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位東
摘要:小學教師若想保障教學質量,并使其達到新課改的要求,首先需要激發出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實踐操作的重要性,才能夠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日常訓練活動中,這樣不僅能夠提升數學教學的質量與效率,還能夠在較大程度上增強學生自身的動手動腦能力,促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小學教師要認識到培養學生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并對其加以重視,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有效培養小學生的操作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操作能力;培養策略
引言:小學階段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既要提高學生的學習和研究興趣,又要使學生理解知識,促進學生反思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為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提供良好的基礎。小學數學教師應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不斷優化和創新自身的教學理念。
1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意義
小學數學是促進這一階段學生提升素質和全面發展的重要學科,小學生通過對數學學科的學習能發展自身的創新思維能力。伴隨小學教學體制改革的實施,小學數學這門學科與學生生活越來越密切[2]。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在實踐過程中鍛煉學生的數學創新能力,為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小學數學教師通過實踐活動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培養,能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創新能力,有助于學生綜合水平的提升。并且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入手,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實踐中得到更多反饋,而學生也會在實踐中轉換思維對數學知識進行思考探究,這樣學生的數學知識應用能力就會得到提升。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實踐活動能有效喚醒學生的熱情,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對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也有很大幫助[1]。
2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操作能力培養的問題
2.1小學生的學習狀態較為被動
不少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實踐教學時,還在應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就是在講臺上為學生演示相應的動手實踐過程,讓學生通過觀察理解相關數學知識.在這樣的實踐教學中,學生沒有動手操作的機會,即使有的教師會找幾名學生到講臺上進行操作演練,但是無法顧及全體學生,因此學生很難獲得親身體驗,導致學生無法真正理解相關數學知識,并且也難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另外,還有些小學數學教師為了節省教學時間,而將相關實踐操作活動提前準備好,并借助相關設備提前錄制好為學生播放,這樣會讓學生的學習狀態更加被動,學生自身的動手操作能力更難以得到相應的鍛煉,更不用說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了,并且還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整個數學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2.2受到實踐教學工具的限制
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對于實踐教學的重視度不夠,沒有意識到培養學生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在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時經常出現問題,導致學生的操作能力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另外,在數學實踐教學中,一些教師對于學校現有的教學工具過于依賴,其自身的思維也會限制在固定的范圍中,這樣則難以打破固有的實踐教學模式,導致長期采用單一的實踐教學模式而降低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新鮮感.再者,由于學校教學工具有限,在實踐操作中也無法兼顧全體學生,使得一些學生無法親身經歷動手操作的過程,最終導致難以提升學生的操作能力.
3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策略
3.1調動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實踐
小學生的心智不太成熟,在數學課堂上很難長時間保持注意力,這也造成了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經常會出現開小差、不認真聽講的情況。對小學數學教師來說,如果在課堂教學中一直沿用傳統的口頭講解方式,必然會讓學生感覺數學學習十分無聊,并且這樣的課堂活動與小學生好動的性格相背離,難以引起學生興趣。對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從學生的興趣入手,為學生構建良好的實踐活動氛圍,引導學生主動開展實踐操作,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2]。
如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認識、理解長方形的概念特征。具體來說,教師可在課堂上讓學生對粉筆盒、鉛筆盒的一個面進行觀察,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畫出相應的圖形。學生經過觀察、畫圖,就會對長方形的基本形狀、特征有所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對相關理論知識進行講解,深化學生記憶。隨后教師鼓勵學生在紙上畫一個長方形,并將其剪下來,借助實踐操作來鞏固學生的理解。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會對數學學習有更高的興趣,也能借助操作理解長方形的特征,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同時提升了實踐能力。
3.2創設豐富情境強化學生理解,提升其動手意識
現實生活中的很多現象、實物、案例等,都可以為小學數學課堂注入無限生機與更大活力,且更為貼近學生的認知特性。教師應加強對與教學內容相貼近的生活素材、資源、道具的開發與應用,讓學生在生活與數學的過渡、遷移、轉換中結合已有生活經驗開展數學學習,以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科學性、發展性,為動手操作能力培養提供鋪墊。在豐富教學情境的感染下,學生的思維也會得到充分激活、動手操作的意識自會全面激發,很多比較復雜的知識也會顯得更為通俗易懂,更利于學生掌握。既降低了教學難度,又促進了學生認知發展,
更強化了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例如,在開展“三角形的特性”教學時,教師可以將生活中常見的“三角形”引入課堂來創設情境,組織學生觀察、探究、分析其特性與差異,在對比中獲得更為直觀的認知體驗。隨后,在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動手來畫“三角形”,并拿出三根木棒擺出三角形造型,對邊、角等獲得充分感知。同時引入三角形的定義。最后,通過對生活中自行車架、籃球架等生活實物的分析,讓學生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在豐富情境的驅使下促進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提升[3]。
3.3兼顧課外生活,拓展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數學是一門可以改變生活的學科。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僅是在課堂上,更在教室之外。例如,在學生學會米、分米、厘米的概念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余時間測量周圍物體的長度,在測量前,讓學生先觀察,然后猜測物體的長度,并記錄下他們的猜想結果,最后比較他們的猜想結果和測量結果。這種教學方法能使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數據,加強學習對米、分米、厘米長度單位的理解和掌握,培養自己的實踐技能。
3.4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數學學科具有較強的抽象性,而小學生的思維發展正處于形象性思維階段,因此,小學教師在向學生講解相關數學知識時,需要將抽象性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學生容易理解的形式,以此降低數學知識的理解難度,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基于此,教師需要對以往的數學教學模式進行科學改進,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引導,鼓勵學生動手操作,促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加深對相關數學知識的理解,這樣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4]。
結束語: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其不僅可以優化學生學習方式,還可以實現對學生實踐動手操作、數學思維、創新思維等方面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綜合發展十分有利。
參考文獻:
[1]李小紅.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J].神州(上旬刊),2019(11).
[2]李春榮.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6(3).
[3]王利琴.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實踐能力的培養[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8(3).
[4]孫金燕.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J].未來英才,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