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吉 楊超群 金學睿 陳璨羽 張鈞凱 鄧國英





[摘要]目的 探究后疫情時代背景下部分醫學本科生從醫意愿現狀。方法 2021年1—2月,通過問卷星平臺對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為中心的多所醫學院校的臨床醫學本科生進行調查,發放問卷1038份,回收有效問卷833份,有效回收率為80.3%。采用t檢驗、方差分析和多元線性回歸等方法進行分析。結果不同專業和年級的醫學生從醫意愿不同,臨床八年制及低年級的醫學生從醫意愿相對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認為醫務人員有義務沖在一線的醫學生從醫意愿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關注疫情或經歷疫情后從醫意愿更加堅定、醫生職業自豪感增強者從醫意愿更高(P<0.05)。結論后疫情時代背景下部分臨床醫學本科生從醫意愿相對較好。為加強高素質醫學人才儲備,助力健康中國建設,仍需結合當下疫情背景對醫學生從不同方面進行合理引導教育,堅定其職業選擇信心,從而促進醫學事業發展。
[關鍵詞]臨床醫學本科生;后疫情時代;從醫意愿;職業信仰
[中圖分類號]G674.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22)12-0095-05
戰勝疫情,保障全民健康,其關鍵在于醫學的發展,其中高素質醫學人才的培養和儲備是不可或缺的一環[1-3]。在后疫情背景下,醫學生對于醫學道路的選擇是否有新的考量,其從醫意愿隨著疫情發展是否有更深刻的變化,這些依然值得關注。本研究旨在了解后疫情時代背景下醫學本科生從醫意愿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為醫學職業規劃教育、醫學職業素質教育和醫學信仰教育模式改革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21年1—2月,采用問卷星平臺,對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為中心的多所醫學院校2016—2020級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進行調查。共計發放問卷1038份,回收有效問卷833份,有效回收率為80.3%。本研究已由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并獲得所有研究對象的知情同意。
1.2工具
1.2.1問卷設計在前期研究基礎上[4-5],參閱文獻[6-7],設計完成《醫學本科生從醫意愿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一般資料、從醫意愿現狀調查、疫情防控期間基本情況和疫情后職業認知及職業選擇變化情況。問卷前言已說明此次調查的目的,并承諾對填寫內容保密,學生知情同意后自愿填寫。預調查后對問卷進行優化,確保條目簡潔、閱讀流暢、完成時間可控制在8min內。1.2.2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根據方必基等[6]編制的《醫學生從醫意愿問卷的編制》中的有關維度,通過Likert量表對從醫意愿從職業動機、職業情感、職業認知三個維度16道題進行評價,總分為1~10分,1分表示一定不會從事醫學工作,10分表示一定會從事醫學工作。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從醫意愿得分)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行t檢驗或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從醫意愿的影響因素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醫學生一般資料及從醫意愿現狀比較
833名醫學本科生從醫意愿為(8.31±1.79)分。不同性別和學校類型的醫學生從醫意愿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專業、年級的醫學生從醫意愿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疫情防控期間不同基本情況的醫學生從醫意愿比較
對疫情關注程度不同的醫學生從醫意愿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非常關注和比較關注者明顯高于一般關注者。對醫務人員有沒有義務沖在一線態度不同的醫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認為有義務的醫學生從醫意愿顯著高于認為無義務者。見表2。
2.3經歷疫情后不同職業選擇、職業認知變化的醫學生從醫意愿比較
