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英
摘 要:以專題形式組織課程內容,是中職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改革內容。本文嘗試建立深度學習與中職語文課程標準理念的關聯,探索指向深度學習的中職語文專題整體教學設計。通過提煉引領性的學習主題、確定素養導向的學習目標、設計挑戰性學習任務、開展持續性學習評價,使語文教學由分散走向關聯,促成學生的深度學習,以體現專題教學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中的獨特價值,實現語文學科的育人目標。
關鍵詞:深度學習 中職語文 專題教學設計
課? 題:本文系北京市“十三五”重點規劃課題《基于中職生全面發展需求的六維一體教學目標建構與應用》(編號:CADA18075)、北京市職業教育改革項目《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的中職公共基礎課教學模式改革》(2018年 編號:2018業教育改)的研究成果。
2020年教育部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提出,以專題形式組織課程內容,實施專題教學。這是中職語文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如何開展專題教學,對習慣了單篇教學的教師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深度學習的提出為解決語文專題設計的主題、目標、任務及評價等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對于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轉變教師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推動中職語文課程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課標》強調,要在語文教學中開展“積極的言語實踐活動”,通過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激活學生的思維,實現對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學科育人。
《課標》對專題教學的描述要求與深度學習的理念和特征高度一致,都強調了學生“有意義地、主動地學習”,突出實踐取向,重視基于核心素養的問題解決,強化對高階思維的培養,最終指向人的全面發展。
指向深度學習的語文專題教學要求在現有內容的基礎上按照《課標》要求,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和重構,聯系生活和職業進行教學設計,在語言應用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下面以《中國優秀革命作品》專題為例,從學習主題、學習目標、學習任務和學習評價四個方面探討指向深度學習的專題整體教學設計的思路與方法。
一、引領性的學習主題
(一)如何確定引領性學習主題
引領性學習主題是依據課程標準、基于學習內容的高度凝練。學習主題的提煉要盡量體現學科學習方法、認識方式、解決問題路徑等引領性作用,能夠激發學生深度參與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發展。通過主題學習,學生不僅要形成相關學習內容的知識結構,還要形成對于這個主題的認知結構,形成核心素養。
(二)《中國優秀革命作品》專題的學習主題
《課標》強調弘揚“三大”文化,其中革命文化是黨領導人民在斗爭中構建的文化,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中國優秀革命作品》專題作品集中表現了革命文化這一主題。根據《課標》對該專題學習內容的要求,專題選擇了《與妻書》《沁園春·長沙》《荷花淀》《百合花》四篇文章,這幾篇文章反映了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到解放戰爭時期,革命先輩為追求國家和民族獨立而英勇奮斗、百折不撓的愛國精神和崇高品德。結合專題的內容與要求,確定專題的學習主題為“回顧革命歷史,明確青年責任”。
在主題的引領下,明確本專題的學習路徑為:讀先烈遺書,理解革命志士的藝術形象,明家國大義;誦領袖詩詞,領略主席詩詞精神力量和語言魅力;賞革命小說,感知革命青年的成長,體悟詩化小說之美;以綜合實踐活動為出口,融情共鳴,明確青年責任。
專題教學設計以中國革命史的時間線為軸展開,引導學生了解革命歷史,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深入感悟、學習中國革命過程中涌現出的英雄人物和他們的崇高精神,進而堅信黨的領導,結合實際自覺踐行新時代青年的責任。
二、素養導向的學習目標
(一)如何確定素養導向的學習目標
素養導向的學習目標是依據《課標》的學業質量標準、內容要求和學業要求,結合挑戰性任務完成過程中學生的表現,確定具體的體現水平進階的目標。
