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婕
摘 要: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在教育領域被廣泛應用,教師要使小學生有一定的數學學習體驗,使線上和線下教學互補,將兩者有機結合,使數學教育達到更高的境界。教師在線上課堂當中面對面直播,對學生進行隨時點播錄像。教師要賦予數學教學新的時代氣息,對自己的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利用數學學科和線上教學的特點,做到思想性和科學性的統一,全面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線上教學;研究策略
引言
數學學科是歷史悠久的,一直備受著社會的關注。線上教學是互聯網科技不斷發展而衍生出來的產物,教師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時間空間的阻礙,給學生更多的學習空間和機會,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發現學生的長處,讓學生全面發展。教師要加強自身的數學知識儲備和實踐能力。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進行相對應的學習。本文根據小學數學線上教學的應用現狀作了調查,并提出了一系列解決策略。
一、提高教師教學素質,保證線上教學質量
對于線上教學來說,對學生視覺沖擊最大的就是教師的課件,教師要將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對學生進行預習指導。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教學備課都十分重要,教師要明確學習的任務和安排,讓學生進行積極思考。小學生具有較強的榮譽感,教師要對表現好的學生給予點贊,每天做好課堂總結,將學習狀態好的同學名單進行公開表揚,讓學生更有動力參與學習。教師要提高對線上教學的認識,把握好內涵和要求。
例如:在教授小學數學1-2年級人教版《長度單位》的時候,教師要珍惜好線上教學的每一分鐘,幫助學生快速找到自己的學習狀態,掌握好長度單位的表達和概念。教師的教學語言要有啟發性和簡潔性,保證學生的學習緊跟教師的思路,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獲得收獲。教師要把握好線上教學的節奏,提高線上教學的效率,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學生要能夠對線上學到的知識進行理解和應用,積累一定的數學活動經驗,獲得積極的情感。教師要通過線上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不斷開發自己的智慧,豐富線上學習的內容。
二、從學生角度出發,發揮線上教學的優勢
教師要教會學生進行知識的歸納總結,利用拍照、視頻講解等方式向學生展示數學思維導圖,引導學生的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給學生布置一些線上的作業,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能夠動手制作,在動手動腦中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線上教學具有一定的新穎性,可以讓學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數學家的故事內容,發展學生的數學智力。教師可以進行家校合作,引導家長配合自己的工作,發揮線上教學的最大優勢,讓家長帶領學生進行知識的回放,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知識的掌握進行靈活的學習。家長要幫助學生參與到線上課堂的討論環節,學生在討論當中發揮自己的暢所欲言和想法,更好地進行數學的學習。
例如:在教授小學數學1-2年級人教版《分類與整理》的時候,教學的網絡是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正常的情感溝通橋梁,教師要監督學生認真聽課,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給學生規定作業完成的時間,對學生進行表揚,找出一類物品的特征進行分類。教師要給學生設立一定的學習目標和評價體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要讀懂學生的心理。教師要利用線上教學加強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和實踐性,讓學生學以致用,找到數學知識的歸宿,發揮學生的意識。
三、及時調整教學內容,設計好線上教學的安排
教師要對自己的課程資源進行更新,構建自己的教學體系。數學是小學階段非常重要的學科,線上教學可以使數學教學變得生動有趣,教師要不斷的進行摸索,發揮線上教學的優勢,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線上教學是小學數學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教師要把握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數學學科的規律進行教學。數學學科本來晦澀難懂,直觀性講解會讓學生感到無趣。教師要學會吸引學生的目光,讓學生抓住課本當中的重難點。
例如:在教授小學數學1-2年級人教版《認識鐘表》的時候,小學生以感性經驗為主,PPT可以給學生一定的想象空間,學生根據PPT上面的圖片講解,可以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掌握分針、時針的特點和時間的概念。當學生沒有認真聽講時,教師可以多次呼叫,多次強調與家長保持聯系,保證孩子的在線高效聽課。教師在進行解題和板書演示時,能讓學生了解到自己的解題思路和規范作答,發揮自身的引領作用。教師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反思質疑的習慣,讓學生敢于追求真理,修正錯誤,教師要讓學生敢于正視自己。
結束語
線上教學可以讓學生的學習更加有動力,教師的教學經驗更加豐富,教師之間可以進行學習的教研,提高自身的研究意識,教師在線上教研當中共同商討,齊心協力不斷的成長。教師要利用線上教學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補充性的訓練,學生可以在線上學習時將產生的疑問進行記錄,并向老師提出質疑,通過問答環節,有效的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鄭玉潔. 疫情期間高校學生線上課程學習滿意度調查——以N校為例[J]. 山西青年,2022,No.625(12):9-12.
[2]黨雪真. 大學生線上學習效果及影響因素探究[J]. 山西青年,2022,No.625(12):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