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君
摘 要:導學案是教師編制的一種學習活動方案,在此方案中需要對學生的學習目標與學習內容、學習流程等各方面都進行規劃,以此指導學生完成自主高效學習過程。與此同時,導學案也需要具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優化發展的功能,以此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關鍵詞:導學案;初中數學教學;高效課堂
前言
新課改日漸普及的當今時代中,導學案在教學過程中發揮作用也越來越為教育工作者所重視,尤其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導學案更是學生學習途中的路線圖、指南針、方向盤,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道路保駕護航。因此有效利用導學案打造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是全體數學教育工作者應當考慮的重要問題。
一、初中數學導學案設計原則
(一)導學案需要具象化
數學是一門內容相對抽象的學科,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其生活經驗相對有限,因而難以對抽象的數學知識建立具象化理解。在此情況下,導學案則發揮了重要作用,教師在設計導學案時,需要把握其具象化原則,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在導學案中得以更為具體地展現出來[1]。
例如針對七年級下冊第5章《軸對稱與旋轉》的教學,教師即可充分考慮學生認知特點,并以此為依據在導學案中設計更為具象化的內容。此環節的導學案不必拘泥于書面材料,而是可以適當引入其他教學手段,如適當印刷手工材料,與導學案同時發放給學生,鼓勵其自己動手對軸對稱與旋轉等過程形象化地進行展示,從而在實踐中對這一圖形變化過程一目了然。在對圖形變化熟悉后,后續教學過程則更為容易,無形中也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導學案需要科學化
在設計導學案時,教師需要把握其科學性。導學案不是僅僅對教材進行簡單篩選與總結,而是需要合理分配學習環節,并在不同環節中以學生認知特點為依據,為其設計符合特點的問題與案例。例如在預習環節中,教師可設計與上一章節內容銜接的問題,使學生能夠在承上啟下的過程中提升自身學習興趣,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在教學環節中,教師需要選取貼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案例,從中提取與所學知識相關的問題,以此引導學生探究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在此環節中,教師需要使學生理解學習并不完全是為了應付中考,更重要的是應當學有所用、學以致用,真正能夠通過學習而達到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目標。對數學這一學科而言,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樹立縝密的邏輯思維,并將此思維有效應用于生活。在進行具體問題設計時,教師需要把握詳略得當的原則,并非教材中的每個環節都需要深入探究,教師應當先為學生進行篩選,使其在學習過程中分清主次[2]。例如在七年級上冊《代數式》教學中,2.1《用字母表示數》即可相對簡略進行教學,學生在小學時期即接觸過“用字母表示數”的概念,因而教師可不必在此章節大費周折為其進行解釋。
二、初中數學導學案應用流程
(一)導學案在課前預習環節的應用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是一句流傳了數千年的處事原則,至今在初中數學教師過程中依舊適用。作為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預習發揮了極大作用,而在預習環節中善用導學案,也能夠為后續學習過程掃清障礙,提升學習效率。在此環節中,教師需要在導學案中指出學習章節的重點與難點,并為學生明確目標,使其能夠在導學案的輔助下完成自主預習。在此基礎上,教師也需要在導學案中為學生設計相關問題,使其能夠帶著問題看書,以此找出章節中的重難點[3]。
例如在七年級上冊《一元一次方程》教學中,3.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一節的導學案中,教師可先在預習環節設計適當提問,以引導學生溫故知新,如“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等式的基本性質有哪些?”等。此后再設計本章節的學習目標,如“掌握方程移項法則,會使用這一法則實現方程的變形”等,使學生對自身即將進行的學習內容提前加以明確,以此提升后續學習的效率。
(二)導學案在課堂教學環節的應用
課堂教學過程中使用導學案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引導學生彼此交流預習成果與預習中遇到的問題,二是為學生提供機會使其展示共性疑難問題。在交流環節中,教師可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并使各組組長總結預習內容,每組選派代表在全班交流預習成果。教師可在此環節給予學生充分自主權,為每個學生創造機會使其擔任“小老師”,對其他學生的預習成果進行訂正。而在共性疑難問題展示環節,教師則需要將此類問題進行總結,并引導學生在導學案中加以標記。導學案在此環節中不僅為學生提供幫助,也在無形中為教師的教學指明了方向。在后續教學過程中,教師即可充分參考學生的共性疑難問題,決定自身教學重點[4]。
例如在七年級下冊《因式分解》教學中,部分學生能夠通過預習而了解多項式的因式分解方法,因而在交流環節中能夠應對自如,但可能仍存在一部分學生對復雜的因式分解并不熟悉,如xy+6-2x-3y的因式分解,此類學生僅能分解到x(y-2)+3(2-y)一步,而難以將(y-2)與(2-y)進一步合并。對此情況,教師則可將其劃歸為共性疑難問題,在教學環節進行重點講解。此題中涉及的變號問題也正是初中數學的重點內容,教師應當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理解“被減數與減數是可以互換位置的,但換完位置后需要變號”。從而學生則能夠對此式進一步完成因式分解,將其轉化為x(y-2)-3(y-2),從而能夠發現此式可繼續提取公因式(y-2),從而變為(x-3)(y-2),至此才真正完成了因式分解的所有步驟。
(三)導學案在課后鞏固環節的應用
“學而時習之”是為歷代所提倡的學習方法,由此可見復習環節同等重要。在課后鞏固復習的過程中,導學案依舊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在此環節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導學案中涉及的知識進行消化,并對所學內容及時整理與歸納,此后將導學案妥善保管,在日后學習過程中需要的時候可隨時進行查閱。在結束一個階段的教學后,教師也應當及時提醒學生將導學案進行整理并裝訂成冊,以此為期末復習提供便利。在實際教學中,常常有部分學生不理解導學案的作用,認為沒有必要使用導學案,針對此類學生,教師需要讓其理解,在學習過程中使用導學案并不是“走過場”,而是真正能夠發揮作用,使學習更具針對性,因而在學習過程中要將導學案進行有效利用,使其提升課堂學習效率。
結語
綜上所述,導學案已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扮演了日漸重要的角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運用導學案已成為新課改背景下的必然趨勢。在將導學案應用于課堂的過程中,教師仍需進行不斷探索,以使導學案真正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自身作用,使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更為高效。
參考文獻
[1]姬文亮.基于初中數學分層教學的學習評價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6(11):83-85.
[2]黃岳平.初中數學學科中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21(03):34-38.
[3]劉亞軍,耿宇.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構建初中數學高效生本課堂[J].中國教師,2019(S2):5.
[4]陳建新.基于“自助課堂”的初中數學教學策略[J].基礎教育參考,2016(14):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