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容錯糾錯機制的構建,需要探索目標設計與基層實踐相結合的制度創新,克服容錯糾錯機制在規劃、運行、保障等環節存在的問題,最大限度調動黨員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建立為官行政的良性循環,真正發揮為敢擔當者擔當,為敢負責者負責的激勵作用。
◆關鍵詞:容錯糾錯機制;黨員干部;改革創新
一、容錯糾錯機制實施困境
(一)界定難
從當前容錯糾錯機制實施來看,界定不夠清晰。一是對“錯”的界定不清。各級地方文件在規定“錯”的范圍時,雖然依據中央規定的三個“區分開來”,采用列舉式、清單式等方式規定了容錯糾錯的具體情形,但這些對錯誤的劃分往往過于籠統,缺乏操作性強的的界定標準。二是對“容”的界定模糊。對容錯“度”的規定缺失,對錯誤“容”到什么程度,是部分免責還是全部免責,免哪部分責等標準缺少明確界定,造成容錯糾錯機制運行的盲目性。三是對“糾”的界定缺失。從目前各地出臺的容錯糾錯條例來看,更多的是關注如何容錯,對糾錯內容涉及的比較少,造成容錯糾錯機制在具體實踐中追求價值的偏廢。
(二)落實難
“為政貴在行”,但當前容錯糾錯機制落實難現象比較突出。一是形式大于實效,落實不到位。目前各地按照中央要求陸續制定出臺了容錯糾錯政策,但實施辦法同質化傾向明顯,難以與本地實際發展情況、主要矛盾和干部實際需求相適應,操作性不強,實踐功能弱,難以真正落實。二是方式方法滯后,落實走樣。一些執行者的工作方式方法因循守舊,缺少創新舉措,面對新的制度安排,一味坐等上級指示,沒有實地調研,缺少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視角,致使制度落實成效大打折扣。
(三)考評難
考評是發現問題的重要方式,但各地實踐中的容錯糾錯考評結果卻差強人意。一是考評主體單一。目前各地容錯糾錯的考評主體主要以同級紀檢監察機關、組織人事部門為主,而且這兩部門還同時是規則制定、調查認定、懲罰處理的主體,既是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缺乏第三方的介入,影響容錯糾錯考評的公信力。二是考評指標難把握。容錯糾錯考評指標多以定性為主,缺少細化、量化的指標規定,考評的公正性、準確性大打折扣。三是考評結果運用范圍狹窄。從目前各地容錯糾錯考評結果運用來看,更多的是僅限于單一免責,沒用進一步與工作獎懲、教育培訓等機制掛鉤,降低了容錯糾錯機制的產出效益。
二、容錯糾錯機制實施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思想認識有偏差,對容錯糾錯機制的重視不夠
雖然各地也已陸續制定了容錯糾錯的意見、規定,但在實際工作中部分干部特別是各級各部門的主要領導者,對容錯糾錯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把握政策規定和精神實質的堅定意志,實施中怕麻煩,怕擔責,主動實施容錯糾錯的積極性不高。另外,部分黨員干部沒有形成維護自身容錯糾錯權利的自覺,對相關制度的具體內容、標準理解不透,把握不準,對運行機制及其申請程序了解不足,影響容錯糾錯工作的有效開展。
(二)機制構建有缺失,制度建設跟進不到位
地方制度設計的系統性不強,配套制度建設跟進不及時,嚴重影響了容錯糾錯制度的效果。例如,在地方實踐中,“容錯”和“糾錯”機制的的設定存在著不平衡的現象,更加側重于“容錯”,對“糾錯”缺乏正規的文字解釋。此外,制度的頂層設計與地方政策落地銜接不暢。部分政策制度的設置脫離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政策制定者沒有認真調研當地容錯糾錯的現實需求,對基層黨員干部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政策制度安排研究不夠,只是十分籠統、模糊地提出制度建設要求,導致容錯糾錯制度建設的盲目性。
(三)輿論氛圍有障礙,缺少寬容的社會環境
理解包容的社會輿論氛圍不濃,影響容錯糾錯機制的實施。由于少數干部的不當行為放大了基層干部群體的負面形象,導致社會輿論給基層干部貼上了固有“標簽”,造成當前的社會氛圍對干部工作失誤的寬容度并不是很高。
三、構建容錯糾錯機制的對策建議
(一)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明晰容錯糾錯機制的價值理念
1.提高思想認識,強化組織保障。各級黨委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高度重視,要做到“愿容”“敢容”“善容”,并旗幟鮮明地推進容錯糾錯機制。還要將相關政策內容納入到黨員干部日常學習培訓中,讓“容錯糾錯”根植于干部心田。
2.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強化政策引導。制定完善科學的選人用人政策,著重選拔任用敢于改革創新、銳意進取的優秀干部,為廣大黨員干部提供看得見、摸得著的“標桿”,激發干部干事創業、拼搏進取的積極性。
3.發揮典型作用,強化榜樣引導。以正面典型為榜樣、以反面案例為鏡鑒,積極開展正反典型學習,引導黨員干部正確理解和把握容錯糾錯機制的核心價值理念。
(二)理清法定的職責邊界,明確容錯糾錯機制的基本范疇
1.界定“錯”內涵。一是將容錯糾錯放入黨內法規做系統性解釋。制定專門的規章制度明確界定“錯”的內涵,并將其與《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黨內法規進行無縫對接,進而實現黨內法規體系的協調性、統一性。二是將容錯糾錯放入法律法規做法理性解釋。進一步確定容錯糾錯的法理意蘊,并給予其科學的法律解釋,劃定實踐工作中的“紅線”和“底線”,提升容錯糾錯機制的法律效力和正當性依據。
