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利
摘 要:考慮到小學階段所進行的美術教育關系到學生審美觀的形成,因此必須保證該階段美術教學的質量,本文主要探究以美育人理念下所實施的小學美術教學的具體策略,充分彰顯以美育人在小學美術教學領域中的應用價值,更好的帶領小學生建立正確的美術觀,實現對于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有效培育。
關鍵詞:“以美育人”;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創新;策略
作為展開小學生審美教育的主要陣地,小學美術課堂的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小學生在審美水平方面的增長,同時也影響到小學生審美觀的建立,因此為了保證小學美術教學質量,作為小學美術教師就需要充分意識到以美育人理念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用的必要性,并積極掌握該理念在實踐中的具體應用策略,才能夠發揮以美育人對于美術教學的指導價值,推動小學美術課堂的創新。
(一)打造更具審美氛圍的小學美術課堂
出于保證以美育人理念在小學美術課堂中的滲透效果,作為小學美術教學需要有意識的針對美術課堂氛圍進行打造理想下的美術課堂氛圍,應當具備歡快,民主,親切等多項元素,為學生提供一個舒暢愉悅的學習環境,從而保持學生樂觀開朗的精神狀態,才能夠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審美教育過程中。而關于審美性課堂氛圍的創造,關鍵在于教師擁有良好的教學組織能力,能夠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精確的態度,溫和的語言和簡潔的行動,為學生提供一個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從而引領學生去感受美術學科所蘊含的美。另外一方面,教師也需要關注平等開放原則的應用,通過師生良好互動和學生彼此的交流以及討論展開對于美術所具有的美感和精神內涵的體會,幫助學生塑造美術學習自信心,收獲審美情趣增長。最后要求教師能夠依據小學生在課堂上的具體表現以及個體特征給予客觀評價和分析,幫助學生建立主動思考和質疑精神,同時豐富實踐活動內容,為不同的學生制定個性化的教學引導方案,以此推動學生的全面成長,彰顯美術學科具有的育人價值。
(二)挖掘美術教育資源中的審美元素
分析現階段的小學美術教學可以發現有關以美育人理念滲透不夠徹底的重要原因在于教師對于教材中的審美元素挖掘和應用力度不足,因此有必要重新審視小學美術教材中所具有的審美元素,通過積極挖掘和廣泛應用的方式更好的為美術課堂的開展,提供豐富的內容支持同時也為醫美育人理念的滲透提供載體。除了依托教材挖掘美育元素之外,也需要結合使用網絡多媒體等多種形式,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審美教育素材支持,通過豐富素材的方式保證美術課堂內容的充實,除此之外教師也需要關注自身,在審美數量上的持續提升,準確把握教材的審美教育,關鍵點才能夠在以美育人理念的指導下,更好的運用各種審美素材展開美術教學,例如關于審美素材的內涵以及教育價值的結構,并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進行應用,形成對于學生審美觀念和鑒賞能力的有效培育,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對審美素材進行分析評論或者是感觸的方式,發揮審美元素具有的教育價值。教師也可以依托于自身的教學能力和學生的個性特征,完成多樣化課堂教學方案的設計以及應用的形式踐行以美育人理念。
(三)把握美術教育領域中的審美品格
根據《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劃分的“欣賞·評述”“造型·表現”“設計·應用”“綜合·探索”四大學習領域,結合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從該視角作為出發點展開具有針對性的審美教育課堂打造。例如,在“欣賞·評述”領域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渠道收集具有代表性的經典美術作品,在課堂教學環節進行使用引導學生進行分析,通過對于美術作品評述和分析的方式,實現對學生情操的陶冶,以此來享受經典美術作品所傳遞出的藝術美,這對于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欣賞能力,提升效果顯著,并且關于經典美術作品的欣賞和評述,對于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包括審美意識,都有良好的激發效果,這種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影響深遠。又如,在“造型·表現”領域中,為了實現對于學生關于美的感悟和表現能力的教學,在日常教學內容方面,除了圍繞美術知識和技能進行傳授之外,更應當依據小學生表現出的身心發展規律,選擇與小學生審美特征相匹配的造型表現活動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讓學生自主嘗試不同材料對應的造型方法。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美術作業的結果,還要重視學生在整體“造型·表現”活動中的參與過程,并在學生試圖創造和表現美的過程中給予其鼓勵。
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以美育人理念下關于小學美術教學的有效策略,更好的符合新課改對于小學美術教學提出的相關要求,運用以美育人理念的指導,提高小學美術教學的有效性,展現美術學科的育人價值,切實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賞水平,讓學生通過美術學習收獲美的享受,實現藝術教育的提升,形成對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支持,
參考文獻
[1]黃鐵敏.以美育人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研究[J].成才之路,2020(15):102-103.
[2]勾爽.育美樹人成就不一樣的你——雙榆樹第一小學以美育人的教育實踐與探索[J].中國教師,2020(4):93-95.
[3]張海華.學校美育的超越性——基于中學美育實踐的困境與策略[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21(2):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