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勇 華子瑜 胡艷妮
摘? 要:在新醫科教育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將課程思政融入專業教育中是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目標為導向,持續改進的教學理念,充分挖掘“兒科學”課程的思政元素,在充分分析學情的基礎上,創新教學方法,采用BPOPPPS模塊教學,線上線下有機結合,提升課程思政的水平。這種教學方法學生普遍更能接受,教學評價較高,可為臨床醫學專業的其他課程進行課程思政提供借鑒。
關鍵詞:課程思政;兒科學;混合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41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15-0165-04
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一環。在高校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目標中,價值塑造是第一要務。但高校中還存在不同程度的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兩張皮”現象,未能很好形成育人合力、發揮出課程育人的功能。伴隨著互聯網、新媒體及自媒體的飛速發展,各種思想與價值觀念激烈碰撞,大學生缺乏獨立判斷力,易受錯誤思潮侵襲;教學又是長期以教師講授灌輸為主,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及文化自信等受到不良影響,需要加強教育。
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2016版〕,作為我國臨床醫學專業辦學指南,對本科畢業生應達到的基本要求及辦學標準指明了方向。畢業基本要求中“科學和學術、臨產能力、健康與社會、職業素養”4個領域34條標準[1]。醫學本身是科學性、實踐性、社會性和人文性相融合的專業,首先需要扎實的理論基礎和過硬的實踐能力。所以應在培養專業理論和技能的基礎上,重視思政教育,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有機融入思政元素。
作為全國規模最大、影響廣泛、行業優勢明顯的兒科人才培養基地,重慶醫科大學兒科學院立足國家對高質量兒科專業人才需求,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學質量為核心,積極探索和實踐具有兒科醫學教育特色的思政課程模式,并取得顯著成效。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元素,“兒科學”課程是臨床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下面以“兒科學”課程中的“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章節為例進行介紹,如何將專業教育和課程思政有機融合。
一、挖掘課程思政元素
挖掘“兒科學”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從理想信念、職業精神、人文素養三個維度,課程思政貫穿教學全過程。
1. 強化醫者精神和人文素養:兒童病情變化快、表達能力弱、合作程度差,引導學生以大愛無疆的精神對待患者,關愛每一位兒童和每一個家庭。
2. 愛國主義和甘于奉獻精神:繼承和發揚前輩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 “西遷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振興國家醫藥衛生事業而奮斗。
3. 增強理想信念和堅定“四個自信”:兒科學的建設和發展,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少年強,中國強,兒童健康事關國家健康戰略,增強學好兒科學的使命感。
4. 立德樹人的關鍵不在于言傳,而在于身教。通過身教,潛移默化地向學生傳遞正向的價值信念。通過真實鮮活的PID案例以及教師的經歷分享,引導和培養學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和職業榮譽感,始終把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放在首位。通過免疫學科發展歷程的介紹,讓學生了解中國兒童免疫學科由落后狀態追趕并逐步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進程,體會前輩的科學精神和家國情懷。
5. PID是一種遺傳罕見病,是當今學術研究的熱點,但仍有很多未知學科領域有待探索。通過對PID新進展的介紹,不僅讓學生開闊眼界,更能激發學生對未知領域的興趣和學習熱情,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第二課堂的科研活動,也是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教學設計
(一)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是教學設計和因材施教的基礎。通過學情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1. 完成臨床專業器官系統整合課程學習,具備一定理論和臨床基礎,但不同專業學業成績有差距。
2. 臨床思維和實踐訓練不足,創新能力亟待提升。
3. 普遍存在職業榮譽感和關愛兒童的人文素養不足。
4. 樂于接受信息化學習,但部分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專注力不足。
(二)具體教學過程
課前:教師編寫課前PID自學指南,發布于線上平臺。包括:免疫學基本理論、疾病臨床特征等預習任務;學習目標、學習要求、學生分組、專業英語、文獻網站與查閱方法等。學生完成任務及小組討論,整理問題。教師進行指導,并調整授課內容。
課中:學生分享自學成果,小組互評和討論,完成高階任務。
教師逐層遞進,運用BOPPPS模塊展開,采用情景案例、問題探究、翻轉課堂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全員參與,積極思考,主動學習。
