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李鈞
摘 要:本文從職業教育的本質出發,基于職教理念對中職專業教學進行重新審視,剖析了中職專業教學中存在的五個痛點,提出了傳統專業課程的調整與改革、新時代背景下的專業課程開發、素養類的美育德育課程開發、“三段四美能”課堂教學模式運用、產學相長的專業教學模式建立五種破解痛點之法,并以實踐案例加以佐證,以期為廣大專業教師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職業教育 專業課程 教學模式
要探尋職業教育的本質,可以從《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中找到清晰的答案。該法總則第三條指出:“職業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職業教育的發展是基于對終極目標的堅守之上的動態沿革過程。職教教師必須從理論知識到實踐技能、從專業能力到品德素養、從人才規格到后續發展等多方面去思考對學生的培養策略。在長期的職教實踐中,很多教師在探索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新路的過程中時常被一些“痛點”困擾。
一、中職專業教學的“痛點”剖析
(一)傳統與時代的隔離
在面對高速發展的生產科技時,專業教師常因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感到苦惱。以繡花行業為例,20世紀末,電腦繡花產業在我國出現并快速發展,設備年年更新,層出不窮的繡花工藝被電腦繡花機演繹出來,行業需要大量的電腦繡花產品開發人員。但職業院校和本科院校都沒有開設針對性的課程去培養相關人才,出現傳統專業課程與生產需求之間的嚴重錯位。
(二)理論與實踐的距離
在專業教學中,傳統理論知識往往無法解決實踐中的難題。因為理論相對單純,更新或者創建新理論需要較長的時間,但現實問題卻錯綜復雜,一直處于動態發展中。尤其是在互聯網背景下,各國文化交融、思想碰撞、科技創新都在快速進行,職業院校專業理論知識出現相對滯后的現象在所難免。
(三)技能與素養的偏離
在專業教學中,多數教師比較重視學生對技能知識的掌握,較少考慮學生的知識拓展和技能延伸,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上也比較欠缺,對學生德育素養和職業精神的培養不夠重視,導致技能水平和綜合素養不同步,影響了學生的持續發展。相關專業教師要深入企業,研究新產品的設計要求和設計方法,熟悉要使用的軟件、工具,確定最恰當的表現技法。
(四)藝術與技術的脫離
我國很多普通高校、高職和中職院校都有設計類專業,目前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著眼于產品技術實現的產品設計專業(工科類);另一類是著眼于產品視覺審美的藝術設計專業(藝術類)。前者的設計實用但不美觀,后者的設計漂亮但不實用,完美的作品鳳毛麟角。
(五)院校與企業的疏離
多年來,從國家到地方再到院校一直提倡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但因為中職學校和企業的發展目標、評價標準差異很大,要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十分困難。例如,企業要求學校加強學生專業技能訓練,以便快速對接崗位,學校卻可能因為要提高文化課統考排名而不得不縮減專業教學的時間。很多矛盾會導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很難實現良好的合作效果。
二、基于職教理想目標的專業教學審視
職業教育的宗旨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能人才。要實現職業教育的理想目標,就必須先把自己的工作置于大職教觀中去思考,審視專業教學理念、專業規劃、課堂教學的成效。
(一)審視專業教學理念
每一門專業課程都有其專門的知識技能作為教學目標,普通專業教師專注于本學科知識技能的教學本來無可厚非。但從全面發展的理念出發審視專業教學,學科內容只是作為教學的基礎,其間還應融入思政內容、心理輔導、實踐應用等多方面教育教學元素,以此完善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
(二)審視專業發展規劃
時代的變化會對學校的人才培養提出新的要求,職業教育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因此,教師要關注社會經濟形勢變化,經常審視專業發展狀況,及時查漏補缺,更新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
(三)審視課堂教學成效
由于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學科知識得以無限拓寬,為傳統課堂教學的變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專業課堂教學除了充分挖掘網絡資源以外,還可以利用企業和社會資源,彌補校內教學條件的不足,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成效,如借用企業先進的設備車間上課、到相關展會上利用豐富的產品資源進行現場授課等。
三、專業教學“痛點”的“破法”探究
(一)傳統專業課程的調整與改革
我國職業技術教育誕生至今已逾百年,一些基礎的專業課程也有幾十年的歷史。要突破“傳統與時代的隔離”,這些課程必須結合新科技、新理論、新方法,才能煥發出新的活力。
