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華僑
摘 要:在現階段的小學班級管理工作中面向學生實施德育教育是在改革階段中對傳統教育的補缺,班主任教師將聚焦于小學學生的思想建設工作,有針對性地輔助學生塑造起更加良好的道德價值觀念,能夠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始終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并以符合德育觀念的行為成為服務社會與奉獻社會的一員。在當前的小學班級管理工作中,教師應系統剖析德育教育的具體內容,從中定位小學階段德育目標以及學生的發展需求,進而系統性地制定德育教育策略,有效推動學生道德價值觀念的有效建立。
關鍵詞:小學班級管理;德育教育;教育策略
在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觀念得到了進一步的更新與變革,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再一味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而是注重對學生進行綜合教育,使學生得到個人綜合素養的全方位提升。德育正是這一環節中對傳統教育模式進行補缺的教育方向,其引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強化對學生的精神教育,意在通過德育教育渠道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念,由此成為學生在未來社會生活環境中實踐行為的重要規范,使其能夠更好地利用所學知識成為社會建設環節中服務社會與奉獻社會的重要一員。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的認知規律與發展需求做好德育教育策略的研究工作,切實推動德育系統的全面建立,打造良好課程平臺推動學生個人思想水平的切實提高。
一、引入數字資源推動感性理解
傳統的德育教育以帶動學生建立機械化的理性理解為主,這導致大部分學生在實際的德育實踐中難以真正對德育觀點建立主觀性的思考,進而出現德育觀點難以落實在自身實踐中的問題,嚴重影響德育教育的實效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在面向小學班級開展德育教育的環節中,可以嘗試利用數字資源優化傳統德育機制,使學生在更具體的德育內容表現形式下建立感性理解,從而實現個人道德價值體系的優化。
例如在面向小學六年級班級的理想主義教育活動中,教師應嘗試將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為祖國建設做出過杰出奉獻人物的事跡通過視頻資源的形式引入課堂之中,引導學生對視頻資源進行觀賞。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真正通過動態化的演示資源,了解不同崗位中杰出代表為我國建設所做出的努力,并在人物接受采訪所表現出的情緒中感受他們在理想支撐下投入奮斗過程中的滿足感。這能夠以更立體的形式對學生形成更感性的理想,使德育中理想教育的內容以更具象的方式成為影響學生主觀心理建設的重要驅動,由此切實推動學生因向往而建立自身的理想,成為學生未來社會實踐的重要主觀驅動,切實為學生參與到服務社會與建設社會的實踐奠定重要基礎。
二、引入議題機制引導主觀思考
另外,在課程中教師還可以給予高年級小學學生以更多主體思考的空間,使其從中建立對德育觀點的主觀思考,從自身視角出發建立相對應的道德價值體系,真正成為日后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參與的重要指導觀點。為此教師可以在課程中引入議題機制,為學生的主觀思考提供具體方向與主題,從而強化學生思維的指向性,提高德育質量。
例如在面向小學六年級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環節中,班主任教師即可結合校園國旗下講話資源構建相對應的愛國主義議題,引導學生參與到議題環節中展開討論實踐。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將切實結合自己的情感與認知發表自己對國旗下講話內容的感悟與看法,從自己的視角表述自己心中的愛國主義價值觀念。而后教師可以基于學生在議題下的表達展開更為具體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使學生能夠出于議題下自己的主觀認知深化對愛國主義教育觀點的進一步理解,由此真正推動學生愛國主義價值觀的系統建立,為其未來社會活動的參與打下重要基礎。
三、引入實踐模式積累實踐經驗
高年級小學學生還具備了更強的實踐能力,因此在面向小學高年級學生開展德育教育的過程中,班主任教師還可以在安全性作為前提之下引導學生參與到戶外實踐活動之中,在以自身行為踐行德育觀點的同時,積累德育實踐經驗,真正為學生未來在社會中的德育活動參與打下重要基礎。
例如在小學六年級的班級德育活動組織環節之中,教師即可引導班級學生共同走出校園,置身于社區環境之中開展公共設施維護、綠植保護等勞動活動。這能夠使學生真正以自身的行為踐行勞動教育與社會公德教育觀點,并使其認識到在自身深處的收取環境中自己可以做出的實際奉獻。這能夠在推動學生道德價值觀念建設的同時,為學生開辟社會活動實踐路徑,使其在未來的社會實踐中真正以此為經驗支撐更積極地投身于服務社會與奉獻社會的實踐環節之中。
在小學班級管理工作中開展德育教育,教師需要切實根據所執教班級學生的實踐規律有針對性地創設符合學生特征的德育模式,使學生真正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建立直接的實踐體驗,以形成對德育觀點的感性理解,從中實現對德育觀點的深入內化,真正為其未來的社會實踐提供重要的價值指導。
參考文獻
[1]楊喜順.如何利用傳統文化促進小學生德育教育[J].教育研究,2021,3(12):43-44.
[2]楊韶剛.全媒體時代中小學德育的挑戰與應對[J].當代教育科學,20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