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良開
摘 要:本文將從音樂欣賞課程的定義、“互聯網+教育”的優勢、音樂本質中的跨界融合以及多種融合渠道來探討初中音樂欣賞課程的教學,深入挖掘“互聯網+教育”這一時代背景下能夠提供給音樂欣賞課程教學的多重便利條件,在教師的反復探索與實踐中,從根源上解決當下負面化的教學局面、提升音樂欣賞課的地位、端正教學態度、探索新的教學途徑、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進而在優化教學氛圍的同時,實現初中音樂欣賞課程教學的新面貌。
關鍵詞:互聯網;初中音樂;音樂欣賞
1“互聯網+教育”的優勢分析
在音樂欣賞課程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其教學也同其他學科一致,需要教師明確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活動、展開教學活動與檢驗教學成果等。借助“互聯網+教育”,可以在以上幾個教學環節中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在明確教學目標之時,教師可以主動搜索現下最前沿的教學目標要求,時刻保持獲取最新數據的教學狀態,讓教學不僅停留于課本以內,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科學發展;在設計教學活動環節中,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教育”的豐富多樣性,選擇適合本班級的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最大程度的活躍教學氣氛、提升教學效果。從整體上來看,音樂教師在欣賞課程教學中應當從“欣賞”的角度出發,圍繞新課標指定的教學目標與教學理念,在“聽音樂”的過程中,融入學生的學生感受,引導學生探索音樂作品所帶來的深層次內涵。在音樂欣賞課程的整體教學環節中,“互聯網+教育”都擁有絕對的優勢。
2初中音樂欣賞教學內容中的“互聯網+教育”跨界融合
2.1從音樂與地域的關聯中談跨界融合
“互聯網+教育”的多種形式實現跨界融合,在學生了解音樂作品背后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慣特征、地理環境等方面知識的同時提升他們的音樂欣賞能力。例如,在欣賞西北音樂作品的時候。以方位為分類標準的中國地域上,劃分有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四個地理區域。在西北地區的音樂作品欣賞中,這些作品主要體現的是具有西北高原、盆地等地理特色的生活習俗與文化特征。假如學生沒有去過或者生活在這樣的地方,是不能夠體會到當地的山高風大、氣候干燥、民風彪悍且性格堅韌的地理人文特征的。因此,需要采用“互聯網+教育”的途徑,較快的帶領學生一睹當地的風貌,實現快速把握。教師選取適當的視頻素材,讓學生對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做一個初步的了解,從感受西北地區人民的生活面貌下了解其在音樂作品產生的嘹亮、深遠、高亢、明亮等音樂風格特征的原因與獨特之美。學生通過多媒體設備呈現出的形象化內容,實現仿若身臨其境的感知,在聽覺、視覺,乃至觸覺的多方刺激之下,實現對音樂的全方位欣賞與把握。
2.2從音樂與民族的關聯中談跨界融合
從初中音樂的教學內容來看中并沒有將舞蹈內容劃分出去,因此,在此可以引用部分舞蹈內容,大致的作為該話題的引申內容加以考量。以《青春舞曲》教學為例,作為新疆的一部典型的音樂作品,其是根據新疆民歌整理創編而來的。而非新疆人,沒有身臨其境的機會感受當地的人文特色,是不能夠切身的理解其音樂內涵的。這便需要借助“互聯網+教育”的優勢,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新疆特色視頻,帶領學生感悟不同的文人特色,通過對作品風格的整體把握,體驗這一歌曲4/4拍節奏所帶來的獨特魅力。通過對這一作品的深入學習與欣賞,讓學生學會把握歌曲情緒、歌曲旋律與節奏特點。并通過“互聯網+教育”,讓學生加深對這些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從大部分的音樂欣賞途徑來看,均需要對這些內容做出相應解釋,因此,學會欣賞的方法尤為重要。對于樂感相對強烈的學生而言,教師也可以引導他們在音樂欣賞過程中體會“變化音”所帶來的獨特魅力,了解“新疆風格”的旋律構成與走向。
3初中音樂欣賞目標中的“互聯網+教育”跨界融合
3.1從音樂基礎知識傳授角度談跨界融合
在初中音樂欣賞課程的教學中,除了需要引導學生學會音樂欣賞的具體方法,還需要在欣賞過程中積累必要的樂理知識。此處所談及的“樂理知識”并非專業音樂人員所學習的樂理知識范疇,而是建立在音樂初級層面的基礎知識,即初中音樂的教學目標。例如:作品風格、作品類型、樂器類型、作曲作詞人、節拍、節奏型、樂段、旋律走向等。而單純地向學生輸入以上理論知識內容,無非凸顯教學格外的單調,且從理論講授角度來講,學生的學習活躍度并不高。因此,需要應用多媒體等現代化設備,讓抽象化的理論知識變的“活躍”起來。
3.2從提升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角度談跨界融合
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并非在一言一語中就可以實現,需要教師與學生的足夠配合與反復練習。從中學生的學習、理解與能力角度來看,他們對于音樂的感知力相對較強,甚至不乏具有豐富想象力、思維能力與樂感能力強的學生。在培養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過程中,除了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內容以外,有必要引入“互聯網+教育”,通過多項技術的融合,幫助學生高效、愉悅的提升音樂欣賞能力,而非被迫的提升。這一能力的提升不僅局限于歌曲、舞蹈,還包括多聲部音樂、樂器獨奏與合奏等多種形式的音樂欣賞作品。在波瀾起伏的陜北風格、宛轉悠揚草原風格,澎湃激昂的愛國作品、細膩溫婉的抒情作品中,實現準確且深刻的欣賞方法的認知與運用。
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音樂欣賞課程是建立在音樂學科基礎之上的具體課程形式。以“欣賞方法”與“欣賞體驗”為主要的教學內容。由于具體的音樂作品會有不同的體現內容,且在每一部作品中,都存在不同的知識內容,有待學生去學習與感受。時代在飛速發展,知識也在不斷更新,只有緊跟時代技術的發展步伐,才可以永葆教學的生機與活力,在整體教學面貌的新穎與獨特之處做文章,吸引學生的眼球,為教學質量的提升添加更多的有效籌碼,并推動“在跨界融合理念下通過‘互聯網+教育’促進學生深入理解音樂”這一話題與實踐的進一步深入,為教學另辟蹊徑。
參考文獻:
[1]夏凌.賞出高度感至深處——談信息技術融入初中音樂欣賞課的實踐與思考[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19(09):124.
[2]孫光宇.慕課背景下高校音樂欣賞課教學模式探究[J].當代音樂,2021(07):46-48.
[3]馬嘉蔓.信息技術應用于音樂欣賞課的作用及策略[J].甘肅教育,2016(14):67.
[4]張麗.互聯網+背景下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策略探究[J].北方音樂,2020(21):24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