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企合作是我國高等院校產學研合作培養模式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是企業與學校進行積極有效地配合,有針對性為企業或社會培養人才,這是一種注重人才培養質量的新模式。本文以民辦院校社會體育管理與指導專業為例,針對社會對需求,分析社會需求與社會體育專業培養人才的關系,根據目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不足,試圖探索民辦本科院校社會體育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途徑。
關鍵詞:供給側;民辦院校;社會體育專業;校企合作
引言
以民辦院校社會體育專業而言,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了高校與企業之間的聯系,學校及時了解企業或社會對社體專業人才的需求,企業幫助學校完成對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以需求為導向、以專業實踐為目前,搭建“共贏、合作”的平臺,切實有效地提高民辦院校社會體育管理與指導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本文以遼寧省三所民辦本科院校社會體育管理與指導專業為例,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依托地方性民辦院校的特點,積極探索高校社會體育管理與指導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途徑與合作方式。
1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弊端
1.1對實踐教學培養的認知不足
實踐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以便于其在未來就業中能夠符合社會的需求。一些人對實踐教學環節的理解存在誤區,認為是培養方案中的專業見習、畢業實習或畢業設計等部分,一般畢業實習工作會安排在第六學期的前十周開展,學生結合自身所學的知識和技能來進行實踐,在實踐中總結經驗以便于未來的就業。然而,實踐教學的培養遠不足于此,對于當代大學生的培養來說應注重專業課教學的實踐部分,逐步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1.2缺乏社會實踐平臺
遼寧省三所民辦獨立本科院校缺乏與專業相關的社會實踐平臺,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與社會體育專業對口的社會實踐單位就是不同類型的健身俱樂部,出于某種原因,俱樂部管理人員對在校大學生來俱樂部進行實習工作持中立的態度。還有另一因素,是由于高校與健身俱樂部在搭建學生社會實踐平臺時難以達成共識,也是導致缺乏社會實踐平臺的主要原因。
2民辦本科院校社會體育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實施策略
2.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模式探索
民辦本科院校社會體育專業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大力發展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以及社會實踐能力,學生獲取的知識和技能要與社會需求相一致,學院積極搭建社會實踐的平臺,為學生創建有效地實踐平臺和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實施校企合作的模式通常有三種:以學校為主體的初級合作模式、以企業為主體的中級合作模式、學校和企業共贏的高校合作模式,高校和企業可以根據合作的階段來選用具體的合作模式。本文從三個模塊來探索社會體育專業實施校企合作的高級合作模式:(一)培養方案的“共同建設”;(二)教學實踐的“共同合作”;(三)社會實踐的“共同培養”。
社會體育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塊從整體上來看,企業由始至終參與到學校的人才培養當中,從培養方案的具體細節制定到教學實踐的培養最后再到社會實踐的培養,企業的作用不可忽視,學校和企業的合作關系更加重要。如此的培養過程實效性強、學生的知識體系立體化,從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2構建基于市場需求的課程體系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和技能的媒介。在教育新形勢的改革背景下,社會體育專業應積極根據社會實際需求來調整培養方向,調整課程的教學內容。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為社會體育專業課程開發與設計提供良好的實踐條件,高校社會體育領域的專家、民辦高校的專業教師、企業中優秀的管理人員共同探討與商議,拓展和開發的課程內容與當今市場需求充分結合,例如開發體育旅游、體育信息、體育新聞等課程。理論類課程在掌握社會體育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開發關于健身俱樂部經營與管理、體育賽事策劃等方面的課程,拓展學生知識的同時提高其崗位實踐能力;實踐類課程根據學生學習的不同階段設置不同實踐平臺,鍛煉學生的實踐教學能力、實踐工作能力等。
2.3共同搭建社會實踐平臺
搭建社會實踐平臺不僅是為高校學生提供實踐基地,還可以為企業員工的在職培訓提供良好的平臺。從高校角度分析,社會體育專業對學生的培養離不開專業的場地與器械,但我國高校社會體育發展至今,其中限制其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硬件設施落后。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企業為高校提供目前市場最為權威、專業的健身場地和器材,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高校社會體育專業建設的缺失。社會實踐平臺的搭建是雙效的,企業(健身機構)要派出優秀的人才向學生講解與介紹實習工作的內容與專業器械的應用,這對企業員工來說也是一個自我提升的過程,激勵員工不斷地學習,以不同的形式提高員工工作的積極性。
2.4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
“雙師型”教師是指教學經驗和工作經驗兼備的教師,高校社會體育專業“雙師型”教師隊的建設,采用高校與企業共同合作建設的方式,高校向企業引進學歷高、資歷深的高管人員來學校授課,向學生教授企業(健身機構)經營管理的具體方法與手段以及企業管理的實踐經驗,增加學生關于實踐管理的相關知識;高校社會體育專業注重對社會體育領域人才的引進和師資培訓,高校保持與企業的密切聯系,要求社體專業教師向企業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以保持教師知識與教學的與時俱進性。
小結:
為了解決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培養方案中教學實踐環節的缺失以及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并未很好地轉化為實踐技能等情況,校企合作促使企業和高校形成良好的對接,協作完成對培養方案的制定、構建基于市場需求的課程體系、共同搭建學生社會實踐的平臺以及搭建“雙師型”教師隊伍,全面地提高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進一步推動我國高校教育改革的進程。
參考文獻:
[1]唐天龍.校企聯合培養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探索與實踐[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2(06):20.
[2]王志剛.基于職業角色的社會體育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21):76.
[3]何忠.高校社會體育專業開展校企合作辦學的實踐與探索[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4(11):35.
[4]高成強.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校企護彤、雙向流動”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文化與教育,2015(12):203.
基金資助:2021年遼寧省民辦教育協會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課題編號:LMJX2021293。
作者簡介:李思瑩(1986.3-),女,漢族,籍貫:吉林省吉林市,碩士,沈陽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