職業技能鑒定考試和專業資格認證考試,做到專業崗位持證上崗有資質;加強與友鄰及業內領先單位技術交流合作,借鑒好的做法,實現自我提升;根據實際任務需要扎實開展專業崗位業務培訓,以各類專業人才培訓為抓手,廣泛開展專業技能大比武大研究活動,助推梯次配置的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為遂行任務提供堅強的保障支撐。
7? 深化基于任務的創新訓練
7.1? 著眼任務研究訓練
結合駐地遂行任務特點,著眼機械化、專業化和信息化建設要求,積極開創新訓法、研究新模式、拓展新手段;每季度結合按綱建隊考評時機,至少組織1次“我為任務建言獻策”大講堂活動,鼓勵廣大消防員發揮聰明才智,想出好點子、提出好建議、總結好經驗;以支隊或大隊為單位每年組織不少于10天的野外駐訓,在模擬實戰條件下,開展“兩化”訓練,在實踐中檢驗理論、檢驗裝備、檢驗戰訓法,改進訓練方法、提升訓練質量。
7.2? 加大裝備革新訓練
推動新特裝備的協同配合運用,打破常規路數,緊貼任務實際,敢于破舊立新,加大科技立項。鼓勵科技創新,每年組織1次“小發明”“小創造”“小革新”評比表彰活動,充分調動廣大消防員愛崗敬業、精鉆細研積極性;加強與廠商之間的溝通聯系力度,及時反饋裝備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建議,每年邀請廠家技術員來隊巡回檢修裝備、組織現地授課,進行面對面傳經送寶,充分借助廠家資源優勢集智攻關,量身打造實用管用的裝備體系。
8? 打牢全域機動的增援訓練
8.1? 抓實省內增援訓練
要切實把全域機動作為最緊迫的任務、最現實的課題,加強研究。依據總隊行動方案,各單位做好向任務重點區機動和省內相互之間增援的準備訓練。按照摩托化、鐵路、航空和多種機動方式混合輸送形式,加強對交通路網研究和與地方相關部門的協商對接;按照先單要素后全要素、先單級單項訓練再多級多項訓練,積極探索多種情況下的戰術戰力研究;以總隊、支隊為主導,結合半年、年終、春秋防期、野外駐訓等時機開展跨區域拉動演練,不斷檢驗和提高隊伍跨區實戰能力。
8.2? 抓好省外增援拉動
圍繞可能擔負的任務和增援的方向,反復研究確定摩托化、鐵路、航空、物流等多種機動樣式的可行性,與駐地鐵路、航空、交通、物流等部門簽訂長期合作協議,靈活采取“實戰+演練”等方式,定期開展針對性遠程輸送聯合演練,建立力量快速輸送聯合訓練演練長效機制;抓細戰術戰力計算,突出以戰備等級轉換、行進輸送、裝卸載、警戒偵查、途中勤務等內容為重點的全域機動訓練;加強運輸保障大隊建設,每年不定期組織2次以上不打招呼的人員、裝備抽組拉動;認真參加上級組織的跨區域拉動演習,在實踐中檢驗提高。
9? 抓好提質增效的培訓輪訓
9.1? 廣泛開展基地訓練
借助友鄰訓練基地場地、教學資源,充分發揮總隊訓練大隊的功能作用,采取勤訓輪換的形式,每期10~15天,區分培訓層級、對象、專業,定期組織開展應急救援培訓、搜救犬培訓、特戰救護培訓、參謀業務集訓和滅火指揮員培訓等。在培訓內容上突出訓練戰法、訓法、管法,在培訓方法上,發揮教員主導作用,突出學員主體地位,強化實踐主課作用。
9.2? 大力開展實戰見習
針對干部骨干實戰經驗欠缺的問題,主動與局對接協調,采取以戰代訓的方式,分批選派干部骨干赴南北方高火險地區開展滅火實戰見習;深入管護區腹地,研究創新符合駐地林火撲救的方式方法;針對各支隊、大隊管護區災害種類不同、發生災害的時間不同、任務輕重程度不同的實際,總隊內部根據實際任務需要,采取增援協防的方式,進一步加強險點地區、險點時段的救援力量,解決任務“旱澇不均”問題,采取分批換防的形式,讓全體消防員進一步熟悉省內救援任務特點。
10? 開展多位一體的聯演聯訓
10.1? 定期組織內部演訓
每年至少完成1個課題的戰術作業和1次指揮所演練,組織開展指揮所帶隊演習。演習要把情況設真、災害模擬像、現場態勢設活,貼近實戰研究技戰術動作,做到人、裝、任務三者緊密結合,真正使訓練場成為實戰的“預戰場”。按照先網上推演再組織現地實戰演習的步驟,從難從嚴開展跨區域、跨晝夜演習,從演習中檢驗錘煉隊伍戰斗力,不得減少行動保障和政工、后勤、裝備等演練要素;以指揮要素為單位開展檢討式、反思式總結,通過復盤式回顧總結演訓中存在的問題,研究制定整改措施,達到練戰法、練指揮、練協同的目的。
10.2? 突出構建協同聯訓
注重加強與各類救援力量的聯演聯訓,拓寬應急救援工作交流渠道,定期組織有關協同會議、培訓演練等。通過理論交流、技術引進、跨區域聯合演習等方式,加快推進應急救援專業化、系統化、規范化、對接無縫化進程;通過定期與友鄰救援單位的協同配合,增強救援任務中的默契程度;利用為地方培訓撲火隊時機,組織協同滅火聯合演練,達到培訓一批隊員、開展一次演練、建立一項機制的目的;跨國(境)滅火救援隊要完善與相鄰國家雙邊聯防制度,積極推動與鄰國滅火力量和國內邊境友鄰單位的聯訓演訓,探索協同滅火新模式。
Preliminary study on training mode of forest fire forc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Ma Zhiwei1, Zhang Tao2
(1. Xinjiang Forest Fire Department,Xinjiang? Urumqi? 830000;
2. Ili Kazak Autonomous Prefecture Fire and Rescue Brigade,Xinjiang? Yining? 835100)
Abstract:In order to actively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functional tasks and capacity building of the forest fire force since the trans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new function and positioning of "One Main and Two Auxiliary", comprehensively change the training concept, innovate the form of training, improve the training level, and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forest fire force. We will systematically study and explore a new training mode that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sk and improve the generation of combat power, an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ining work to the higher level.
Keywords:forest; fire protection; 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