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堂 楊愷
[摘 要]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不僅對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而且對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重要意義,少數民族地區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積極開展,能夠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和諧穩定、繁榮發展。當前,少數民族地區的鄉村學校存在師資缺乏、系統性不強、創新性不夠等問題,本文從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弘揚傳統文化正能量、構建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體系三個方面提出新時期加強少數民族地區學校民族團結教育的工作思路。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鄉村學校;民族團結教育;實踐探索
*基金項目:1.天水市2021 年度黨建研究專項課題“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學校黨史學習教育的實踐策略研究”(TS﹝2021﹞DJ002)。2.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策略研究”(GS﹝2021﹞GHB1248)。
新時期,學校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不僅事關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教師職業素養提升,更是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需要,少數民族地區的學校更應當堅持育人為本,廣泛弘揚各民族團結進步價值理念,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與學校各項工作深度融合,不斷增強師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積極參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責任感,不斷鞏固發展各民族師生團結和諧、守望相助、積極進取的良好局面,形成共同推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體制機制和人文環境。以下是筆者所在學校結合自身作為少數民族地區鄉村學校的實際開展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實踐探索。
重視培育師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學校教育教學各項工作中深度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等內容,推動各民族師生手足相親、精神相依。
(一)堅持黨對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領導
學校要把黨的領導作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根本政治保障,學校黨組織要依據自身實際狀況積極部署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引導廣大教師深入學習、落實黨的民族方針政策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進一步增強道路自信和理論自信;利用例會、班會、專題學習會等組織師生深入學習強化《民族區域自治法》的宣傳教育和貫徹落實,進一步增強民族工作的制度自信。
(二)深入開展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教育
利用民族團結教育示范基地和網絡學習平臺,深入開展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教育,使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理念和“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的思想在各民族師生中入腦入心,筑牢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這個國家和民族最高利益的共同思想基礎。在此基礎上,引導廣大師生及當地群眾遵紀守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新時代社會道德新風尚,構筑起各民族師生共有的“精神家園”。
(三)常態化開展黨史等“四史”學習教育
新時期,教育戰線擔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任,學校要用多樣的形式常態化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等“四史”學習教育活動,將“四史”教育融入學校思想政治課和其他學科之中,引導廣大青少年學生從小學“四史”、知“四史”、明“四史”,進一步強化廣大師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增強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四)切實維護少數民族師生合法權益
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充分保障少數民族師生各項合法權益,譬如少數民族傳統節日休假權益。落實各民族一律平等、一視同仁的政策要求,引導各民族師生守望相助、和諧相處,防范民族歧視或變相歧視,堅決禁止出現煽動民族情緒的言行,堅決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
(五)加大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宣傳力度
大力開展民族政策法規及民族團結先進事例的宣傳教育,在學校開辟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宣傳專欄,充分利用班會、團隊活動、升旗儀式、墻報、板報等方式加大校內宣傳力度;利用宣傳手冊、宣傳海報、宣傳標語、致家長的一封信及日常家訪活動等,深入村組及學生家庭積極宣傳宣講“民族團結好故事”,擴大民族團結教育的社會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歸根結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遍Z家中學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進一步弘揚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的文化正能量,增強各民族師生的文化自信。
(一)研究、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地處絲綢之路咽喉要道,境內的原始遺存、先秦古跡、絲路遺珍等物質文化遺產不勝枚舉,張家川花兒、付川小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異彩紛呈,“鄉村記憶館”和“民間收藏”博物館也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學校堅持引導教師參與本地域傳統歷史文化研究、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創新研究、少數民族特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引導學生深入了解、認識本地域內的文化遺產,充分發揮出它們文化育人的作用。
(二)支持師生民族文藝作品創作
大力支持廣大師生創作民族團結好故事、創新少數民族文化產品,引導師生開展民族繪畫、雕刻、編織等藝術創作,展示歷史風貌、體現時代特色。教師帶動學生,學生帶動家長,更深入地了解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風土人情,增強各族群眾對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認同和對祖國大家庭的熱愛。
(一)各層面、全方位聯動“立德育苗”
積極培養民族團結教育方面立場端正、頭腦清醒、行動堅定、感情真摯的黨員隊伍、骨干教師隊伍和志愿服務隊伍,將“愛我中華”和“中華民族一家親”等納入教學內容,豐富、完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課程體系;發揮學校思政課堂主陣地作用,將思政課教學與民族團結教育深度融合;教師在遵循未成年人成長規律的基礎上積極挖掘本學科民族團結教育資源,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以寓教于樂的形式開展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基本國情教育。
(二)以各種活動為載體落實民族團結教育
在課程教學中融合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基礎上,把黨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規、民族常識、民族團結先進事跡的宣傳教育納入學校工作計劃,組織師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民族民俗博物館等,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征文、演講、知識競賽、圖片展覽、先進事跡報告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增強師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深刻理解,厚植愛國愛黨情懷。
(三)深入開展綜合性學習和主題閱讀
新時期,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必須與各種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和主題閱讀活動深度融合起來,組織引導廣大師生深入廣泛開展讀經典、誦經典、說感想、講故事等活動,在讀中悟,在誦中感,進而由“小手拉大手”,帶動廣大家長和周邊群眾參與進來,增強各民族師生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對偉大祖國的自豪感。
(四)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講好“一家親”故事
以“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為契機,采用校園文化墻、文藝節目、影視作品及現場報告等多種形式,通過校園廣播、微信公眾號等傳媒手段,講好當地的“軍民團結一家親”“各民族團結一家親”好故事;充分發揮學校文化優勢,集思廣益,編寫緊貼民族地區實際、傳承民族歷史優秀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教材讀本、快板書并組織師生廣泛宣傳,使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的“金種子”在師生及周邊群眾心中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綜上,少數民族地區的和諧穩定、發展繁榮離不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的貫徹落實,學校要始終堅持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在大山深處盛開。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舉行[EB/OL]. http:// www.gov.cn/xinwen/2014-09/29/content_2758816. htm,2014-09-29.
[2]教育部.教育部辦公廳 國家民委辦公廳關于印發《學校民族團結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9/ s3081/200811/t20081126_77787.html,2008-11-26.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