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清元
摘 要: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歷史研究法等,梳理了中華武術的歷史背景及核心價值,結合當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認為中華國術在傳承發展過程中要做到“傳承守正創新”。從抓主線——守正創新;抓當下——經世致用;抓滲透——深化“三全育人”體系三個方面,闡述如何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穿于中華國術教育教學改革過程。為今后傳承弘揚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積極探索中華國術文化現代化新征程提供基礎理論價值。
關鍵詞:守正創新,立德樹人,中華國術
“武術”“武藝”“武技”是在非線性及多元性歷史演變過程中形成的名詞概念,武術教育內容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主旋律、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人才培養目標等“思政元素”有著高度的同構性。在“立德樹人”的理念下,怎樣“塑人”已經成為了新時代教育的重要旨意,中華國術在傳承發展過程中要做到“傳承守正創新”,“傳承守正創新”并非一味“守舊”,其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過程中文的選擇性吸收,即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二是要應世而行,跟上時代的步伐,適應現代教育教學改革內容及方法。
1抓主線——守正創新
1.1愛國主義精神
從炎黃到春秋,從秦漢至盛唐,武術文化在文化長河中,有著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底蘊。 “大漢王朝,北擊匈奴,南收粵越,西震西域,強漢之兵鋒,無敢攖者。”這是強大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陳湯的“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無一不在證明著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愛國主義”已經成為武術的一種內在精神,成為武術人的自覺意識和價值觀念。愛國”是武術人習武的初心,“衛國”是武術人的使命。
1.2 兼收并蓄
近代國術,對內更加的包容交融,武術家們也游歷大江南北,切磋武藝,交換心得,更不吝賜教,傾囊相授。打破了武術流派間的紛爭不斷,摒棄了自私自利的門戶之見,促進了武術各門派交流和發展,使得武術流派百花齊放,齊頭并進。對外而言,同樣秉持著開放、兼收并蓄的心態。在當時外國文化強輸入的時代,有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思想,我們應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技術,對于當時來說,無疑是解放思想的開端。文化全球化大背景下,世界各國文化交流協作密不可分。
2抓當下——經世致用
2.1“術德并重,文武兼修”
在成立中央國術館后,張之江提出”術德并重、文武兼修”的國術教育目標。目前對學生成長價值的體現僅停留在促進身體健康層面,對打造民族精神方面的價值并不明顯。同時,武術教學多注重于技術層面,而通過武術身體活動來感悟技術背后文化的層面較少。甚至根本沒有達到穩定、純粹的“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價值生態體系。通過國術教育教學,增強學生體質,使身體健康水平得到提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中華國術與之相關聯的哲學,醫學,美學等相關理論知識的掌握與交融。由對國術技術“求真”的不斷探索精神,吃苦耐勞的精神,感悟中華國術文化的核心價值,提升為國術發展創新的擔當與使命的責任感;
2.2追求卓越精神
國術經過歷史長河的不斷發展積淀,形成一個豐富的文化體系,習練者需要有著執著的探索精神;不斷進取、不斷創新的奮進精神;事物始終處于一種不平衡的發展、運動的狀態,而我們需要在不斷的運動和發展中不斷的思考,并在這種狀態中逐漸適應它,追求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在國術教育中,應該引導學生如何做到循序漸進式的“體”“悟”結合的方式逐漸加深對國術文化的認知,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從而培養學生對任何事物學習過程中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探索精神。
3抓滲透——深化“三全育人”體系
一是挖掘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積極引導當代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凝聚強大的精神力量與文化自信。二是禮儀常態化。“未曾學藝先習禮,未曾習武先習德”“武以德立,德為藝先”。對武術禮儀細微處的要求,有利于學生體悟出外在的“禮”所傳遞。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三是教學內容的設計。武術課程又為“武藝”“武技”,要區別于純粹的身體鍛煉,要更注重技術動作掌握的成效性。回歸武術本源,結合攻防含義使學生明確動作的技擊含義,達到知行合一。
4結語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對學生承擔著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塑造正確人生觀的職責。深化師德師風建設,造就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做好宣傳解讀,堅持全覆蓋、無死角,采取多種形式幫助廣大教師全面理解和準確把握,真正把教書育人和自我修養結合起來。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學規律和學生成長。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育更多卓越的人才去助推中國夢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