1.在傳統技能課程中培養創新能力
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專業課的每個教學項目都可以加入思維拓展的環節,如在國畫課的工筆花鳥項目中加入現代時尚元素和裝飾圖案的風格表現。
2.在傳統專業課中進行技能的創新
由于現代計算機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很多手工技能都被電腦取代,因此傳統專業課程也要尋求技術上的革新,如服裝制版課程可以用服裝CAD軟件制圖取代傳統手工制圖,基礎圖案課和構成課可以用電腦繪制取代手工繪制。這不但會大大提高教學效率,還使學生可以快速適應后面的專業技能學習。
3.在傳統專業課中加入新技術、新內容
在新文化、新思潮和新科技的影響下,傳統專業課程必須進行教學內容的調整和延展。如中國夢的理念提出以后,漢服和中式家居風格開始流行,服裝專業課便可以加入漢服的設計制作項目。
(二)新時代背景下的專業課程開發
改革開放以來,科技經濟發展帶動新產業不斷涌現。新時代要求職業院校的專業教學更加精準有效,更加切合生產發展需要。要縮小“理論與實踐的距離”,就要在“事上磨”,立足當下,老老實實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完善專業理論體系,開發一些針對新產業需求的專業課程。
1.行業調研和前景預估
要對新產業的發展前景進行預測,從而確定為之開發新課程的必要性,如20世紀末電腦繡花行業在我國萌芽,從對該行業在歐美、日韓等國率先發展的分析,再從各國的傳統文化情結和消費心理出發進行判斷,可以預估該行業的良好前景和對產品開發創意人才的需求,確定開發繡花設計和繡花制版課程的意義。
2.信息收集和產業實踐
通過對新產業的生產條件、消費群體、產品類別、藝術風格和發展趨勢進行全面的信息分析,確定新課程的核心內容,適當調整人才培養方案。
3.項目提煉和教材編寫
在對典型的產品開發項目進行設計實踐后,對相關知識、設計要點、設計方法、設計環節以及設計思考進行總結提煉,寫成論文。再把所有項目的論文按照教學規律改編整合成教材,《數碼印花圖案設計》一書便是在數百幅設計作品和14篇論文的基礎上完成的。
4.課程規劃和資源建設
教材編寫完成之后,還要因勢利導,進行課程的合理規劃和資源建設,包括師資培訓、實訓設施建設、課程教學計劃制訂、教學活動安排等,逐步形成該課程的教學規范。
(三)素養類的美育德育課程開發
在當前學校教學時間有限的情況下,要解決“技能與素養偏離”的問題,必須開發高效的與專業教學密切相關的職業素養類課程,以適應新時代對學生的職業能力、美育素養、道德品質以及心理素質的要求。以某校跨界美育課程“曼妙詩畫”為例,按照以美促智、以美養德、以美養心三個目標進行課程設計,圍繞植物花卉主題進行繪畫、設計、詩歌、書法的教學。在讓學生感受美、表現美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拓展能力,促進智力發展。在感受、表現、創造以植物花卉為代表的美好事物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熱愛祖國和家鄉,促進德育素養和心理素質的提升。
(四)運用“三段四美能”藝術課堂教學模式
對于專業教學來講,要縮短“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距離”,消除“技能與素養的偏離”和“藝術與技術的脫離”,還可以通過“三段四美能”藝術課堂教學模式,幫助學生養成學以致用的良好習慣,避免“知行分離”。通過課前感受美、課中表現美和創造美、課后應用美的教學過程,學生的綜合美能素養在教學活動中得到有效培養。此教學模式可以幫助專業教師樹立“知行合一”思想,從全面發展的角度培養學生,適用于美術類基礎課程和藝術設計類專業課程。
(五)建立產學相長的校企“拉鏈式”合作模式
要解決“院校與企業的疏離”的問題并不難,因為職業教育同時具有教育屬性和經濟屬性,充分認識并平衡處理兩重屬性,職業院校便可以創設更加有效、更加合理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例如,某校紡織品設計專業創造的校企“拉鏈式”合作模式,該模式是一種企業與職校師生經過多環節的默契合作,逐步推進產品開發和專業教學活動,共同達到快速發展的共贏模式。該模式主要通過項目轉化法(將企業的生產項目編寫成教學內容)、校企互動法(通過校企基于專業建立的微信群進行常態化的產品開發和專業教學交流)、鏈式評價法(由教師、生產企業、銷售商和消費者四個環節組成的評價體系)、產學實證法(將學生作品通過制作樣品進行實踐驗證)、長效激勵法(企業定期對學生作品進行評選和獎勵)逐步實現校企共贏目標。這種校企緊密合作的教學模式可以達到產學相長的目的,教學成果等同于產品開發成果,真正做到產教無縫對接。此模式還可以解決“藝術與技術的脫離”問題,打破原有的專業定位,補足短板、融會貫通,實現藝術與技術的完美結合。
四、小結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形勢比較復雜,國家、社會、用人單位對技能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如何提高學生的知識技能水平、綜合素養以及專業適應性將是職業院校需要探索解決的重點問題。職教教師唯有不忘初心,回歸本源,拓寬思維,勇于創新,才能為職教事業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作者單位:紹興市柯橋區職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