素養導向的學習目標,是核心素養目標在專題的具體化。它的應然狀態是教學設計的起點,也是教學實施的終點。確定專題學習目標有“四個依據”,分別是學科課程標準、專題學習主題和核心教學內容、核心素養的進階發展、學生實際情況。
表述清晰、規范的學習目標是組織學習內容和選擇教學方法的依據,也是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依據。完整的學習目標包含學習內容、學習途徑、學習行為及相應的行為水平。
(二)《中國優秀革命作品》專題的學習目標
1.語言目標
(1)學生能夠借助注釋及微課等學習資源,通過閱讀有關革命傳統的詩歌、小說、書信等文本,了解不同文學體裁的語言特點及藝術特點,感受這些作品的精神力量和語言魅力。
(2)學生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根據詩文的情感基調和音韻節奏錄制朗誦音頻或視頻。
(3)閱讀小說,學習品味小說不同的語言風格,體會小說構思的精巧,能找出文中環境描寫、人物描寫的句子并進行分析,概括總結小說的人物形象。
2.思維目標
(1)能理解詩歌中的意象和小說中的人物形象,能從語言、內容、情感或寫法等角度,運用分析、比較等思考技巧,對具體的文句進行分析,鍛煉形象思維能力,發展批判思維。
(2)通過比較閱讀、跨媒介閱讀以及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等方式,豐富學生學習體驗,促進獨立性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3.價值目標
(1)通過對本專題詩文的誦讀、鑒賞與寫作實踐,引發學生感受文學的魅力,加深對現實生活和文學作品中的革命英雄形象的感受與理解,領會人物崇高的革命精神,體悟作品的語言美、意境美,提升審美情趣和審美品位。
(2)學會通過多種媒介語言形式了解中國革命歷史背景,深入學習革命志士以及廣大群眾為民族解放事業英勇奮斗、百折不撓的愛國精神和崇高品質。理解個人幸福與國家命運的關系,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幸福的真諦,自覺參與宣傳中國革命優良傳統的活動,自覺踐行新時代青年的責任。
專題學習目標要將長遠的育人目標細化到具體專題的學習中,結合專題學習內容,聚焦學生學完專題后所形成和表現出的學科核心素養,以核心知識為載體,指向學生對學科思想和方法的理解,指向遷移應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新問題。同時學習目標的表述要可操作、可檢測。
三、挑戰性學習任務
(一)確定挑戰性學習任務
挑戰性學習任務是核心素養發展的載體,是學習主題、目標統領下整體設計的一系列學生思維活動和各類實踐活動的總和,由一組彼此關聯、結構化的、有邏輯的學習活動構成。通過適度的綜合性、開放性、實踐性任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學生深度參與學習,引導學生進行探索。
挑戰性學習任務的任務進階順序或順應真實問題解決路徑,或順應學生的學科思維發展路徑,從知識關聯到知識表征再到知識應用,每個學習活動與學習目標有明確的對應關系,由學習情境、驅動性問題、任務流程(操作性要求)和學習內容組成。
(二)《中國優秀革命作品》專題的學習任務
本專題一共設置了四個大學習任務,每個任務下又有若干小的活動,具體如下。
1.誦先烈遺書,明家國大義——學習《與妻書》
本任務包括三個具體活動:一是文白對照誦讀——誦讀文意,了解革命者的生死觀和幸福觀;二是合作探究——領會主旨,理解革命者愛情之偉大、革命情操之高尚;三是小視頻腳本編寫——穿越時空的對話,感受家國大義。
2.讀領袖詩詞,感偉人氣概——學習《沁園春·長沙》
本任務包括三個具體活動:一是小組合作——梳理詩思,感受詩情,品味博大意境;二是比較閱讀——拓展延伸,探究不同秋意,體會革命豪情;三是實踐活動——誦讀經典,傳承愛國精神。
3.賞革命小說,品詩化之美——比較閱讀《荷花淀》《百合花》
本任務包括三個具體活動:一是自主學習——熟悉情節,品讀人物,領會意境;二是合作探究——變化敘事視角,體悟文章主旨;三是比較閱讀——對比思考,鑒賞思考詩化之由。
4.繼承革命傳統,踐行革命精神——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本任務包括兩個具體活動:一是我是黨史解說員——參觀首都博物館“偉大征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特展”,學做黨史解說員;二是感受愛國情懷,領略偉人風采——以毛主席詩詞為主題的小課題研究。
本專題學習任務的設計注重學生思維水平的訓練和提升,四個任務設計角度各有側重,包含了多種任務形態,如朗誦、鑒賞、研究、創作、討論、宣講等,強調了創新和應用,鼓勵學生在個性化閱讀中進行創造、生成。在此過程中,學生實現點式思維—線性思維—多維思維—立體思維的轉變。學生通過參與活動,既習得了知識,又掌握了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實現了素養和能力的提升。
四、持續性學習評價
(一)確定持續性學習評價