醫學生從醫意愿隨著經歷疫情后從醫意愿的堅定而增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歷疫情后更不傾向于選擇呼吸內科、急診科、感染科的醫學生從醫意愿顯著低于其他選擇者(除比較符合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醫學生從醫意愿隨著對醫生職業自豪感的增強、對我國醫患關系會逐步改善的信心增強而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醫學生從醫意愿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以上述比較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作為自變量,醫學生從醫意愿為因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經歷疫情后從醫意愿更加堅定、對醫生職業自豪感增強的臨床醫學本科生從醫意愿較強。見表4~5。
3討論
本研究調查了后疫情時代醫學本科生從醫意愿現狀,并分析其可能的影響因素。結果顯示,不同專業和年級的醫學生從醫意愿存在差異,對疫情關注度、經歷疫情后職業選擇及職業認知變化等因素均影響醫學本科生從醫意愿。
3.1醫學生一般資料及從醫意愿現狀
作為我國醫療行業的重要后備軍,醫學生本科階段從醫意愿直接關系到未來醫療行業人才儲備。由本研究可知,臨床八年制醫學生(本科階段)從醫意愿顯著高于臨床五年制和5+3一體化專業(本科階段)醫學生,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畢業后即可獲得博士學位,相較于其他專業,他們的未來職業道路更加清晰明確。由于醫學職業發展對學位存在嚴重依賴性,臨床五年制學生若想追求三甲醫院,必須要攻讀碩士、博士,經歷漫長的求學之旅;而5+3一體化專業學生(本科階段)雖然不需要考研,但是仍需要考博,且相較于相同年限的臨床八年制,僅以碩士研究生畢業。因此,這兩個專業醫學生從醫意愿不如臨床八年制(本科階段)堅定。
醫學生從醫意愿隨著年級的增加而呈下降趨勢。對于大一學生,可能是他們當初報考時便存在盲目性,而初入大學有新鮮感,壓力較輕,使得他們并未有深入的考量。但隨著他們逐漸深入學習枯燥繁復的醫學專業知識,體驗了在艱苦條件下的實習以及面對患者和社會的現實,許多學生的激情會逐漸消磨,失去對未來選擇的堅定信心[8-10]。為此,學校需要革新傳統教學手段,針對高年級學生開展新的學習模式,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保持他們對醫學的熱愛[4]。同時,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宣傳醫務工作中的積極事件、先進典型和最新資訊,增進學生對醫務工作的認識,堅定專業信念,激發從醫熱情。
3.2疫情防控期間不同關注度的醫學生從醫意愿
調查數據顯示,對疫情關注程度較高者從醫意愿較高。當疫情席卷全國,一批批醫務人員勇挑重擔,義無反顧地奮斗在抗疫一線,他們偉岸的身影、堅定的信念深刻觸動著關注疫情的醫學生[11]。另一方面,一些從醫意愿原本就較高的醫學生也可能擔心疫情會給醫療行業、醫務人員帶來影響,因而對疫情關注較高。認為醫務人員有義務沖在一線的醫學生從醫意愿普遍較高,這可能是醫務人員的榜樣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醫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和使命感[12]。
3.3經歷疫情后不同職業選擇、職業認知變化的醫學生從醫意愿
51.4%的醫學生經歷疫情后從醫意愿更加堅定,近半數醫學生無變化。在疫情防控期間,廣大醫務工作者恪盡職守、廢寢忘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13],全社會為之動容,各方力量用不同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動和敬愛。這是醫學生家國情懷培養的重要一課,也提升了醫學生身為未來醫療行業接班人的職業自豪感。進一步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也提示,疫情后從醫意愿的堅定和職業自豪感的增強是影響醫學生從醫意愿的積極因素。此外,疫情的來勢洶洶激發了普通百姓的生命危機感,使得他們的生死觀、疾苦觀得到了深刻改變,更珍惜與醫方構建“醫患命運共同體”[14],這些均有利于醫患之間加深理解、增進互信,也或許是大部分醫學生能夠樂觀展望后疫情時代醫患關系的重要原因。
大部分醫學生在經歷疫情后更不傾向于選擇呼吸內科、急診科、傳染科。這可能是疫情防控期間,這些科室接觸新冠肺炎患者較為頻繁、密切,感染風險較高;身在其中的一線醫護人員也承受著不同的心理壓力,甚至表現出較大的心理應激反應[1,15-16]。因此醫學生可能擔心這些科室在未來也存在較大的職業風險,自己不能較好應對類似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相比之下,少數傾向于這些科室的醫學生的從醫意愿更高,可能是這些醫學生深受抗疫前線工作者鼓舞,感受到了他們在醫療體系中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想在后疫情時代以同樣的方式奉獻自我,傳承他們在抗疫中的偉大精神。
