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基礎教育階段,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于學生的能力發展而言,意義重大,特別是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人才需求的指向與核心素養的養成存在重要聯系。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以循序漸進的教學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教師應盡的責任。文章對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英語;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周鳳華(1991—),女,江蘇省如皋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二實驗小學。
核心素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養成的,它涉及多個方面的內容,所以需要學生進行長時間的積累以及長久的學習。而在各個學習歷程中,小學是學生正式學習的起步階段,也是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固定自己學習思維的關鍵時期。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并真正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在學生心中埋下良好學習習慣的種子,為學生今后的英語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調整教學理念,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要想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不僅要努力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去學習英語知識,還要不斷糾正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合理的部分,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效率 。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摒棄傳統教學思想中“大包大攬,給學生解決一切問題”的觀念,盡可能地減少對學生的干預,讓學生減少對教師的依賴,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地學習英語知識,凸顯其學習主體地位。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在課堂上多傳授英語學習方法,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學習的途徑。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才能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并懂得如何高效學習,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例如,在學習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 2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這一課時,學生可以通過學習單元內容,逐步掌握乘坐不同交通工具的英語表達方式,并學會運用相關句型。同時,小學高年級學生已具備基本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教師可抓住這一特點,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在練習活動中積極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從而有效發展與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首先,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學習“metro、bus、near”等單詞,在教學單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除了老師的方法,你還有什么方法可以有效記憶單詞?”對此,學生會積極分享自己的單詞記憶方法,從而能更高效地實現這一單元基礎內容的學習。在學生具備一定的單詞基礎后,教師便可以帶領學生朗讀課文內容,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做好準備。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掌握本節課的重點句型,并進行總結。教師可以提議學生先進行自主閱讀和自主總結,之后再以小組合作的模式,對課文重點進行歸納整理,以此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效率。基于此,學生開始認真地閱讀教材,教師則在課堂中管理學生的自學紀律,關注學生的學習進度,并進行相應的指導。最后,在學生自學完成后,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享自己的收獲與感想。有的學生說道:“這節課主要是學習‘How’引導的特殊疑問句,如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有的學生則是用對話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學習成果,學生A:“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學生B:“I take the taxi to school. What about you?”學生A:“I come to school by bike.”之后,教師再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拓展,如讓學生用“Where do you live? I live...”等句型結合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進行情景對話,鞏固學生的知識。
自主學習能力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促進其核心素養的發展,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給予學生更多自學的機會,尊重學生的意見,并結合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進行適當引導,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打破隔離模式,促進合作互助教學
在以往的英語課堂中,學生的知識來源主要是依靠教師的講解,很難了解同齡人的學習方法 。因此,學生的學習形式較為單一,這不僅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還會使其學習知識的途徑變得狹窄,難以進行有效的學習拓展。在對小學學生學習心理和學習習慣進行分析后,教師不難發現,年紀相仿的學生溝通起來會更加融洽,也更能暢所欲言。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多為學生創造交流互動的機會,讓學生積極進行合作學習,彼此幫助,互相溝通,分享自己的學習方法,探討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這樣的交流互動,能夠讓學生以更為輕松的學習狀態沉浸在英語學習中,并找到更好的學習方式,彌補自己在學習方法上的不足之處,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例如,在教學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7 “How much?”這一課時,教師首先應當意識到,想讓學生熟練掌握本單元的重點句型,自己不僅需要進行有效的引導,還要組織有效的交流活動,強化學生的口語練習,推動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實現高效的教與學。學生對句型的研究,更適合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運用小組合作的模式,能明顯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對此,教師首先應根據學生的學情,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個小組中都要有1到2名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這樣的分配方式能使各組的能力水平處于較為均衡的狀態,使得各組的學習效率相當,從而更能發揮合作學習模式的優勢。然后,教師再給學生進行“shoe、sock”等單詞的范讀,并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練習,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擔負這些單詞的發音、拼寫的工作,這樣學習相對落后的學生也不會有太多的壓力,能夠輕松練習。接著,在句型的學習中,教師可以讓每個小組模擬真實購物的情況,并且自由分配角色進行對話練習,如有的小組進行了以下對話,學生A:“Can I help you?”學生B:“Yes,I’d like these shoes. How much are they?”學生A:“They are twenty yuan.”學生B:“OK,here you are.”還有另外一個小組的對話如下,組長問道:“What can I do for you?”學生C:“I’d like some clothes. How much is it?”組長回答道:“One hundred yuan.”學生C:“It is too expensive,sorry.”最后,教師再讓每個小組的學生說出其他組員的優點與不足,從而讓每個學生都能借鑒他人長處完善自己。
