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萍
摘要: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是新時期教育教學的先進導向,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的有力舉措。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教師應深切認識到朗讀于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意義,然而,目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實施并不樂觀,形式單一、過程枯燥等現象屢見不鮮。故此,現立足核心素養視域,就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創新策略展開相關探究,以期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朗讀教學
朗讀作為一種聲情并茂的閱讀形式,是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對強化學生語感、促進其語言表達、深化文章理解具有重要意義。但是著眼于教學實際,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余溫尚存,朗讀呈現形式化、固式化的現象,其育人價值未能得到有效展現。深入了解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立足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創新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策略,促進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發展,是時下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亟待探究的課題。
一、革新教學觀念,增加朗讀占比
在素質教育轉型的當下,應試教育觀念未能得到徹底根除,教師未能真正意識到朗讀的深層次育人價值,并未理清朗讀與核心素養發展的內在邏輯,對朗讀教學重視不足。故此,若要提升朗讀教學效果,教師需合理兼顧朗讀教學和基礎任務教學齊頭并進,合理分配朗讀所占課堂教學時間,為學生提供朗讀平臺和機會。首先應思考朗讀對于文章學習中的貫穿時機,例如《花的學校》一文學習時,為增加學生對文章的初步認知,可在教學導入階段組織學生進行朗讀,通過朗讀的學習過程認識生詞、生句,同時形成對文章語感的淺層了解。然后在文章學習中期,組織學生進行朗讀,會讓學生對文章所描繪的花的世界產生更深層次的感悟,語感處于上升發展趨勢。最后文章學習完畢后,基于深度認知的前提下再次組織學生進行朗讀,會讓其對文章形成更為深刻的理解,朗讀起來也會膾炙人口。通過貫穿教學前中后三個階段的朗讀學習,能夠逐步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和朗讀自信,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建立了學習自信,其語文核心素養自然也會穩步提升。
二、創新教學情境,實現以讀悟美
小學生感性思維濃重,傳統的朗讀方式枯燥單一,很容易引發學生抵觸心理,不利于朗讀效果的提升。故此,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生構建一個符合其內心個性化發展需求的朗讀情境,將文章內容置于情境之中,借助圖片、視頻和音樂襯托文章美好意象,喚醒的學生的朗讀自覺性,感受語言的韻律美、意境美。例如,教學《秋天的雨》一文時,本篇文章通過對秋雨為線索,將秋天諸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聯了起來,整體上構成了一幅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季畫卷,抒發了作者對秋的喜愛和贊美之情。生澀的課文朗讀很難激發學生聯想,發散學生思維,所以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尋找與課文描述相契合的圖片和視頻,進行剪輯整合,并添加適宜的音樂呈現在學生面前,以此為僵硬的文本朗讀賦予生動的動態背景。在此情境下,組織學生對文章進行朗讀,更能聚焦學生注意,促進其朗讀時的情感投入,同時對文章所述、作者所感形成更深層次的認知與認同,以朗讀為媒介實現對美的感知與感悟。
三、展開小組合作,彰顯學生主體
在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間進行小組合作來實現。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也是課文朗讀的主體,相較于師生而言,學生間無疑具備更加契合的平行思維,為學生創造朗讀平臺,組織學生間進行朗讀合作與競爭,能夠促進朗讀教學的最優化發展,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良好素養。以《陶罐與鐵罐》課文朗讀為例,首先,可以將學生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劃分學習小組,保證每個小組的學習能力處于均衡狀態,同時實現學生個體間的優勢互補。然后,為各個小組布置朗讀任務,引導小組之間展開朗讀比賽,任務可以是讓各小組成員通過分角色扮演來完成對文章的整體朗讀,要求朗讀要流暢,每個角色的朗讀情緒要到位,鼓勵學生大膽發揮表演才能,以肢體動作語言來為朗讀行為加分。最后,各小組成員自行決定角色分配,商議朗讀時的動作、語氣、情緒等等,并進行排練。等練習完畢讓各個小組輪流上臺進行朗讀表演,最后通過觀眾與教師投票的方式決出最佳演繹小組,為其頒發相應獎勵。通過小組合作、競爭的朗讀表演方式,能夠激發學生個體的小組榮譽感,其朗讀時也會更加投入和認真,不僅收獲了更高的學習回報,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也會得到有效提升。
四、結語
總之,朗讀作為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教學板塊,對培養學生語感,提升其語言表達能力而言具有重要作用。教師要不斷深入挖掘朗讀教學的育人價值,革新自身傳統教學觀念,立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角度創新課文朗讀模式,增加朗讀于語文教學中的占比,切實助力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許宇.開展小學朗讀教學,提升學生核心素養[J].新課程,2021(07):177.