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摘 要:創新創業工作有助于提升個人綜合競爭力,有利于為我國經濟建設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有利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財經類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適應我國現階段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財經類高校要發揮自身優勢,采取各項措施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平穩、順利的開展。
關鍵詞:立德樹人;創新創業;財經類;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8.105
1 創新創業教育與課程思政的關系
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財經類高校要緊緊圍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形成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從而幫助大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當前,全國高校掀起課程思政建設的浪潮,財經類高校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中必須不斷提升創新創業教育質量。
創新創業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舉措。我國正處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面對新的挑戰和問題,高等教育進行人才培養必須要立足兩個大局,準確把握當今世界和我國的經濟發展現狀,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新型人才。
2 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現實意義
2.1 社會發展需要開展創新創業教育
財經類高校肩負著為國家輸送財經類專業人才的任務,必須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伴隨著青年人的就業觀念不斷更新、就業市場需要更多的創新型人才,財經類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工作迫在眉睫。當前,正值國家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黃金時代,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在高校里開展創業教育就顯得意義重大。
2.2 提升學生就業質量和競爭力
2021年我國高等院校畢業生數量已達到909.4萬,較前一年的874萬人增長4.1%。大學生“慢就業”“緩就業”現象日益嚴重,“二戰考研”人數逐年增加,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突出。全國“用工荒”和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現象同時存在,結構性失業在逐漸增加。95后已經走上工作崗位,00后即將步入工作崗位,他們是尋求個性、追求張揚的一代。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減緩大學生的就業壓力。
2.3 學生創業需要高校支持
當前,全國各地興起創新創業的浪潮,中關村創業大街吸引了很多創新創業企業入駐,各地大學生創業園也在加快建設,大學生創業幫扶政策不斷完善。在現實生活中,在校大學生創業往往忽視技術創新能力,沒有發揮出專業特長。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很多學生選擇從開立淘寶網店、開設微商進行創業嘗試,有些學生選擇開設實體店。他們從創業項目選擇、資金尋求、項目選址、市場開拓、企業管理等方面希望得到學校的支持和幫助。
3 財經類高校開展創新創業的原則
3.1 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
高校育人工作必須加強黨的領導,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落實大思政建設中的重要內容。宏觀層面上,財經類高校需要做好頂層設計工作,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貫穿在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通過挖掘國家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加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過探索民族企業家精神、優秀校友精神,引導大學生積極投身社會發展和國家經濟建設。微觀層面上,要依托班級、團支部、社團組織建設,加強教師和學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學生群體中通過身邊的榜樣開展朋輩教育,講好身邊的故事。
3.2 堅持知信行統一
財經類高校的學生必須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容,同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學生的自我追求,外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財經類高校要培養高素質財經類學科專業人才,為經濟發展儲備后備力量。財經類專業大多要求學生做到學以致用,將所學的知識用于國家經濟建設發展中,需要學生將小我融入大我,把社會、國家、民族的價值融為一體。
3.3 堅持教育者先學習
高校教師作為落實創新創業的執行者,承擔著傳道受業解惑的重任。創新創業教育是新形勢下的全新教育模式,要求從事相關教育的教師不斷提升自我水平,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4 財經類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途徑
4.1 打造校級服務平臺,整合資源優勢
