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
摘 要:語文作為伴隨我們一生的學科,其帶給我們的影響是一生的。作為基礎教育最重要的項目之一,小學語文同時兼顧著人文性、工具性的特性,其中的工具性就包括觀察能力。觀察能力可以幫助學生更加細致的理解生活、理解社會現象,這對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有效性而言具有重要意義。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教師就必須予以學生更多指導,使學生建立更為濃厚的觀察性趣以及更加準確的觀察方法。這樣才能夠掌握連續性、多層次、有效性的觀察方式。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觀察能力
前言
觀察的目的是為了感知外在事物,是透過溫度、氣味、圖像與聲音辨別事物的重要能力。絕大多數語文教師都知道語文教育的核心與關鍵在于使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形成適應社會的能力,其中就包括觀察能力。觀察能力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認知世界、豐富自己對知識的理解。觀察中的見聞與感受同時還是學生寫作中的素材。因此從某些方面來看加強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力度,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觀察性趣與正確的觀察習慣對學生而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利用閱讀引發學生觀察興趣
小學生對世間萬物都充滿了想象力與好奇心,也正因如此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撰者在編撰課本的時候充分考慮了小學生的年齡特性,課本內容大多具有趣味性、童話性特征。這些特征可以成為激發學生觀察興趣,使學生形成自覺觀察、主動觀察習慣[1]。如《亡羊補牢》、《揠苗助長》等課文就是寓言故事,講述的是寓言性內容,可以在幫助學生學習課文的基礎上,掌握做人的道理。再比如《小馬過河》是一篇類似于童話一樣的故事,學生在閱讀這種童話故事的時候往往會傾注大量的心血與精力。學生在閱讀《小馬過河》的時候總是會思考為什么小馬不會繞路,為什么小馬不自己看一看河水多深。當然有些學生也會將自己代入故事當中,思考如果自己是小馬又會怎樣做。學生在反復的想象與朗讀過程中,充分的理解了課文所描述的內容。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一同討論:為什么小馬沒有自己去探索河水有多深,作者是如何將故事描寫的如此生動形象。學生在討論與交流中明白,之所以小馬會出現這一問題應該是作者平時有自己觀察馬匹在過河時候的表現,這是作者用心體會所帶來的結果。如果作者平時沒有仔細觀察,就不可能做到對小馬過河時候心理變化掌握的如此準確,把握住讀者的心理,為讀者呈現如此細致、形象的故事。此時教師應當及時引導學生告訴學生,只要我們用心體會、用腦去思考、用耳朵去聆聽、用眼睛去觀察就能夠發現實際上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有著精彩的故事,只要我們能夠認真記錄下這些故事,自己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就能夠得到加強。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逐漸形成了觀察興趣,此時教師布置給學生一些的觀察人物,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具體的觀察方法,這對學生今后的成長以及興趣的進一步提升有很好的幫助意義。
二、利用閱讀掌握觀察方法與能力
(一)在閱讀中學會觀察的正確順序
正確的閱讀順序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條理分明的學習意識和觀察順序,學生在此過程中形成的各項能力就是表達能力的體現。為了使學生的表達更具有條理性,教師有必要讓學生掌握閱讀和觀察的正確順序、方法[2]。實際上小學語文中的大部分課文都是觀察性課文,即作者通過觀察將現實生活中的事物搬到課本當中,其中涉及到的人、事、物、空間、時間體現的都是觀察順序。這些順序在課文中有著明確的表現。舉例來說《雨點兒》這篇課文講述的就是作者在雨天觀察到的雨點降落情形。《升國旗》就是作者描寫的升國旗景象。《美麗的小興安嶺》就是作者親身實地體驗的小興安嶺景象,描寫的是小興安嶺的畫面。在學習這些課文的時候,教師要帶領學生一同分析作者文章的創作過程,如雨點兒是從天空中的云彩落下來的,在天空中雨點飄落到各種各樣的地方,有的雨點來到了有花有草的地方,有的雨點來到了沒花沒草的地方。最后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紅了,草更綠了。沒花沒草的地方則長出了花,長出了草。通過分析得知,雨點兒的描寫是由遠到近開始描寫的,先是描寫大局觀,隨后是中途的細致變化,最后是雨點的落地生根。教師此時可以讓學生利用生活經驗提出類似的例子,或仿寫類似的文章。有的同學以上學過程乘坐公交車上學為例,有的同學則以升國旗為例,有的同學以玩耍為例。這些例子體現的都是學生觀察能力,是提升學生觀察技巧、觀察水平的有效助力。
(二)在閱讀中掌握連續性、多層次、有效性的觀察方式
隨機性、多變性是這個世界最大的特性,如果只是從單方面去觀察,那么學生就無法做到掌握該事物、該事件的全部特點。只有從不同角度展開全方位細致的觀察,才能夠明確該事件的深層次特征[3]。是保障觀察結果更加謹慎、全面的必然要求。如《海濱小鎮》就是一篇分別從海灘、庭院、公園、街道等多個角度描寫鎮景的課文。也正是因為作者站在了多個時間、空間的角度進行了觀察,才能夠讓文章如此活潑、生動、具體。教師在完成這些可問的教學后,可以要求學生觀察植物、自然現象以及動物成長,做好詳細的記錄,幫助學生提升觀察能力與表達能力。
結語
閱讀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項目,教師有必要意識到小學語文閱讀教育的意義和對學生成長的價值。小學語文閱讀課程能夠深層次提高與拓展學生的表達、思維、觀察能力。實際上學生的各項能力成長是漫長的過程,是系統、長期的活動,一蹴而就、揠苗助長的方式并不能幫助學生很好的提高語文素質與語文能力。教師需要利用自己的教學經驗,在不斷實踐、不斷討論、不斷研究中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條件。只有當學生的閱讀活動中有了明確的計劃與目的,學生的觀察力才能夠得到切實的加強。
參考文獻
[1]郭俊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提升分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10):51.
[2]王國禮.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J].西部素質教育,2016,2(08):132.
[3]王安娜.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淺談[J].學周刊,2018(24):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