1. 導入(Bridge-in)
從“你愿意在泡泡球中最多待多久”發問,吸引學生興趣,引出在密閉的塑料罩生活12年的著名的“泡泡男孩”,引出主題:原發性免疫缺陷病。從 “泡泡男孩”身上,讓學生能同理心體會患者生活的艱辛,同時也讓學生體會醫學發展日新月異,“泡泡男孩”所患疾病目前已有根治手段。
2. 教學目標(Objective)
教學目標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教學目標的制定應以學生為中心,明確、可達成和可評估。人文素養方面,希望培養學生職業榮譽感和責任感,建立為兒科醫學事業奮斗的遠大理想。能力培養方面注重臨床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及自學能力、終生學習能力培養。知識層面,明確告知學生主要的知識目標及重難點。
3. 前測(Pre-assessment)
前測目的在于了解學生的基礎和能力,聚焦課堂目標,幫助教師適時調整授課的進度和深度。本堂課前測以提問的方式,采用雨課堂的線上形式進行覆蓋全員的前測,了解學生課前在超星平臺的預習情況。前測題目“免疫三大基本功能是什么?”與課堂重點內容密切相關,而且難度適中,聯結舊知,符合學生表達的需要。
4. 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 Learning)
參與式學習是整堂課的主體部分,也是課程思政的“主戰場”。把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溶鹽入水式地體現在與學生積極愉快的互動教學中,避免空洞的填鴨和口號。同時注重信息化教學的融入,運用在線教學平臺和信息化教學工具,建設微課、慕課等教學資源,推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常態化。課堂中,運用雨課堂、微助教等信息化工具,教師及時獲取學生反饋,增加互動;智慧教室和虛擬實驗室讓學生反復練習。整個教學過程得以全程跟蹤,教師和學生成為教學共同體。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1)引入PID的概念,強調定義中的關鍵詞,引出“免疫出生錯誤”這一最新提法,讓學生了解學科概念的發展。面對PID 400余種疾病,引發學生思考,抓住PID共同臨床特征和最常見的5種PID的重要性。
(2)PID的共同臨床特征
從學生已知聯想未知,用卡通畫的形式從已知的免疫三大基本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穩和免疫監視)推導PID對應的三大主要臨床特征,學生能更加深刻理解其特性。在PID三大臨床表現中,反復感染是最常見和最重要的核心表現。
反復感染的特點介紹中,從起病時間、感染部位、感染病原和感染次數4個方面,自然引導學生用4個字歸納反復感染的核心特征,即“一早三多”。用“三多”拋出熱劇《士兵突擊》“許三多”的形象,很自然的引入其經典名言“不拋棄不放棄”,強調不管對病人還是專業,這種精神都值得學習。
自身免疫和腫瘤也是PID的重要表現。真實病例圖片與學生一起分享,讓學生感受疾病的異質性,不能固守書本理論,而應重視實踐,辯證對待臨床征象。PID的臨床表現并不局限在上述三大表現,需要仔細甄別和思考。
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理解PID三大臨床表現,課前在線上平臺布置關于PID臨床特征的思維導圖作業。課中各小組選取代表上臺進行分享,學生及時進行點評,最后全體線上投票選出最優的思維導圖。翻轉課堂的教學形式鍛煉了學生自學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提高了學習積極性。而且采用信息化的評價工具,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3)5種常見的PID
PID疾病復雜,致病機制是難點。在知識傳授和臨床思維訓練中,潤物無聲的融入課程思政是課堂設計需要思考的問題。PID疾病發現的歷史中,讓學生體會醫學前輩的執著探索精神。教師作為一名醫生在疾病診治過程中的感悟分享,也希望能夠正面引導學生。5種PID中重點以XLA這一疾病的教學設計進行介紹。XLA是1956年發現的一種PID。從Bruton教授發現疾病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對臨床現象觀察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推導BTK基因突變,如何導致B細胞數目降低,免疫球蛋白水平下降等系列表現,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理論學習終歸是比較抽象的,采用鮮活的病案進行分析可以讓學生更有參與感和成就感。與學生一起分析病例的臨床表現,免疫學特征及影像學特點,及時檢測學習效果。通過過程艱辛的成功救治案例,對學生有正向引導作用。采用長期的靜脈丙種球蛋白替代治療是XLA的重要治療手段,但藥物價格昂貴,導致很多患者不得不放棄治療。國家將靜脈丙種球蛋白納入醫保,體現了國家對PID這一罕見病的關注和對患者的關愛。
接下來的其他4種PID總體上從機制、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診斷等幾個方面展開疾病特點分析。運用啟發式和案例教學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疾病專業知識,同時感悟兒童免疫前輩對學術追求的執著。PID診治方面仍有大量的未知領域有待學生去探索。
5. 后測(Post-assessment)
后測的目的須及時檢測學習效果,緊扣目標,課內完成,與前測對應,層級難度適度升級。本堂課擬采用案例題的形式全員檢測PID三大臨床特征的學習情況。采用案例分析形式對主要幾種PID的診斷要點進行檢測,同時增加如何與患者家長溝通病情的開放性提問。教師的正確引導對于學生未來勝任臨床工作非常重要。
6. 總結(Summary)
課堂總結需要圍繞目標,內容精煉,直觀易記。采用思維導圖的形式總結PID的核心特征。以口訣的形式和卡通的形象總結PID的三大表現,讓學生印象深刻。鼓勵學生第二課堂參與課題研究,提升科研和實踐能力。
課后:師生線上繼續討論。鼓勵學生在病友微信群與家屬交流,鍛煉醫患溝通能力。此外,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科研實踐的機會,參與科研課題的研究。科普短文、綜述、讀書報告等形式同樣可以作為學生課后提升的重要途徑。