通過合作、互助,每個學生都能夠在小組中得到發表自己想法的機會,從而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學習。此外,小組合作的模式還能讓學生積累學習經驗,形成較強的合作交流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改變單一模式,組織多樣化文化活動
圍繞核心素養的培養展開小學英語教學,不僅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考驗,也是對學生現階段語言能力、思維發展的一種考驗[1]]。從學科特色來看,英語是一門外語學科,它不論是語言習慣還是學習方法,與我們平時常用的漢語都有著很大差異,因此,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講,學好英語是一件很有難度的事情。再加上在如今的英語課堂中,教師仍使用過去的教學方式,導致英語教學課堂比較枯燥、無趣,使得很多學生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對此,教師需要在日常講課的過程中,改變以往的“講練”模式,嘗試將課堂還給學生,為學生構建更為開闊的英語學習平臺。教師可在英語課堂中融入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能更好地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背景,使其對英語學科產生關鍵性的認識,從而刺激學生的學習欲望。
例如,在教學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8 “At Christmas”時,基于主題,教師便能在教學內容中對比中西文化的差異,從而激發學生內心的探索欲望。同時,這一主題所表現的西方節日活動習俗在學生的生活中也較為常見,在圣誕節時,學生可以在商家的圣誕活動中感受到節日氛圍。因此,教師從這里入手展開教學活動,是比較合適也易于展開的。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首先,教師帶領學生學習了“present、Father Christmas”等單詞。然后,教師以“Christmas”為主題,開展了“Enjoy English”的主題活動,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及查閱的相關資料,討論西方國家人們在圣誕節時都會做哪些事情。如有的學生說道:“I know,people will go to the supper market and buy many things.”還有的學生說道:“They will put the beautiful gifts on the Christmas tree.”對于學生的分享,教師應作出一定的評價、補充與總結。經過這一環節之后,學生對中西方節日文化的差異也形成了一定的探究意識,為在后續的課堂學習中營造更為熱烈的學習氛圍奠定了基礎。緊接著,教師組織學生演唱了一些英文歌曲,幫助學生創設與單元學習內容相關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教師還可根據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情況,選用觀看英文電影、表演英文話劇等方式,助力學生從更全面的角度了解西方文化。最后,教師讓學生由西方的圣誕節聯系我國的節日,比較中西文化的不同與相似之處。在對比的過程中,要注意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實現學習價值。
通過多元化的活動吸引學生主動學習,并將英語知識融入其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英語知識,帶給學生更多的快樂。同時,多元文化的融入也豐富了學生的文化底蘊,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四、聯系生活情境,提升英語課堂趣味
小學是學生初步接觸英語學科的時期,也是大部分學生開始系統地學習英語的階段,所以很難讓學生一下子就完全接受這門外語學科。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母語的影響,容易產生排斥心理。對此,作為學生語言學習的引導者,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英語學習與其興趣、經歷等方面的聯系,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我們不難發現,在小學英語教材中,有很多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以這些內容為切入點,將英語教學與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創設生活化英語教學情境,從而減輕學生由于陌生而產生的抵觸心理,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例如,在學習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 6 “In the kitchen”這一課時,因為這一單元的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所以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教材內容中的生活元素,并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導入單元知識點。這樣,學生基于生活情境,能在學習過程中以更為自然、主動的學習狀態去學習,從而達到更為良好的學習效果。在對“Story time”模塊的教學內容進行導入時,首先,教師給學生播放了“Apple song”這首英語歌曲。然后,教師使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展示了“tomato、potato、fast food”等食物的圖片,并讓學生說出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哪種食物。這一環節也可通過簡單的搶答小游戲來完成,讓學生通過更為輕松的方式來熟悉這些單詞的中文含義。接著,在學生有了單詞認知的基礎后,教師再進行相應的拓展,讓學生去思考這些食物中哪些是健康食品,哪些是不好的食品,從而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同時,這樣的話題也與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相適應,能夠引起學生的重視。最后,教師給學生播放了本節課的課文錄音,在學生聽完后,讓學生模仿錄音中的對話方式以及相關的句型,并結合生活的真實情景進行對話練習,以此鍛煉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語能力。如有的學生模仿道:“Mom,is there any pear juice in the fridge? I am very thirsty.”“媽媽”說道:“No,but there is some apple juice.”“兒子”道:“OK,thank you.”還有的學生模仿了一家人吃飯的情境等。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采用生活情境,注入生活元素,不僅可以拉近學生與英語學科的距離,讓學生以更積極的態度學習英語,還可以豐富課堂內容,讓學生更樂于探索。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對學生的有效引導,也能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從而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
五、總結
總而言之,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不能一蹴而就,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對教師來說任重而道遠。因此,教師應結合英語學科的特點,積極探索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科學教學策略并展開實踐,不斷地完善與創新英語教學模式,為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而努力。
[參考文獻]
萬彬彬.巧用閱讀教學助推小學英語核心素養提升的思考[J].文理導航(上旬),2021(9):51.
趙紅艷.利用信息技術助力小學英語核心素養教學[J].求知導刊,2021(31):28-29.
奚冬梅.核心素養理念下小學英語教學方式的轉變[J].求學,2021(23):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