評價也是專題教學的重要環節,不僅是對學生學習能力水平的評估,還是對其學習過程及結果的評價,更是對學習目標的不斷反思和修訂。教師要圍繞專題學習目標和內容制定具體的評價標準,以指導和調控學習過程、反饋與指引教學改進。
持續性的學習評價要貫穿專題學習始終,包括課前、課中和課后。教師要關注學生群體和每個學生個體在學習過程中的增值表現,對學生學習的各方面、各環節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評價,從而全面、準確地判斷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
持續性學習評價和學習任務要進行一體化設計,評價設計流程為:先依據專題學習目標確定評價目標,然后依據評價目標和學習任務確定評價內容,接著依據評價內容確定評價途徑,最后依據評價途徑確定評價方式與評價工具。做到教學評一致、評價內容與學習任務整合、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并重。
(二)《中國優秀革命作品》專題的學習評價
根據專題學習任務,教師對每一個任務提出具體的要求并賦予一定權重的分值,明確學生要達成的目標、學習成果形式及評價權重等。任務分解越清晰,學生的自我監控就越有效、越持續,教師也能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全過程地調控和支持。
在評價主體和方式上通過多元、多維、綜合、增量評價,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如對“我是黨史解說員”的專題學習的評價,要求學生以小視頻、美篇或PPT的形式將學習成果發布到校團委的微信公眾號,結合師生的點贊數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成績評定上采取定性與定量、學習過程與學習成果相結合的方式,學生成績總評可以根據學習成果、活動參與情況、課堂表現等綜合給分,以全面評價為導向,促進學生素養發展。
在評價中既有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也有對學生參與學生情況的評價,鼓勵每位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開展團隊協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教師不僅關注語文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品格塑造、思想情感,落實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關注學生的全面成長,突出對學生核心素養的考察以及思想成長的關注。
設計評價量表時要根據評價目的細化每個評價點的具體評價要求,指標越清晰,越能提高評價的準確性。
在評價手段上,要充分利用超星、UMU等學習平臺、軟件評價反饋的智能性、即時性特點,助力學生學科素養提升。
這樣立體化的學習評價可以全面反映學生專題學習的情況,有效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
五、小結
《課標》強調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語文教育不再是了解、掌握、運用某個知識點和某個能力點,而是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語文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語文綜合能力。指向深度學習的語文專題教學設計改變了孤立的、淺層的、碎片化的學習方式,凸顯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深度學習理念指導下,教師通過整合專題教學內容、提煉學習主題、設定素養導向的教學目標,開展多維、多元學習評價,突破單篇學習的窠臼、從“學科本位”走向“學生本位”。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完成有挑戰、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活動,發展語言應用能力、提高思維品質、提升審美素養、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推動具有核心素養在語文課堂落地。
參考文獻:
[1]郭華.深度學習及其意義[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
[2]王薔,孫薇薇,蔡銘珂,等.指向深度學習的高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21(1).
[3]張艷.中職語文教學改革中專題教學的應對及策略:以中外文學作品選讀專題為例[J].基礎教育課程,2020(18).
(作者單位:北京市朝陽區教育科學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