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日迪古麗?艾比布拉
摘要:基于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各項要求,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需要進行改革,能夠增效的效果,因此可以推陳出新,創設許多的新策略,如可以利用課本引出問題,再組織學生自學研究,還可以從生活視角切入,引導學生互相辯論等,從而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策略
引言:道德與法治是中學階段的必學課程,會起到思想明燈的作用,對學生具有重要影響,既可以逐步地培養更為健康的思想人格,又可以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念,最終可以提升中學生的思想水準。
一、引出問題,自學研究
在一般情況下,中學生會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存在諸多的疑惑,以往會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明白課本中講述的內容,但是從效果來看,許多人的學習記憶逐漸減少,說明未能深入內心。因此,需要改變策略,可以通過引出問題的方式,促進學生能夠保持研究的心態,自主思考課本內容,一方面有利于培養自學意識,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解課程《集體生活成就我》時,可以用集體話題引導學生討論,如以經典小說《西游記》為例,先讓想象小說中的四個主人公,即孫悟空、唐僧等人,通過討論總結每個人物具備的性格特點,如唐僧較為溫和、孫悟空較為暴躁等,隨后提問:“到最后師徒四人取得了真經,這說明了什么?為什么彼此性格不同,卻能一起走到最后呢?”,需要學生圍繞集體進行討論,使其慢慢地明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在講解課程《根本政治制度》時,根據課本內容,可以分別提出許多問題,再組織若干小組互相探討,如在閱讀過關于人大代表制度的內容后,可以提出若干疑問,包括“你所知道的中央國家機關有哪些?分別有什么職能?”、“為什么全國人大需要為其他國家機關的工作報告審議?”等,在聯系課文內容后,可以慢慢知曉我國人大代表制度的職能及意義。
二、互相辯論,活躍課堂
在以往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由于課本內容多為文字內容,教師實施的方法是較為封閉的,即僅顧著講內容,未能充分延展,并且讓課堂氣氛變得較為嚴肅,進而導致學生的活躍性較低。因此,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互相辯論,始終圍繞課本內容,不斷地延伸思考,在激烈爭論的過程中,能夠提升活躍度,從而能夠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例如,在講解課程《敬畏生命》時,核心是讓學生懂得敬畏每個生命的重要性,可以在課堂中組織所有人參與辯論,首先可以拋出論點“生命是什么?為什么要敬畏生命?”,讓學生盡其所能,說出一切關于生命重要性的觀點。然后分別從他人和自己視角提出論點,即“敬畏自己的生命更重要”、“敬畏他人的生命更重要”,讓支持某一種觀點的同學互相發言,彼此爭論,在此過程中,使其能夠逐漸明白生命在本質上沒有區別,敬畏他人的生命等同于自己,從而認識本節課的核心思想;在講解課程《合理利用網絡》時,核心是讓學生懂得網絡的兩面性,并且由于當前許多學生都已有接觸互聯網的生活經驗,可以令其從自己的體驗中得出想法,由此展開辯論,如以“網絡究竟對當代人有沒有好處?”為論題,讓學生分別從“有好處”和“無好處”兩個方面進行思考,然后在課堂中組織辯論會,各方每輪指定一名學生發言,可以讓所有學生聽到關于網絡的兩面性觀點,最后可以進行總結,充分闡述網絡的優劣勢。
三、加入多媒體,充實課堂內容
在講解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過程中,有時會因為課本圖文信息的有限性,無法讓學生較為真實地感受某些事情的嚴重性,導致教學成果較淺,因此可以加入多媒體工具,用更為豐富的形式展示課本內容,一方面便于理解講解的哲理,另一方面便于指導學生,從而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講解課程《公民基本權利》時,從課本可知內容較多,為了便于認識各種公民基本權利,可以在多媒體中創建文檔,加入思維導圖,在圖中分別填入各種權利名稱,再分別具體闡述每種權利的類型等內容,在講解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在講解課程《遵守規則》時,本節課會讓講述社會中常見的各項基本規則,讓學生能夠產生敬畏規則的思想,若是僅單純地說文嚼字,難以讓學生信服,因此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在屏幕中分別演示多段視頻,讓學生親眼所見,產生較為直接的觀感,再行思考,如在屏幕中播放關于某次交通事故的視頻,A在醉酒狀態下駕駛車輛,未顧及紅燈,快速穿過馬路,直接撞向街邊,導致3人受傷2人死亡,其中包括駕駛司機本人。在看過后,可以讓學生思考引起該次事故的根因,再聯系社會規則思考,說一說能夠避免此次事故發生的方法,進而較為深刻地理解敬畏規則的重要性。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可以應用多種類型的教學方法,讓原本較為安靜的課堂更新面貌,學生會對課本中的內容產生較為濃厚的探究興趣,有利于充分講解課程內容,從而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昌玉.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構建路徑[J].名師在線,2022(15):25-27.
[2]張悅.情景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公關世界,2022(08):129-130.
[3]李世明.借助信息技術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成效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2022(2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