財經類高校要利用自身優勢,整合政府、企業、學校三方的資源,打造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服務的平臺。目前,幾乎所有高校都設有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有關就業指導信息隨處可見,而關于創業方面的組織與指導信息幾乎沒有或很少看到。
成立校級就業創業指導中心、大學生創新社團,完善創業課程、創業體驗課程的授課體系,為有興趣和意向的學生提供理論指導。聘請校外企業家、創業校友擔任“創業導師”,為在校學生提供創業指導和咨詢服務。積極尋求校外企業合作,建設創業實踐基地,組織學生奔赴實踐基地進行學習、實踐,通過實地走訪感受到祖國發展的成就。
4.2 健全服務載體,提供三大平臺
高校應利用自身的優勢,在開展課程思政建設中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到人才培養體系中,不斷豐富和拓寬創新創業教育實訓平臺和實戰平臺。
首先,完善創新創業教育平臺。提升創新創業理論課程的效果,通過了解國家經濟發展的財經政策和重要時政熱點,讓學生了解我國取得的重大成就,從而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教師可制作微課程短片,依托微信公眾號、微信朋友圈、抖音等新媒體手段的傳播,實現課內、課后思政的教育效果的融合互補。采取線下線上混合教學、財經專題辯論、與民族企業知名企業家對話、與財經界知名校友訪談,使學生身臨其境,了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狀況,體會到黨和人民的不懈奮斗。
其次,建設創新創業實訓平臺。通過創新創業課堂,采用“創業沙盤演練”讓學生獲取創業知識;采用小組討論,讓學生在交流中碰觸思想的火花。通過創業實訓遠程平臺,讓學生體驗商業行為和環境。通過“創業大賽”“挑戰杯”等各種創新創業的競賽活動,提升學生創新創業的實踐意識和能力。通過專業實習、暑期實習等社會實踐,讓學生積累豐富的創新創業經驗。
最后,搭建創新創業實戰平臺。高校與當地政府、企業合作,成立校級創業園,為有創業意向的同學提供場地、政策、資金的支持,幫助學生成立創業公司,進行創業實戰體驗。
4.3 完善服務機制,確保工作運行
健全的組織制度。學校黨委牽頭,聯合各部門建立一套科學、可行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制度,力求明確各部門的具體工作,整合和優化各部門的資源。最終形成由學校黨政領導帶頭,各部門做到權責明確、分工明確、職責清晰。
完善的服務體系。首先,尋求各方資金支持建立專項資金,為創業項目提供經費支持;其次,開展創業園區、實習基地的建設,加強與政府、企業的合作建設,為學生尋求創業場所;再次,配備專業的創業指導教師,幫助學生解決創業中遇到的困難。
高效的評價機制。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機制,確保教育的成效,提升教育的質量。一方面,要評價教育的覆蓋范圍和取得成效,考評學生參加創新創業活動的人次、舉辦創新創業活動的數量、創新成果的轉換數量、學生各項競賽的獲獎數量。另外一方面,要評價學校配套制度的建立,包括創新創業教育制度、資金的投入、創業園和孵化場所的創建、企業實習基地建設、學生激勵制度。
4.4 豐富教育形式,加強體驗環節
針對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是一種新的嘗試,在具體開展工作中應該采取多種形式來提升效果,形成“以學促實踐,以賽提能力”的模式。開設“創新創業”、KAB課程,普及創業基本知識;邀請財經界創業成功人士舉辦創業沙龍、經驗分享,開闊學生視野;組建財經創新創業學生社團,豐富學生校園生活;舉辦經濟類創業沙盤演練,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體驗創業;開設校園創業項目,鼓勵學生進行創業實踐;成立創業孵化園,扶持學生創業項目。
4.5 開展創業培訓,提高師資水平
打造一支專業水平高、有戰斗力的師資隊伍,成立由任課教師、專職學生工作干部組建的師資團隊。組織教師參加創新創業教育師資能力提升班、KAB,夯實任課教師的理論水平。組織教師奔赴經濟發展的龍頭企業進行實踐,通過參與企業經營管理、體驗創業環節來將創新創業知識進行運用。此外,要加強校外導師的輔導力度,由高校牽頭聘請成功創業的校友、經濟領域知名企業家、經濟管理方面創業成功人士作為特聘導師,定期為高校學生開設課程,從而緩解高校教師實踐環節的薄弱。
4.6 依托經濟類社團活動,打造創業氛圍
高校承擔著學生的思想引領工作,承擔著全校各類社團的管理工作。加強對經濟類社團的支持力度,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普及經濟知識、企業管理知識,進而營造校園創新創業氛圍。舉辦創新創業實踐、企業調研活動,提升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豐富學生的實踐知識,培養創新創業意識。建立“大學生創業項目庫”,將好的創業項目和經驗進行整理,做好創新創業教育素材積累工作。舉辦創新成果展示會、創業項目發布會,進而深化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通過觀念疏導、政策引導、創新指導,提升學生創新創業的知識儲備。開展創新創業大賽比賽,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的興趣,對于優秀團隊和個人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
財經類高校開展創新創業工作對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至關重要,同時也是落實立德樹人工作的重要舉措。要在課程思政的大背景下,由學校層面統籌安排和規劃,形成校、院、相關處室通力合作的模式,將創新創業工作納入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最終助力學生職業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鋼.高校共青團組織服務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經驗探究——基于東莞理工學院的探索[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16,23(04):105108.
[2]劉帥,楊眾聯.新時期高校共青團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途徑研究[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5,(05):4143.
[3]徐良,楊雪,刑文會,等.“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探究[J].決策探索,2021,(11):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