(三)建立對教學效果的多元評價和考核模式
針對教學模式改革,建立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的考核模式,以及主觀評價和客觀評價結合的多元形成性評價。
1.過程性評價:基于課堂考勤、課堂互動、網絡測試、病歷書寫等內容考核評價(占35%)。
2.終結性評價:采用閉卷理論考試完成考核評價(占65%)。
3.多元化形成性評價:教師—學生—督導多角度反饋,評價內容包含知識、技能、情感和態度等多方面。形成性評價通過評估/反饋—學習/改進—再評估/反饋的閉環,給學生提出合理化建議,不斷修正,激發學習主觀能動性。同時讓教師進行教學反思,不斷改進,促進教學相長。
以學為中心,以目標為導向,持續改進的教學模式,需要時刻注意教學反饋。思政教育同樣需要及時獲取學生反饋并調整教學策略,不斷增強課程思政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
三、討論
課程思政建設的總目標是立足于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專業課程教學是課程思政最主要的依托,課堂教學是課程思政建設主渠道。
專業教育與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要堅持堅持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統一。實現價值塑造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有機融合,把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融合,“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形成協同效應。堅持頂層設計和分類指導相統一。針對不同專業、不同課程的特點強化分類指導,不斷提高課程思政建設的水平。堅持經驗傳承和探索創新相統一。一方面繼承數十年的教學經驗傳統,西遷精神。同時適應新的互聯網時代、學生的變化。積極探索,形成課程思政建設全面推進的良好局面。
在課程中,要積極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注意不同專業、不同學情的差異,做好學情分析。注意科研資源結合教學資源,展現學科進展,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質。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對提升學生能力具有積極作用[2]。此外,課程思政建設的效果怎么樣,關鍵在教師。重視師德師風教育,并作為準入條件。各種交流培訓,以賽促建。
教育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革和創新,構建符合兒科教育特色的集成教學模式。虛擬法庭、角色扮演、PBL、CBL等教學方法一方面提升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培養學生法制意識、醫患溝通及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延展課堂、義診、實驗室、三下鄉活動中進一步促進學生能力提升,品質培養。此外,形成性評價體系延展到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階段。不以一考定終生,學生參與小班教學的臨床實踐表現,尤其是思政關注的人文素養、價值塑造方面,要和最終成績掛鉤。
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重構教學時空,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習內驅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采用集成教學模式,大力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引導啟發學生進行探究式與個性化學習[3-4]。采用BOPPPS的模塊教學,并不斷反饋總結。思政教育也須及時進行教學反饋,不斷增強課程思政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逐漸讓學生形成“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的思維習慣,把思政教育的核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5]。采用Plan(計劃)-Do(執行)-Check(檢查)-Act(處理)動態閉環式課程質量保障制度,以培養具備崗位勝任力的高素質兒科醫學人才為目標。
將專業知識傳授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把思政教育潤物無聲的融入教學全過程,學生普遍更能接受,教學評價較高。BOPPPS的模塊教學讓教學效果也有明顯提升。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工作委員會.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2016版)[M]. 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7年.
[2] 楊秀玉. 高校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J]. 教育教學論壇,2020(34):274-275.
[3] 楊帆,楊天明. BOPPPS 教學模塊的混合式教學[J]. 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23(01):126-128.
[4] 金紫陽,蒲川,邱增輝,等. 醫科院校“課程思政”3×4教學體系建設的探索與思考[J]. 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21,29(04):532-536.
[5] 高德毅,宗愛東.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 中國高等教育, 2017(01):4.
(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