2.明晰“容”的標準。一是制定標準要突顯容錯糾錯的價值要求。從激勵干部擔當作為的初衷出發,堅持嚴管和厚愛結合、激勵和約束并重的原則,制定出能讓干部切實感受到政治上激勵、工作上的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關懷的標準,真正放下心理負擔,大膽干事,勇于創新。二是制定標準要切實可行、操作性強。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黨內規定,結合不同階段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全面、歷史、辯證的分析失誤和偏差的性質,保證容錯糾錯標準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3.確定“糾”的力度。一是明確糾錯的目的。堅持激勵、鼓勵黨員干部改革創新的目標制定糾錯措施,讓黨員干部在改正錯誤的過程中,提高認識和辦事能力。二是糾錯工作前移。進行及時跟進督查,對工作推進過程中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做到早發現早糾正,及時采取補救措施。
(三)制定科學的操作程序,規范容錯糾錯機制的運行
1.完善程序環節。應該以法治、民主、公開透明為原則,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建立一套從申請、核實、認定、處理到反饋、免責、糾錯、評估的完整操作程序,并且要堅持實施程序簡便易行、務實管用的原則,進一步細化每個環節上程序規定,將原則性規定具體細化為公平、公正、公開的可操作性程序。
2.細化工作流程。對容錯糾錯工作的各個環節和步驟的工作要求進一步細化,明確各環節的注意事項、資料收集要求等,爭取各個環節的無縫鏈接,促進業務流程的規范有序。
3.公開運行程序。容錯糾錯程序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外,能夠公開的皆要按照要求公開運行過程,提高公眾參與的程度,自覺接受公眾媒體的監督。
4.創新流程設置。借助大數據、云存儲、物聯網等現代手段對容錯糾錯流程運行進行跟蹤分析,實現資源共享和數據共享,實現工作流程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完成工作流程的創新。
(四)做好制度的配套銜接,確保容錯糾錯政策穩定性
1.建立保護“有為”的救濟機制。一是暢通救濟渠道。在各級各部門公開容錯糾錯申請程序,并開通咨詢服務電話及網上申述窗口,通過信息化手段,開通黨員干部權益保障平臺,方便其依法維權。二是設置專業救濟機構。探索性設立容錯糾錯的非常設機構,機構人員由政府官員、法律人士、專業人士、群眾代表等組成,對黨員干部的公開容錯糾錯救濟申請進行專業分析,保障救濟措施的科學有效。三是要堅持以維護公正為主線,依法查處誣告陷害行為,確保“誣告必澄”,幫助黨員干部卸下思想包袱,有效保護好干部銳意進取的創新精神和工作干勁。
2.建立強化“有為”的監督機制。一是建立專業監督隊伍。通過民主推薦、社會選聘等方式,從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媒體記者、法律工作者和普通群眾中選聘社會監督專員,組建容錯糾錯社會監督專員隊伍,對容錯糾錯體制制定過程、運行過程、實施結果進行全方位、常態化的社會監督。二是構建立體監督平臺。不斷拓寬監督渠道,強化組織監督與群眾監督聯動,暢通信箱、電話、網絡、微信等監督渠道,構建立體高效的監督平臺。
3.建立激勵“有為”的考評機制。一是采取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考評方式,對黨員干部的政治品質、實績實效等進行公正、科學、合理的評估,科學甄別干部的功過是非,大力營造“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干部選用環境。二是不定期對容錯糾錯機制開展情況進行督查,及時了解和掌握各級各部門容錯糾錯機制納入整體工作部署情況及其負責人履行容錯糾錯工作職責情況、主動運用容錯糾錯機制情況、制度完善和實踐創新、典型案例和先進經驗總結等情況,督查結果納入年終目標責任考核。
(五)加強輿論引導,營造良好的容錯糾錯氛圍
1.加強宣傳引導,培育寬松包容的社會文化。要應用社會多種活動載體加強對容錯糾錯機制的正確宣傳和引導,讓群眾理解改革創新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應該給予黨員干部一定的“試錯權”,潛移默化中培育出寬松包容的社會文化,使社會少一分偏見,多一分關愛,以包容的態度鼓勵先行先試者,消除干部群眾疑慮,避免誤解誤會,保護黨員干部在改革創新中的積極性。
2.調動參與積極性,在互動中營造理解氛圍。通過征求意見建議、聘請民間顧問、召開聽證會等形式積極引導群眾參與到容錯糾錯機制的構建及運行中,充分調動群眾及黨員干部的積極性并形成良性互動,讓群眾了解干部日常工作的不易,對基層干部在艱苦條件下,兢兢業業、扎實工作,不怕吃苦的創業精神,給予理解和公正的評價,進而營造一個寬松、寬容、和諧的干事創業環境,不斷激發保護干部改革創新積極性。
3.拓寬學習渠道,提升容錯糾錯機制的認可度。積極拓寬宣傳教育渠道,利用政府網站、電視廣播、手機微信等平臺,大張旗鼓宣傳發布容錯糾錯機制,引導黨員干部網上自學,提升黨員干部對容錯糾錯機制的熟知度和認可度。
參考文獻
[1]邵陽.健全容錯糾錯機制應直面的四大現實挑戰[J].領導科學,2019(13):35-37.
[2]張廣智.適應新時代要求推動干部擔當作為[J].黨建研究,2019(08):45-46.
作者簡介
邵茹花(1981—),女,山東聊城人,經濟學學士,中共聊城市委黨校法學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山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特聘教授,研究方向:政治學、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