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芬
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方法很多,廣州市番禺區石碁鎮文邊小學在疫情防控線上教學期間,逐步探索出“以趣味助力 提高思政教育實效”的教學策略,提高思政教育實效,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筆者將在文章中具體分享一節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案例。
關鍵詞:思政教育;小學二年級;線上教學
一、案例的背景分析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課堂也發生著變化。作為一線教師,在教學中應挖掘和利用學生的創新思維,巧妙地將課堂教學引向生活,注重課堂之源——生活。在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讓我試試看”“試種一粒籽”的線上教學中,筆者以文本教材為載體,讓課堂教學貼近于生活,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賦予課堂以生命和活力,讓道德與法治線上教學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的過程描述
本節課是“試種一粒籽”,目的在于教會學生認識常見植物的種子,自己動手進行種植實驗,體會植物生長的過程。對于種植,學生肯定是興趣盎然的。當筆者公布本節學習內容時,立即有學生分享自己種植的盆栽圖片,可見他們對種植的興致濃厚。筆者立刻穩定學生高昂的情緒,告訴他們,認真學習,種植水平會大大提高。之后,學生都認真地聽課了。
接下來,我們進行線上學習(第一課時),具體流程是:
(一)欣賞羊城春天絢麗多姿的美景,讓學生知道,如此美麗的花朵,都是由小小種子長成的,自然而然地引出課題。
(二)出示學習目標,明確學習目標,并讓學生帶著目標學習。
(三)開啟學習之旅。
1. 猜一猜:出示圖片,讓學生猜猜是什么種子。
2. 聽一聽:聽小猴學種植的故事,讓學生明白種植要根據植物的生長特點,掌握種植方法,還要經過細心呵護,才會有收獲的。
3. 想一想:向日葵成長經歷,思考向日葵成長經歷哪幾個階段?(播種、生根、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向日葵生長需要哪些條件?(水分、土壤、陽光……)
4. 居家試種活動指導:
(1)找一找:藏在家里的種子。
(2)學一學:種植的方法(問長輩、看書籍、上網查、要堅持)。舉例:種植綠豆、種植大蒜。
(3)寫一寫:我的種植計劃。
5. 課堂交流:
師:請回憶你的生活經歷,你認識哪些種子?
生:我種過綠豆、向日葵、西瓜、草莓、玉米……
師:現在,你打算種植什么種子?怎樣種植?請你寫一寫書本P15的種植計劃。
生:我想種綠豆,我想請媽媽幫我買綠豆回來。再準備一個花盆,還要準備小鐵鍬。
生:我想種大蒜,我想請爸爸和我一起種植,再準備一個花盆,還要準備大蒜和小鐵鍬。
學生紛紛說出自己想種植的種子,線上課堂氣氛異常熱烈。
下課時間快到了,教師布置作業,讓學生按自己的種植計劃,嘗試種植,一周后匯報種植過程。
線下拓展:種植交流匯報(第二課時)
本課是實踐體驗交流課,重點在于交流種植后的感受。因此,筆者以圖片的形式出示自主學習內容及要求,讓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然后進行交流匯報,為了讓學生多了解一些植物,在群內點名讓學生介紹,出現重復的,簡述即可。
在自學的基礎上筆者設計了互相交流,讓學生在小組視頻中互相交談種植體會。請學生帶著自己的種子進行視頻,分享種子的故事,在分享的過程中筆者預設請失敗的學生也談一談體會,在師生幫助之下,獲得心得體會。同時,讓每小組評選出最美種子,讓學生欣賞長出的植物,以此鼓勵學生增加種植信心及體驗收獲的喜悅。
本課重在種植種子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的是收獲,這里不僅指種植的成功,失敗中也是有收獲的。筆者在當堂檢測中選用教材的一段話“種下了一粒小小的種子,收獲了期待,收獲了知識,還收獲了……”讓學生暢所欲言。通過試種實踐,引導學生要養成仔細觀察、認真記錄、耐心呵護的做事好習慣。
通過學習讓學生談收獲,同時提出要求及鼓勵讓學生要繼續寫種植日記,之后我們還要展示我們的種植成果,并談談種植體會。這在要求的同時,也是在教育學生做事要有始有終,才能有所收獲。
三、案例的理念反思
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要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習做人,對學生進行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為學生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實際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他們在價值多元的社會中形成健全人格和正確價值觀打下基礎。
(一)提高學科教學的趣味性
小學生思維活躍,興趣廣泛,但是注意力、自制力相對薄弱。如果教師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僅僅要求學生在家自學教材或觀看視頻,時間一長,學生難免心生厭倦。更何況,疫情當前,正是開展德育教育的契機。
基于此,《道德與法治》教學要特別突出趣味性,要與當下疫情發展動態緊密結合,圍繞疫情開發德育主題。“試種一粒籽”的教學,讓學生知道,只要努力付出,居家也同樣可以享受生活的樂趣,感受春天的氣息。
(二)注重學科教學的實用性
疫情之下,《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要特別突出實用性,要采用主題式、探究式或項目式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在體驗中學。營造生活式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體現《道德與法治》的實用性。在教學中,教師將生活教育的理論融入教學活動中,并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使之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與教師的教學效率。“試種一粒籽”讓學生通過親自嘗試種植,體驗種植過程的點點滴滴。將生活元素滲入課堂教學中,進而順利開展生活化教學,使學生立足于生活對知識進行理解,加深對知識點的印象。
(三)講求學科教學效果
如何在不增加學生學習負擔的情況下,保障《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正常推進和有效落實,是擺在道法教師面前共同的難題。
所以,《道德與法治》教學要特別突出有效性,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幫助學生梳理教材框架、落實基礎知識及提高遷移運用的能力。“試種一粒籽”的教學,課前,筆者根據課程的提綱,精心選材,無論是學習內容的梳理、學習視頻的選取,力爭做到精選、精練、精致;為學生提供細致、明確的“學習指南”,包括學習流程、時間分配及落實內容;在線答疑,滲透疫情話題,梳理知識結構,點撥答題思路,加強情感交流。正是有了教師的精心引導、精準施策、精益求精,才有了學生在有限時間內有效地學習。
在這樣生動有趣的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課堂上,學生獲得了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也閃耀著創造性的光輝,師生都能感覺到生命活力的涌動,感到道德與法治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此更加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