對于少數學生在經歷疫情后從醫意愿的消極態度,建議醫學院校能夠對其進行積極的正面引導和宣傳,在醫學生中樹立學習標桿,讓他們見賢思齊,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勇氣[17]。同時,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育人機制,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突出價值引領,營造理解和支持的良好氛圍[18]。
4結論
后疫情時代背景下,醫學本科生從醫意愿直接影響到專業認同度和學習積極性,影響到未來職業選擇和職業規劃,進而關系到后疫情時代高素質醫學人才的培養和儲備,關系到醫療行業服務水平和質量,關系到健康中國戰略的落實。從本研究結果看,醫學生從醫意愿較好,但仍需要結合當下疫情背景對醫學生從不同方面進行合理引導教育,堅定其職業選擇信心,從而促進醫學事業發展。
[參考文獻]
[1]戴旭波,唐姝,陳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期間醫務人員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情緒反應調查[J].實用預防醫學,2021,28(4):473-475.
[2]王麗萍,尚進,齊春琳,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常態化下某醫療機構院感防控機制和措施[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20,30(24):3692-3696.杜建,詹[3]啟敏.后疫情時代促進我國醫學發展的思考與建議[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20,52(3):405-409.
[4]楊超群,賴經緯,程雅青,等.部分高中生報考臨床醫學專業意愿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20,40(11):858-862.
[5]嚴吉,張皓,程雅青,等.高中生臨床醫學專業報考意愿現狀及其與職業價值觀、專業傾向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20,10(16):119-123.
[6]方必基,劉彩霞.醫學生從醫意愿問卷的編制[J].贛南醫學院報,2019,39(11):1176-1182.
[7] LEWISKL,HODGES SD.Expanding the concept of belonging in academic domains: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Ability Uncertainty Scale[J].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5(37):197-202.
[8]方必基,劉彩霞,郭建成.醫學生從醫意愿的現狀與培育對策研究[J].科技視界,2019,289(31):205-207.
[9]呂曄,劉慧,尹曉然,等.新冠肺炎流行期間醫學生職業認同現狀調查分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20,33(8):954-958.
[10]趙婉莉,周碧瓊,康鳳澆,等.醫患輿情背景下本科護生擇業職業價值觀的調查研究[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21,36(4):102-111.
[11]鄭帥,周琳,施云.疫情之下醫學生家國情懷培育[J].高校輔導員學刊,2020,12(6):93-96.
[12]張其羽,盧若艷,魏嘉誠,等.臨床醫學專業學生職業認同和就業選擇傾向的分析[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0(2):100-102.
[13]侯珍,徐剛,付晨晨.“最美逆行”對醫學生隱性職業素養培育的啟示[J].中國醫學倫理學,2020,33(11):1422-1426.
[14]王一方.后疫情時代的醫患關系[J].中國醫院院長,2020(16):82-83.
[15]姚輝,段偉,謝惠云,等.新冠肺炎流行期間一線護理人員心理應激反應的調查研究[J].寧夏醫學雜志,2020,42(9):794-798.
[16]趙偉,王瑤,王越,等.新冠肺炎初期臨床一線護理人員的心理應激狀態分析[J].心理月刊,2020,15(18):30-32.
[17]丁雪麗,劉思凡,荊雪,等.醫學生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背景下職業選擇的調查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20(6):22-23.
[18]岳國峰,趙麗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江蘇省某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生職業認同現狀分析[J].醫學與社會,2021,34(1):104-109.
(收稿日期:202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